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的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进步取得瞩目成就。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 标签: 海洋环保 环境治理 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资源 海洋事业
  • 简介: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治理变得尤为重要。新的时代,宜兴环科园也在不断自我思考,与许多环保界专家、人才一起在环保事业中寻求进步与发展空间,探索一条适合当代环保治理的新道路。一、新加坡治水经验给宜兴环科园的启示近年来,宜兴环科园在与新加坡深入合作过程中,发现其治水成功经验对中国环境治理,特别是区域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加坡的治水经验被认为是人类的奇迹。这样一个严重缺水型国

  • 标签: 区域环境治理 打造区域 环境治理新模式
  • 简介:本文借用C-D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随机前沿生产分析模型用于测度我国各项环境治理要素的产出水平,模型主函数以1999—2015年的环境政策力度、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人力投入三大指标为自变量,环境治理产出指标分别采用熵权法赋权后的环境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GDP能耗的加权和值以及该数值的年度变化值。研究表明环境政策力度在不同模型中均显示对环境治理产出的正向作用,而环境治理资金与人力投入则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或者相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不同模型下对环境治理效率的测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总体上应该对我国环境治理效率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 标签: 环境政策力度 环境治理效率 SFA 模型 政策分析 环境保护
  • 简介: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如果梳理环保部过去一年的工作,可以看到主要以执行新《环保法》为主轴展开。比如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对环境问题突出的33个市县政府进行公开约谈等。

  • 标签: 环境治理 《环保法》 全国人大 市县政府 环境问题 公开
  • 简介:2014年8月26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在山东省龙口市行政中心会议室里举行,会场座无虚席。"考官"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部分人大代表,"考生"是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围绕事关百姓生活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连串的发问,开门见山,直面矛盾。这是龙口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工作,专题询问的内容锁定在水环境治理工作。

  • 标签: 环境治理工作 山东省龙口市 中心会议室 调研组成员 污水处理厂 执法检查
  • 简介:年年欠薪、每年年末讨薪。拖欠工资已成了一个严重侵害农民工利益,严重危及安定的社会问题。国家决心遏制拖欠农民工等工资的问题,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一年之计在于春,计划要在年初安排。各项制度要在年初制定。为此,去年一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标签: 欠薪 治理 农民工利益 拖欠工资 国务院办公厅 社会问题
  • 简介:7月4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西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8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九章六十六条,从总则、规划管理、责任区管理、容貌与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考核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方面对山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出规定。

  • 标签: 十六条 环境治理 环境卫生 考核监督 法律责任 公示栏
  • 简介:制度环境是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形成的外生变量,只有明确制度环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民的行动逻辑,从而更为理性地探寻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制度根源。非均衡的制度环境不仅是城乡巨变的根源,更是农民离土离乡的动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形成了巨大的鸿沟,社会化小农不得不遵从先在结构的安排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但单向的城镇化使得农民难以实现举家迁移,农村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留守群体,大量农民家庭被迫离散。治理留守家庭离散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制度供给来改变"旧秩序"的不公平与落后,制度变迁方式由"帕累托改进"转向"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以"四化"同步战略为主线,推进举家迁移市民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政策制定更多地考虑家庭维度;增强公共政策的性别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终止留守家庭的非常态生存方式,让农民享受到体面、有尊严的劳动和幸福的生活。

  • 标签: 制度环境 留守家庭 城乡二元结构 制度变迁 农村城镇化
  • 简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显著,导致由此引发的因环境抗争而引起的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方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风险认知上的冲突、公民环境权遭受侵犯以及政府治理中的合法性危机。由此提出的治理路径应当包括如下三方面,即通过塑造新型合作的风险沟通关系,形成对环境风险的一致认识;设置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民环境权利免遭侵害;建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 标签: 邻避冲突 环境群体性事件 风险沟通 社会治理
  • 简介:城市群环境治理必须构建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和必要的外推力,将城市的个体理性导向集体理性,使得个体收益与区域整体利益相容。这种合作激励机制是一种包括基于利益驱动的参与激励、基于制度约束的相容激励和基于观念认同的归属激励在内的复合机制。利益驱动是城市群环境合作的直接动力,引导城市政府积极参与环境合作,必须重视利益诱导和利益共享。制度约束是维持城市群环境合作的重要推力,要建立基于政府权威的正式惩罚制度和基于自愿约束的非正式惩罚制度,完善区域环境合作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合作协议和规范,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观念认同是城市群环境合作的内在动力,要培育城市群环境共同体理念,强化政府的环境责任伦理,为城市群环境合作提供心理基础。

  • 标签: 城市群 环境治理合作 复合激励机制
  • 简介: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与频发的环境灾难,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角,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监管与执行、整体与局部、集权与分权等方面存在分歧.要破解这些困境,可以从推进央地关系法治化、政绩考核体系科学化、环境治理机制长效化等方面着手.

