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倾注的大量情感,贯穿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始终。如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技巧,可能与作者的编剧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全书史料之翔实同样不逊于其他同类作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 标签: 陈寅恪 人物传记 戏剧手法
  • 简介:陈寅恪先生博览群书,被誉为“盖世奇才”,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美誉。做一个“活字典”肯定不易,是死读书得不来的荣誉。因此,陈先生的读书风格,被后人奉为读书之“圣典”,值得借鉴和学习。

  • 标签: 陈寅恪 读书 博览群书 字典 学习
  • 简介:陈寅恪晚年,双目视力变得极弱,几近失明。授课之余,他的读书方式只能是“听书”。执教岭南大学时,陈寅恪遇见了助教黄营。她是一位勤奋且任劳任怨的女子,曾受过多年严格的古文训练。一年夏天,陈寅恪病了一场,请历史系的学生为他到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弹词小说。

  • 标签: 陈寅恪 学校图书馆 读书方式 弹词小说 历史系 岭南
  • 简介: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文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文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而且陈寅恪的全部著作,都是对这一文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

  • 标签: 陈寅恪 文化取向 人格精神 恋旧情结 文化转型 人本主义
  • 简介:一、唐稚松一位台湾朋友要我代寻一册唐稚松的诗集《桃蹊诗存》,我很快为他觅得。此书2005年作家出版社曾印过,我估计是自费印刷,所以不常见。最早版本为1995年6月自印本,大十六开,装订简陋。唐稚松是西南联大哲学系学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计算机软件专家,中科院院士。桃蹊是他的笔名。宗璞有一篇散文曾提到他在美国访问王浩的情景,说当时唐稚松也在座。

  • 标签: 陈寅恪 《桃蹊诗存》 作家出版社 计算机软件 中科院院士 西南联大
  • 简介:钱文忠先生在南京讲学,解白居易名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为古伊朗语,应是绿松石之意,一时网上有许多回应文字,有些质疑钱文忠的看法。有些搜罗史料更为全面,大意是此说并不新鲜,古人多有索解。谢泳先生注意到,这些质疑钱文的观点,没有引述陈寅恪对“瑟瑟”一词的理解。

  • 标签: 陈寅恪 钱文 白居易 绿松石 质疑
  • 简介: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他盛赞陈寅恪说:“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寅

  • 标签: 陈寅恪 清华大学 教育家
  • 简介:陈寅恪氏的学问博大精深,自成一家。其指导思想、治学方法、学术成就,不是一二本书所能谈完的。以古典文学来说,也不是一二篇文章所能谈完的。这篇小文,仅将其所具有的四个鲜明特色,作一些客观的介绍,供青年读者参考。本文未谈到的问题,以后还可以续谈。限于水平,理解甚浅,谨以纪念陈氏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 标签: 陈氏 陈寅恪 纪念 诞辰 治学方法 学术成就
  • 简介:世间凡读寅老之书者,知寅老其人者,无不感受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和苦痛,而且哀伤的意味大于苦痛。按心理学家的观点.“哀伤”和“记忆”是连在一起的。那么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记忆”使得陈寅恪如此哀伤以至哀痛呢?

  • 标签: 陈寅恪 哀伤 记忆 心理学家
  • 简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与敦煌颇多交集。2016年6月20日至24日,笔者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敦煌文化遗址考察组赴敦煌实地考察,亲见亲闻一些与陈氏有关的遗迹和故事,间有心得,现整理出来,供读者参考。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辨正去敦煌之前,有同道即告诉笔者:那里有一块很大的石刻,上镌陈寅恪所言十二个大字:"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触目惊心,令人唏嘘。此行在莫高窟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门前果见一巨大卧石,用繁体正楷横向镌刻那流播甚广的激愤之句,

  • 标签: 陈寅恪 敦煌学 敦煌藏经洞 文史研究馆 敦煌文化 陈垣
  • 简介:佛教研究曾经是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一个重镇,也是他最为拿手的好戏之一,并且业已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本文首先概述陈寅恪学习、研究佛教的经历,然后论述其佛教研究论著,并且做出几点价值判断,最后剖析陈寅恪为什么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

  • 标签: 陈寅恪 佛教 缘起 四谛 判教
  • 简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研究生),但又不限于学生,助教、教员、

  • 标签: 陈寅恪 大师 二三十年代 教师职称 主要职责 教学对象
  • 简介:庐山“松山别墅”与中山大学内陈寅恪在此度过生命最后16年的“麻金墨屋一号”相比,庐山万松林中的陈氏故宅“松门别墅”算不上他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居所,他只是在庆贺父亲陈三立80大寿时在此匆匆住过几天而已。但这座庐山别墅对于陈寅恪的精神世界却有着极其重要的烛照意义。这并非因为它是用陈寅恪留学时国内官府“滞寄”而积攒起来的官费所购置,更因为它与江西南昌市郊西山上陈宝箴在戊戌政变中被革职后的隐居地——崝庐一样,是他精神上永远牵念难舍的“吾家敝庐”之一。

  • 标签: 陈寅恪 生命历程 精神世界 中山大学 戊戌政变 江西南昌
  • 简介:<正>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的人常常注意到现代中国史坛主要被两大史学流派——史料学派和史观学派把持。史料学派忽视理论的重要性,于是竟形成一种史料丰富而史学贫乏的奇怪局面;史观学派则过分强调理论作用,习惯于用一种超历史的历史哲学代替具体的史学研究,看问题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从而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在这两个尖锐对立、各

  • 标签: 史学思想 史料学派 史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 史学理论 历史哲学
  • 简介:世上的盲人难以计数。但盲人有两种,一种是双眼肓了,心也盲了,就那样被动地活在一片黑暗里,将自己的生命当作一盏油灯。由别人去点燃,也由别人去吹灭,或者就让它自燃自灭,反正眼里无光,心里也没有了一丝亮光。

  • 标签: 教师 教育工作者 教学管理 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