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践是马克哲学的首要观点,其实践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为实践活动中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实践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的基础。实践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化的中介。重新对马克实践概念进行生态哲学意义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人类实践问题提供新的反思视域,为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 标签: 实践 对象性 生态哲学
  • 简介:马克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与海德格尔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12月27—2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名青年学者,围绕马克与黑格尔思想中的经济学与哲学问题、重马克与黑格尔的“颠倒”问题、马克与黑格尔关于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这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对话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 简介:以'马克主义与人类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马克主义大会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的400多名马克主义研究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受邀参加,受邀前来的世界知名学者有40多位,包括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等。在两天会期里,有7位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举办了8场分论坛和3个专场对话,140多位国内外马克主义研究者在论坛发言。

  • 标签: 世界马克思主义 大会召开 马克思主义大会
  • 简介:马克主义坚持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以大量篇幅阐述其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并开创性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标签: 物质循环 当代价值 循环经济
  • 简介:马克主义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其宗旨是"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儒家终极关怀强调以感恩戴德之情来对待生命的根源,进而在根本归趣上规约人之生命的现实践履以获得生命终极的价值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上以为天地尽孝、为社会尽孝、为祖先尽孝为基本途径。马克主义既在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相当的契合性,同时又具有为中国文化传统补偏救弊的现实可能性,两者间的特殊关联在深层价值取向上规约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走向马克主义的内在必然性。进一步推进马克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深度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儒家 终极关怀 文化选择 深度融合
  • 简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价值内涵丰富,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为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凝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走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是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轨迹、当前实际与未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科学性、实践性与革命性以及深邃的马克主义哲学意蕴。

  • 标签: 中国梦 哲学意蕴 实践主体 中国道路 人民群众 中国力量
  • 简介:马克主义传入英国首先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享誉世界的英国马克主义史学学派。英国马克主义史学在底层历史观下将英国近代历史与革命诠释为英国自由时代的开始,把宗教纳入英国人对自由追求的范畴来讨论。于是,宗教斗争成了近代英国人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最生动表现。这种认识前提为英国马克主义的宗教研究提供了广袤的领地。在对宗教的重新检审下,英国马克主义将宗教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宗教意识及其社会意义上,既给予宗教意识相对独立性,又将其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英国马克主义这种开放式的宗教研究角度不仅让他们在宗教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将新教主义与马克主义进行了融合,树立了一种马克主义宗教研究的成功典范。

  • 标签: 英国马克思主义 新教主义 平等理念 社会意义 底层历史观
  • 简介:10月24~25日在韩国庆尚大学举行,由韩国庆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大学马克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南京大学,以及韩国中央大学、仁荷大学、朝鲜大学、东亚大学、蔚山科学大学和庆尚大学的30余位马克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就马克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研究、马克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以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走向、马克主义与东亚文化的结合、现代性与马克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简介:多年来,在马克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对当代中国的马克哲学研究形成了巨大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阐释路径存在一定的限度和问题,因此,近年来便试图在这一传统之外寻找一条新的哲学道路,这就是近康德的阐释路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阐释方式 康德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主义 哲学关系
  • 简介:马克的终身论敌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主线和出发点来理清马克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是研究马克所有权学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一个值得重视的立论视角。以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批判对象,阐述了其成名作《什么是所有权》中的所有权法权批判观点和《贫困的哲学》中的所有权经济矛盾体系,其中包括以正义为批判原则审视所有权、说明所有权的形而上学、所有权的非经济起源论、解释所有权实现形式即地租和利息的社会现象学,并进一步呈现了蒲鲁东在批判和说明所有权之后所要求建立的互助制构想。结合原文本忠实解读马克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态度,深入透视马克恩的所有权理论,主要体现在揭露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非彻底性、伪科学性和改良性,通过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开显马克所有权理论真正的批判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之所在。

  • 标签: 蒲鲁东 所有权 《什么是所有权》 《贫困的哲学》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 简介:在关于马克正义理论的讨论中,一个被质疑最多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马克本人是否赞成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讨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说,以道义合理性为根据论证社会主义应当取代资本主义是否与以历史必然性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相冲突?

  • 标签: 正义理论 马克思 辩护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批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解构了资产阶级自由观,实现了自由观的革命。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把握马克自由观的理论特质,对于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自由观 实践 历史 意识形态
  • 简介: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学界,马克主义理论都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门显学。众所周知,在经过百年来的演变,马克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完成了从政治经济学向文化、哲学领域的转向。在这个过程中,马克主义在分析方法与角度方面经历了一系列蜕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世纪 美学问题 美学研究 多维度 社会科学界
  • 简介:2015年11月24日,由中国马克主义研究基金会和中央党校培训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马克主义论坛2015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在中央党校举行。论坛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马克主义与发展新理念”这一主题,分三个单元展开了深入研讨。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央党校 培训部 论坛 学员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明晰学科特色是促进马克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学科形成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的特色主要有:在具有学术性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支撑学科;是不同学科点表现出的独特优势和个性特色。在学科建设中,要通过规范学科管理,汇聚专业人才,凝练研究方向,形成标志性成果来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特色 内涵
  • 简介:马克、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 有机统一 生态建设
  • 简介:人的解放,指的主要是劳动解放以及社会解放。人之所以要获得"解放",源于高扬主体自身超越秉性的内在要求,跨越当代社会发展卡夫丁峡谷的现实需要以及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客观要求。发展和完善人的劳动能力、自由个性以及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的解放 终极价值
  • 简介:马克主义文化观从创立到现在,它所处的世界环境与中国现实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深蕴于经典文本之中的马克主义关于文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仍是当代文化研究和建设的指南。因而我们必须理清马克主义文化观与当代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马克主义文化观的当代建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当代建构 价值思考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是理论界充分探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年代,而希伯来大学学者马格利特《正派社会》的发表及"不羞辱"理论的提出,却给人们探讨正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当下看来,"不羞辱"的确应该引起重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何种正义不羞辱。从马克主义的视角对马格利特的正义论进行探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标签: 正义 马克思 马格利特 不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