  • 标签: 环境治理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 简介:近几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京津冀区域的各项环境污染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最后10位的城市中,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基本上要占据6个~8个席位。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要求京津冀三省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必须通力合作,通过协同治理使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取得根本性改善。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的偏好不同、区域内环境治理的法律规范不统一、环境监管分别执法、环境协同治理缺乏制度性保障等。为了使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达到预期目标,应着力统一区域内环境治理规范,建立区域内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环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并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

  • 标签: 京津冀区域 重污染 协同治理 制约因素 制度保障
  • 简介:治理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境、不同层次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中西方对治理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事实上,各种治理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治理意味着政府功能和角色的重新界定,意味着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调和良性互动。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国家(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结果。

  • 标签: 治理 国家治理 概念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问题不断涌现,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趋迫切。由于城市治理的独特性,寻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十分必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治理理念密切相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城市治理理念为引领,城市治理体系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基础,城市治理能力是应对"城市病"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城市治理理念主要由目的层的人本治理理念和手段层的依法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理念和智慧治理理念构成。城市治理体系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法构成,分别解决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与此相应,城市治理能力由城市动员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城市发展能力和精细治理能力构成,既对应城市治理体系的理论构成,又回应城市治理实践的现实需要。

  • 标签: 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理念 城市治理体系 城市治理能力
  • 简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浙江省在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中摸索出了许多丰富的实践样板,如创建党建示范带、编织党建共建网、打造网格化小组、构建智慧服务圈等内容。这些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互联互通、共享共创的特点,以"互联共享"为特色的浙江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逐步形成,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树立"协同共享"的理念意识、发挥"大党建"的格局引领、建构"网格化"的治理模式、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借鉴浙江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点要发挥共建合力、推动责任落实、彰显区域特色、借助网络技术。

  • 标签: 党建 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党组织 互联共享
  • 简介:2017年,《国际安全研究》将在全球安全治理上聚焦。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错交织,呼唤着安全治理的创新应变。从中国视角提出安全治理的新理念和新范式,将中国的安全治麵究舰化与系统化,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我们希望中国的安全学者能够借助《国际安全研究》这个平台,深度参与国际安全与治理问题的大讨论,为安全治理研究在中国的持续深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 标签: 安全治理 聚焦 非传统安全问题 国际安全研究 中国视角 国际形势
  • 简介:社区公地是指居民家庭界限以外,居住小区边界以内,带有公共属性的环境、空间、场地和设施等。社区公地治理已深陷"公地悲剧"的悖论之中,其治理困境的产生与不同主体的空间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带有较强的矛盾对抗性和利益关联性。社区公地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在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都不受损的前提下,恢复其公共属性,即权属上公有、使用上共享、价值上公共。实现社区公地良性治理的根基在于社区自治,除通过居民组织化实现公共权利的主体归位外,还需借助政府及第三方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治理格局。

  • 标签: 空间生产 空间正义 社区公地 社区治理
  • 简介:本文基于对广东清远、四川成都、上海嘉定、河南驻马店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实地考察,旨在经验主义整体性视角下讨论新双轨治理的内涵、类型与逻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性能力增强,村社整合能力日渐式微,且区域差异较大,新双轨治理诞生。在地方政府资源流量大小、村庄结构强弱、村庄利益密度疏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治理呈现出弱行政-强村社的村社自主型、强行政-强村社的耦合共治型、强行政-弱村社的行政统合型与弱行政-弱村社的维持型等四种村治样态,但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立论基础。我国国家政权建设中多面一体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乡村治理事务的有效分类和村社主位的治理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建立并优化国家供给和村社需求之间上下畅通的耦合共治结构,应是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战略选择。

  • 标签: 乡村新双轨治理 村社自主型 耦合共治型 行政统合型 维持型 分类治理
  • 简介:公共领域的冲突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2017年6月,第六届全国公共领域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会议围绕公共冲突的治理机制建设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综合而言,公共冲突治理需要以全过程治理为指导,建立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与事后优化的弹性治理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前端管理,建立"表达-引导"的冲突预防机制;聚焦矛盾根源,建立"沟通-化解"的冲突解决机制;关注制度调适,建立"反馈-修正"的冲突管理优化机制。

  • 标签: 公共冲突 弹性治理 全过程治理 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