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监察协同治理以部门协同与区域协同、环保机构与第三方环境监督组织的协同治理为核心,构成了破解环境监察治理格局分散化、松散化困境的重要路径。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察协同治理的适应性改革,既须坚持党委领导与部门协同一体建设,推动监督、检查、督办、执行及责任追究的衔接;立足环境监察领域的特殊性,实现垂直管理与属地负责的有机结合,优化其权力配置及权责结构;同时又需立法保障、运行机制及配套保障机制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全方位支持,推动环境监察协同治理综合格局创新发展,建成"督企"、"督党"、"督政","党政同责"的国家环境监察体系。

  • 标签: 环境监察 协同治理 综合格局
  • 简介: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呼吁刑法参与社会治理,刑法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治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刑法参与环境污染犯罪治理具有正当性,但是受限于环境污染犯罪的特点和刑法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应认识到刑法参与环境污染犯罪治理的有限性,不能过分依靠刑罚手段。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法律体系的内外协调。环境污染犯罪的治理需要依靠民事侵权赔偿、行政执法处罚等措施,共同消解环境污染的犯罪基础,而不是单纯依靠刑罚的作用治理环境污染犯罪,这才应是通过刑法治理环境污染犯罪的题中之意。

  • 标签: 刑法 环境污染犯罪治理 民事侵权 行政处罚
  • 简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来,中央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但要想使中央在新时代形成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顺利得到贯彻落实,使政策切实变为惠及亿万人民的果实.需要在党内、政府内、国内形成认识趋于统一、前进方向一致、执行坚决有力、内耗降至最低的局面。为此,在抓好硕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之余,应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执行队伍建设工作。只有抓好这些工作,才能在举国上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提升至更理想的境界,还将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更快实现。

  • 标签: 新时代 国家治理 制度 思想政治 舆论
  • 简介: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协同学理论中的协同与当前理论界关于协同治理的内容不同,'两个系统'、'两种互动'、序参量概念以及自组织状态是其固有属性,从而强调了各治理系统的平等性、开放性、功能性和内生动力。以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体共同参与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和机制,是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

  • 标签: 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理论
  • 简介:有关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长时间关注宏观的运作模式与主体互动,忽略了联系不同主体的衔接机制。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与治理任务的承担者,街头官僚不仅联系政府与民众,而且负责输出治理绩效与提供国家治理的合法性。然而,街头官僚在国家治理的整个环节中也面临着多元化的结构性问题,包括街头官僚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压力、权责不一与部门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街头官僚的行动能力,也对国家的有效治理造成了消极影响。

  • 标签: 国家治理 街头官僚 行政发包制 治理绩效 基层治理 环境治理
  • 简介:法治思维和方法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治理模式,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基层社会的开放性和流行性越来越大;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存在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社会治理法律制度不健全;涉法涉诉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自治、群众参与等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社会法律制度,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法治思维 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 简介:长三角既是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也是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区,自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开辰跨域环境治理合作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在政策引导上,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或规划,为跨域环境合作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组织推动上,通过领导人联席会议和建立区域性的环境合作机构推动政府间环境合作;在参与激励上,政府间签订了区域出霄际环境合作协议和省域内府际环境合作协议;在具体行动上,政府间开展环境领域的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在机制创新上,长三角城市群政府间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异地开发模式,探索排污权、水权交易。

  • 标签: 长三角城市群 跨域治理 政府合作
  • 简介:近年来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为改善东北亚区域海洋环境质量,基于利益视角并以"复杂人假设"为前提,对当前该区域存在的海洋环境合作治理利益诱因不足、利益沟通困难以及利益制衡匮乏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地缘政治关系、库兹涅茨曲线、文化认同等理论探索问题的根由,进而提出增强国家间政治互信、加强区域内经济交流、提升区域文化认同度与发展海洋环境社会组织等措施以期推进合作治理进程,团结协作提升该区域海洋环境质量。

  • 标签: 东北亚 海洋环境 区域合作治理 利益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需要催生了“治理”研究的学术潮流,“治理”迅速以-种思潮、理论、范式、技术的姿态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治理经引介进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开始探索以治理理念重思中国政治改革路线并形成了-系列独立的学术成果.本文基于对中国学者治理研究的学术考察,认为治理概念引入之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这些概念实则是治理理论与中国实践互动下形成的中国话语的创新,具体而言:从“治理”到“政府治理”是中国学者从理论上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的初步思考,从“治理”到“治理评估”是从实践出发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考察,进而再到“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是治理研究在中国本土化的系统成果.

