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放射学本科教学模式及改革实践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教师带课2个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先微视频再实践后理论教学,B组先理论后微视频再实践教学。结果:A组在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学习时间、提升自学能力、放射肿瘤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教学效果优于B组,P<0.05;A组阶段性考试成绩高于B组,P<0.05。结论:对本科肿瘤放射学学生开展先微视频再实践后理论教学,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 标签: 本科教学 肿瘤放射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 简介:摘要骶尾部创面是临床常见疾病,复杂的创面常涉及皮肤、皮下组织、骨组织三维结构的缺失,通常既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缺损,又合并不同程度死腔,故骶尾部创面的修复需要同时考虑外形和功能的问题。植皮或者简单的局部瓣转移通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制订修复方案还需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分析。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5例骶尾部创面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何根据致患者全身因素和局部创面,如大小、深度及周围组织条件,制订个性化的修复方案,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骶尾部 外科皮瓣 复杂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的组织病理与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04例角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204例患者中,男88例,女116例,年龄(70.47±14.76)岁,病程[M(P25,P75)]为6(6,24)个月。角单发201例,多发3例,共207个角,位于头面颈部163个(78.74%),躯干18个(8.70%),四肢26个(12.56%)。按角基底损害组织病理性质分类,良性角154个(74.40%),基底病变包括病毒疣129个,脂溢性角化病15个,内翻性毛囊角化病3个,毛鞘瘤角5个,化脓性肉芽肿1个和钙化上皮瘤1个;癌前角40个(19.32%),基底病变是光线性角化病;恶性角13个(6.28%),基底病变包括鲍恩病5个和鳞状细胞癌8个。癌前及恶性角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良性角(H=4.05、3.16,均P < 0.01)。恶性角基底宽度大于癌前角及良性角(H=2.74、3.49,P < 0.05、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3,P > 0.05)。癌前及恶性角高基比明显低于良性角(H=4.06、3.72,均P < 0.01)。癌前角和恶性角基底红晕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角(χ2=29.57、6.23,P < 0.01或0.05)。恶性角出血结痂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角(χ2=4.89,P < 0.05)。结论大部分角基底是良性病变,以病毒疣为主,癌前和恶性角约占1/4。男性、高龄、宽基底、低高基比、基底红晕、出血结痂可以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角基底的线索。

  • 标签: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皮肤肿瘤 皮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手外伤患者瓣护理的应用。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穿支瓣是近30年来瓣外科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瓣外科技术,它使瓣更加精细、美观,符合微创外科新理念,目前在临床应用十分盛行。然而,传统的穿支瓣移植存在切取面积有限,不适合超长创面、宽大创面或合并死腔创面修复,部分瓣仍显臃肿、需要牺牲受区主干血管等问题,限制了穿支瓣的临床应用。特殊形式穿支瓣是在传统穿支瓣基础上衍生而来,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瓣的适应证。本文回顾特殊形式穿支瓣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特殊形式穿支瓣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特殊形式穿支瓣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 进展 显微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针治疗在癌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中,选择70例癌痛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中,实施了传统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则增加了内针治疗,最终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对比,并评估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明显得出观察组效果更佳,总有效率达到了94.29%,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癌痛患者,可实施药物结合内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癌性疼痛 药物 皮内针 穴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20例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围手术期护理,然后对其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实施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为其提供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瓣同时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掌浅支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瓣同时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28例65指。其中2指损伤19例38指,3指损伤9例27指。创面均伴不同程度污染,伴血管、神经损伤10例,伴肌腱、指骨外露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4.5 cm×5.6 cm,瓣切取面积1.9 cm×2.3 cm~5.4 cm×6.6 cm。术后6个月内在门诊随访,6个月后电话或微信随访。结果28例65块瓣均成活,有1例术后1 d出现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动脉后好转;有1例出现感染,经过换药后愈合;有8例术后2 d出现张力性水疱,未经特殊处理,5~10 d自行消退。随访9~1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瓣质地、色泽、外观及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瓣联合尺动脉腕上支瓣修复同手多指软组织缺损伤,瓣质地、色泽好且不臃肿;供、受区在同一肢体的邻近位置,组织结构接近;可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手术便捷,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 联合移植 多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教学与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法用于泌尿外科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级5年制医学专业学生80名,将其按照教学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4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40名采用PBL教学法,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B组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记忆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活跃的学生数均较A组多(P<0.05)。结论 在泌尿外科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可获得好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 标签: 泌尿外科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 传统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眼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PBL的作用。方法:研究展开时间是2019年10月到2020年11月,将此阶段在本医院眼科进行实习的护生纳入到研究中,共计6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所有护生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案例教学法结合PBL、传统教学。比照两组护生的满意度与考核成绩。结果: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与各项考核成绩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护生均更高,均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在眼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可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护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眼科教学 考核成绩 PBL 满意度 案例教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教学模型在脊柱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级八年制临床医学生5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实验组应用3D打印教学;比较两组出科成绩、教学体验指标及教学满意度情况;应用SPSS 22.0对研究数据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出科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各项教学体验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模型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评分及手术设计方案评分,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程度。

