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制度环境是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形成的外生变量,只有明确制度环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民的行动逻辑,从而更为理性地探寻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制度根源。非均衡的制度环境不仅是城乡巨变的根源,更是农民离土离乡的动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形成了巨大的鸿沟,社会化小农不得不遵从先在结构的安排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但单向的城镇化使得农民难以实现举家迁移,农村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留守群体,大量农民家庭被迫离散。治理留守家庭离散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制度供给来改变"旧秩序"的不公平与落后,制度变迁方式由"帕累托改进"转向"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以"四化"同步战略为主线,推进举家迁移市民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政策制定更多地考虑家庭维度;增强公共政策的性别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终止留守家庭的非常态生存方式,让农民享受到体面、有尊严的劳动和幸福的生活。

  • 标签: 制度环境 留守家庭 城乡二元结构 制度变迁 农村城镇化
  • 简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标签: 环境治理 节能减排 攻坚战 政府工作报告 二氧化碳排放 大气污染防治
  • 简介:环境治理成为当前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是关系环境治理效果和政策执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渐趋成熟,并将研究视角转移到新政策工具的论证与应用上。在厘清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分析三大类环境政策工具的特性。最后在新环境政策工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考我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合理设计和优化选择问题。

  • 标签: 环境治理 政策工具 环境政策
  • 简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来,中央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但要想使中央在新时代形成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顺利得到贯彻落实,使政策切实变为惠及亿万人民的果实.需要在党内、政府内、国内形成认识趋于统一、前进方向一致、执行坚决有力、内耗降至最低的局面。为此,在抓好硕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之余,应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执行队伍建设工作。只有抓好这些工作,才能在举国上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提升至更理想的境界,还将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更快实现。

  • 标签: 新时代 国家治理 制度 思想政治 舆论
  • 简介:网络治安问题已经成为治安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领域。网络环境下治安问题的治理对策主要有: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强网络教育,构筑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管理,提高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监控能力等。

  • 标签: 网络 治安 对策
  • 简介: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协同学理论中的协同与当前理论界关于协同治理的内容不同,'两个系统'、'两种互动'、序参量概念以及自组织状态是其固有属性,从而强调了各治理系统的平等性、开放性、功能性和内生动力。以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体共同参与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和机制,是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

  • 标签: 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理论
  • 简介:党的十二三届三中全会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后,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并要突出地要求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把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作为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是否意味着改革受阻呢?国务院召开的部署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上指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

  • 标签: 整顿经济秩序 治理经济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 价格改革 控制需求 国际比较
  • 简介: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是指影响与制约党执政的道德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从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党执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以及道德行为等几方面的构成要素。总的来看,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不容乐观,需要从强化道德教育实效、加快道德法制化进程、构建道德综合评价体系、构建道德奖惩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改善共产党执政的道德环境,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

  • 标签: 共产党 执政水平 道德环境
  • 简介: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而做到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大气环境污染是重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尽可能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下面就从大气环境的污染因素入手,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加以应对,希望能给相关从业者带来帮助。

  • 标签: 大气环境污染 因素 治理措施
  • 简介: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而做到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大气环境污染是重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大气污染已成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尽可能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下面就从大气环境的污染因素入手,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加以应对,希望能给相关从业者带来帮助。

  • 标签: 大气环境污染 因素 治理措施
  • 简介:河长制作为一项中央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水环境治理创新举措,旨在形成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治水新格局,但其在基层的运作中却遭遇了上下层级协同的不力、跨部门协同的困顿、政社协同的尴尬,以及协同治理手段的阙如与失当等一系列困境。究其根源,从价值的角度看,源于内部协作的信任基础薄弱以及难以形成共享理解;从结构的角度看,源于双重管理体制的冲突、权责关系的不清以及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结构难以形成;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源于激励机制的缺失、问责机制的扭曲以及跨部门责任风险共担机制的虚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源于机械的计时打卡机制、信息流转的链条过长、培训与平台功能使用的协同配套不足。未来的治水之路,应强化协同治理理念,从河长制走向河长治。

  • 标签: 河长制 水环境治理 协同治理
  • 简介:城市社区治理向高效、快捷、低成本的自治模式转变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阻碍了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本文从“外部性”视角对其根源性进行分析,并以城市社区环境卫生治理为例,阐述外部性问题所带来的治理困境以及内化设计机理,为城市社区其他领域的治理提供创新思路.

  • 标签: 外部性问题 内部化设计 城市社区治理
  • 简介:本文阐明了中国环境法60年的发展概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後的发展方向。主张在环境立法内容方面,加强有关环境治理环境善治、公民环境权、环境民主、公秉参与、环境知情权、环境公益诉讼、政府环境责任及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方面的立法:在环境法学研究方面提出:促进研究范式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转变;促进环境法上的人的模式从经济人模式、主体人模式向生态人模式转变。认为环境治理建设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法治为灵魂,以维护环境正义公平为宗旨,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环境民主为手段,以追求环境效益和环境效率为激励机制,以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善治”机制为导向,充分发挥环境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使其成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法律保障。环境法学应该研究生态化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转变,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生态化.

  • 标签: 环境法 环境法治 环境治理 “主 客一体” 生态人
  • 简介:“河长制”是破解我国当前水环境治理困局的一种制度创新。然而,作为一种没有经过充分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新生制度,其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由于自身的不完善而不可避免存在着法治与人治、集中与民主、临时与长治、统一与多元等矛盾与问题。应通过程序理性的引入和法治品质的提升,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之有效联接,目标责任制的法治化与内在化,以及结构优化与法律关系转换来平衡上述矛盾。惟其如此,水环境治理方可实现标本兼治、长治久安。

  • 标签: 河长制 问题 对策
  • 简介:从11月1日起,"黄标车"在全省全区域全时段禁止通行。违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据违反交通标志行驶的有关规定给予扣3分和罚款100元的处罚。这表明"黄标车"的生命在我省将画上句号。当然,这个句号画得圆不圆,还有待通过执法者的决心和"黄标车"主的觉悟来进一步验证,但这个句号却是非画不可了。淘汰"黄标车",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工作部署,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

  • 标签: 黄标车 禁止通行 污染综合治理 大气环境污染 交通管理 空气质量
  • 简介:日前,西青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代表对本区水环境治理情况进行了视察。代表们实地察看了张家窝镇污水管网改造情况、卫津河改造情况、小孙庄扬水站和子牙河第六埠桥橡胶坝运行情况,并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代表们指出,要提高认识,增强水环境治理保护的责任感;

  • 标签: 水环境治理 区人大代表 视察 区人大常委会 污水管网 情况汇报
  • 简介:在当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带来严重威胁和破坏。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是在以政府为主导下开展的,公民参与明显不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严重欠缺。本文是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政民合作不够加以分析与思考,以便更好的强化政民合作。

  • 标签: 环境污染治理 公民参与 政民合作
  • 简介:一、我国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338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大幅修改,同时今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两次修改和补充明确了惩治环境犯罪的法律适用,进一步规范了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但对于刑事责任承担上仍有疏漏之处。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环境犯罪 刑罚制度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 治理
  • 简介:邻避冲突表面上看是公民对邻避设施产生的负外部性的一种理性抗争,实质上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动员和社会政治过程,是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非正义性的反映。环境正义理论包括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和分配正义。邻避设施选址过程中由于环境权保护不力、环境信息不公开、公民参与缺失,导致环境风险分配不均衡从而引起邻避冲突。因此,需要通过环境正义定量评价实现承认正义、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实现程序正义、通过利益补偿和社区回馈实现分配正义,防范和化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的邻避冲突。

  • 标签: 邻避效应 环境正义 环境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