  • 标签: 治理 国家治理 政府治理 治理评估 中国化
  • 简介:2010年到2012年春连续三年云南出现大旱天气以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各种生态破坏事件,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造成生态损害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连续长时间大面积大旱以及其他的生态破坏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主因。造成这样严重损失的原因主要有过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忽视对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等。对此,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实行经济与环保并重,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因素。

  • 标签: 生态破坏 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 环境保护
  • 简介: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质在于环境正义的缺失,是民众追求生存权、环境权等各项权利的环境正义行为。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包栝危害社会稳定的负外部性,也藴含着基层政府从传统管理到治理现代化转换的积极性建构力量,而基层政府传统的“管控型”邻避思维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积极力量的发挥。为推动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良好解决,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柔性治理的方式,实现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货外部性最大程度的缓解。

  • 标签: 邻避 环境群体性事件 环境正义 柔性治理
  • 简介: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快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愈来愈重要的现实紧迫性。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体制创新的重要一环,特色小镇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路径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切入点。以社会治理为理论工具,在对特色小镇治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城市经理制的部分理念,为特色小镇的治理架构提出部分建议,以期为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乃至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 标签: 特色小镇 城市管理 社会治理 城市经理制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多元治理
  • 简介: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源于对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它将治理理论所蕴含的对治理主体及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要求具体化,使治理理论能够更明确清晰地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因而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尽管治理理论起始于西方,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协同学也是由西方学者创立的,但是中国可借鉴西方有关治理的理论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治理模式.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此后多次进行了强调和深化;并且,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治理作用,并十分注重发挥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治理效果的最优化.当前,采用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优势作用,利用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有效治理.

  • 标签: 治理 多中心治理 协同学 多中心协同治理
  • 简介:“河长制”是党政负责人主导下的流域协同治理制度,是基于科层制环境管理体制之不足而创设的水环境治理制度,具有明显的问题应对特征。“河长制”的规范建构应当从法律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双重视角加以考量。党政负责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层级管理、目标责任与相应的工作保障机制共同构成了制度的主要内容。“河长制”在当下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面临权责配置边界不清、权力依赖特征明显、共治精神不足、与相关配套制度衔接不足等制度困境。对于这样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水环境治理制度,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的辩证法观点,肯定其在当下中国水环境治理中的正向作用,同时通过相关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的衔接、多元共治精神的引入,实现“河长”职责的明晰化,建立党政主导与多元合作治理的协同、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协同,为这一制度注入更多的法治品质,消解其逻辑悖论。

  • 标签: 河长制 制度逻辑 实践绩效 法治困境 规范建构
  • 简介:校园互联网贷款,有贷款门槛低、程序简便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完成学业、生活消费、实践创业的金融需求,但同时衍生出了高利贷、暴力催债、裸贷等违法违规现象.对“校园贷”进行社会治理,应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从依法治校的角度来进行.“校园贷”是借款合同法律关系,参与“校园贷”的各方主体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对于“校园贷”的治理,应要求各方主体切实履行各自义务,尊重他人权利,履行社会责任.各管理主体应有责任意识,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大学生应提升金融意识、风险意识,共同实现“校园贷”的应有价值.

  • 标签: 校园贷 法律关系 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 贷款平台
  • 简介:尽管“治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它至少包括三种主要含义。“治理”的第一种含义指各种在国家体系之外的非主权国家主体的国际合作。这个意义上的“治理”概念源于有关全球化的文献,它强调主权国家的治理权责正在向非正式的横向合作和欧盟这样的超国家主体让渡。“治理”的第二种含义是将治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即有效地履行国家政策。这种解释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意识到全球贫困的根源在于腐败和国家能力孱弱。“治理”的第三种含义是通过社会网络和其他非等级制的机制来规范社会行为。第一种和第三种“治理”的含义淡化了传统的国家权威,它们更多地支持新兴的、跨国的或市民社会的行动者。这些潮流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政府运作的透明程度和问责机制等问题的担忧。

  • 标签: 治理 跨国合作社 会网络 公共管理 非政府组织
  • 简介:近年来,"一核多元"治理模式被视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成果,但实质上这种新治理模式只是传统全能型治理的延伸和升级,以此为基础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只会产生一种"翻新"的威权主义治理。在社会系统论视角下,社区多元民主治理的动力来自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这种分化的不足或者负外部性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公共性问题。社区社会公共性的发育,不仅需要多元民主治理结构的形成,而且还需要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多元民主治理结构的形成和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推进都需要社区社会公共性来支撑。社区治理法治化既是多元民主治理结构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社区社会公共性发育的重要支柱。简言之,多元治理结构、社会公共性和治理法治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驾马车"。

  • 标签: 城市社区 一核多元 治理法治化 社会公共性 多元治理结构
  • 简介: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改革粗放型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治安治理精细化具体可以从治理主体精细化、治理体制机制精细化、治理方式方法精细化、治理结果精细化等方面来思考。

  • 标签: 社会治理 精细化 微治理
  • 简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已迈上一个新台阶,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普遍增强,社区干部队伍的素养普遍提高,社区服务的精细化与技术化水平普遍提升,但城市基层治理依然保留传统色彩,居民自治普遍不足,集权化与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呈现着“强建设弱治理”的基本格局。然而,“强建设”并不等于、更不能代替“强治理”。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重点应转向“软件”建设,着力推动治理理念与体制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 标签: 城市社区 社区建设 社区治理 技术性治理 城乡基层治理 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