  • 标签: 3D打印教学模型 脊柱外科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网络在线工具结合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法:将30名本院本科口腔规培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网络在线工具结合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以单纯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口腔颌面部肿瘤为专题。最后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两组学生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反馈对各自教学模式的评价,初步探索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结果:实验组考核成绩数据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 < 0.05)。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组的同学对于网络在线工具结合CBL教学在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更高。结论:网络在线工具结合CBL教学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辨综合能力。

  • 标签: 口腔本科教育 口腔颌面外科 网络教学 案例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教学采取循证医学教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区间于本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医学生研究,统计60名,依据双盲法原则分组,分为两组,一组常规组(n=30,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察组(n=30,循证医学教学),对两组实施效果展开评价。结果:观察组基础知识、病历书写及临床技能等成绩与常规组比明显较高P<0.05;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较常规组,观察组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结论:心血管内科教学采取循证医学效果理想,可提升实习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具较高的运用前景。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教学 循证医学 基础知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修学员及研究生64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与PBL组,各32名。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PBL组采用PBL教学法方法教学,比较两组考核结果、学生满意度。结果:两组教学后理论考核成绩高于教学前理论考核(P<0.05),PBL组教学后理论、实践考核成绩、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PBL教学法能提高神经内科学生理论、实践成绩以及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 标签: PBL教学法 神经内科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血液内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方法选取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血液内科的规培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混合式教学组)30名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30名,比较2组出科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结果试验组综合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总体满意度、有助于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有助于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人文意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等九个方面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混合式教学 血液内科 教学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超声教学中,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总结与探究组合式教学方式实施效果以及优越性。方法:于2019年06月至2021年06月期间在我院超声科进行实习的学生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共纳入80例学生。根据带教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带教1组采用常规带教方式,带教2组采用组合式教学方式。总结与探究2种带教方式实施效果。结果:带教1组与2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对照,数值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值低于0.05。。结论:在超声教学中,组合式教学方式实施效果理想,值得普及与应用。

  • 标签: 超声 组合式教学 传统常规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27例27指。男19例,女8例;右手15例,左手12例;指别: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5例;年龄40~63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绞伤17例,碾压伤10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3 cm×1.5 cm~4.2 cm×2.3 cm。采用指背局部转移瓣修复背侧缺损,面积为1.6 cm×1.0 cm~2.6 cm×2.1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瓣修复掌侧缺损及局部转移瓣供区创面,面积为2.2 cm×1.7 cm~3.5 cm×2.5 cm,其携带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内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创面取全厚游离片移植修复。术后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结合微信视频的方式,观察瓣成活、外观、感觉恢复及伤指功能情况。结果所有54块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处理瓣顺利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4个月。手指末节外形良好,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供区无明显凹陷及色素沉着。末次随访时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瓣静态TPD为5~10 mm。伤指活动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8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6.3%。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20例患者对手指整体外观非常满意,7例表示满意。结论同指背侧局部转移瓣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血管链瓣瓦合修复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操作简单,瓣血供恒定,疗效满意,供区副损伤小,是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便于基层医院急诊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不接受足趾游离移植的中老年患者。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指末节 脱套伤 血管蒂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片移植对烧伤患者复合移植成活率及关节部位瘢痕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4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单纯中厚移植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片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供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合移植成活率、创面愈合情况、关节部位瘢痕状态(VSS)评分、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膝关节屈、膝关节伸)、生存质量(BSHS-B)、心理状态(POMS-SF)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供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复合移植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瘢痕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关节部位瘢痕厚度、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肩关节外展、膝关节屈、膝关节伸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BSHS-B评分高于对照组,POMS-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21.28%)(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片移植能显著提高烧伤患者复合移植成活率,进一步减轻患者关节部位瘢痕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烧伤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移植,自体 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