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禅宗六世、青原(行思)系五世大同禅师道场投寺,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北郊外龙眠山东麓的投山上。此山方圆数十公里,地势平缓,四周群山环绕,意境开阔,松枫深茂,风光幽雅。投山原名凤凰山,传说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因避曹军追击,无奈中将爱子投于此

  • 标签: 投子寺 大同禅师 佛教文化 禅宗
  • 简介:“趋吉避凶”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易经》曾一度作为占卜预知吉凶福祸之书,是中华文化对人生问题探讨重要之一环。其中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尤为世界各文化所推崇。德哲卫理氏一方面介绍《易经》思想给西方学者,另一方面以其传教士身份,比较中西文化对吉凶概念之异同。译文与注释中多有创见和发挥。其德文译本亦成为西方翻译文字之范本。笔者分由“趋吉避凶”、“吉凶意义”、“吉凶来源”、“幸福论与德性论”四方面,针对译文和注释,对吉凶概念作全面的探讨。

  • 标签: 吉凶 德译《易经》 卫理贤
  • 简介:“竹林七”之名号,自史学大家陈寅恪提出是东晋士人比附佛教内典而成,并非历史事实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本文仔细爬梳了有关史料,指出最早记载“竹林七”名号的是出自西晋末期、至迟是两晋之交时期的《魏纪》。而其在流传过程中引发的种种争议,与东晋初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三大家族的矛盾密切相关。

  • 标签: 竹林七贤 陈寅恪 阴澹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陈郡谢氏
  • 简介:  钞氏兄弟近十年来的雕塑创作经历了两个实验阶段,显现出两种形态迥异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意向.……

  • 标签: 钞子 人文制陶 制陶机械
  • 简介:丹丘、丹丘山、丹丘、丹丘生、丹丘羽人……是古诗文和道家文献经常提到的,尤其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隐士陆羽(733—804),先后四次在《茶经》和《顾渚山记》中引述《神异记》提及丹丘,余姚人虞洪遇丹丘获大茗的故事因此广为茶人熟知。专家、学者对丹丘各有见解,有些则明显有误。综合多种文献,笔者以为丹丘是众多仙家道人的通称或别号。

  • 标签: 通称 道人 《顾渚山记》 《神异记》 《茶经》 古诗文
  • 简介:一条狗,上午在澄江县西北隅的梁王山坠入山洞消失,下午却在昆明阿营乡马军村附近的大石崖山上被发现;一游客误人大石崖山洞,两天之后才从里面走了出来,称“里面有石碗、石筷,还有石田,长满了麦子,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 标签: 仙人洞 澄江县 山洞
  • 简介:六岁之前,我没有回过家。准确地说,我没有去过那个有父母在的、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我出生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而且很不幸,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孩。所以一生下来,我就从出生的地方直接被抱到了姑妈家,甚至没有来得及看亲生父母一眼,没有在本应该属于我的家待一秒。此后,我就在姑妈家住了下来,但并没有叫姑妈为“妈妈”——父母觉得我是他们的骨肉,他们没有打算抛弃我,想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接我回去。

  • 标签: 生父母 重男轻女 “妈妈” “家”
  • 简介:5月7日,雷州市杨家镇琛来村委会龙池村发生一起重大火灾,烧毁房屋195间及粮食、衣物、家具、畜牲等一批,直接经济损失33万元,受灾群众34户217人,其中22户167人无家可归。

  • 标签: 火灾 捐献 直接经济损失 村委会 雷州市 粮食
  • 简介:“唯不报”是《仪礼·丧服》中很少见的郑注直接纠正传的注释,本文认为围绕传注分歧的争论并不涉及礼学的根本原则,其背后的真正问题包括三个层面——大夫尊降旁亲、大夫之子压降旁亲、大夫命妇不降而报大夫之子。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经文举大夫之子而包大夫,大夫、大夫之子皆不降其旁亲为大夫命妇者,但原则不同,大夫因尊同而不降。大夫之子因压于父尊而不降。大夫命妇不降大夫之子,是报服而非本服。此外,本文还整理了《丧服》中所有涉及报服的经和传,对报服的经典定义“旁尊报卑之服”提出了一点不同看法。

  • 标签: 仪礼 丧服 唯子不报 尊降 压降 报服
  • 简介:本文从如何从华严宗经典衍变成为净土宗之根本经典这一问题出发,从思想史和考据的角度进行了考察..

  • 标签: 普贤行愿品 净土宗 根本经典
  • 简介: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中诸如“以民为本”的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的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的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的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 标签: 《淮南子》 管理智慧 现代价值
  • 简介:7月12日,香港瑞洪法师带着香港众佛、纽西兰陈道勤先生的捐资捐物回到雷州,为雷州奉献爱心,善举五则:

  • 标签: 纽西兰 香港 雷州 爱心 先生
  • 简介: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初露端倪,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能否突破形式上的障碍,与世界审美意识接轨,成了当时一批书法家苦苦寻求答案的命题,日本书坛的现代派探索信息陆续传入,则给当代中国中青年书法艺术探险者以很大启发。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以现代派书法为突破口的书法艺术探险者。所谓现代派,与传统书法相比,在字体,笔法,用墨上有较大突破,

  • 标签: 书法艺术 用墨 传统书法 笔法 书艺 艺术鉴赏
  • 简介:《文》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文》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文》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在《淮南》一书中,其理想人格的代表是真人,真人优游于世,超越生死并具有无限能力。“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本经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

  • 标签: 《淮南子》 “性” 修真 理想人格 真人 生死
  • 简介: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在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在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在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 标签: 《论语》 《韶》 宋代
  • 简介:《淮南》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 标签: 帛书《易传》 《古五子》 《易阴阳》 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