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合作治理实践之一,合作型环境治理在西方国家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在中国,行政主导型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合作为当前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国外合作型环境治理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缘起、内涵、类型、成功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估,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标签: 合作 环境治理 复杂的环境问题 模式创新
  • 简介: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应对当前的环境危机,我国采取了中央政府动员型环境治理模式。由此,孕育出一套独特的环境治理权力结构样态。该权力结构样态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立法上的制度缺陷和实践中的运行不畅。因此,我国应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构建环境治理权力结构的理想样态,即理性、科学的制度体系,并着力提高权力结构的运行效率。

  • 标签: 环境治理 权力结构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 简介:传统的环境执法是一种威慑模式,该模式认为应该加大企业环境违法的责任,通过制裁减少环境违法,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这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向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发展。基于合作治理理念,政府可以利用环境守法导则的形式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环境守法,这样既减轻了环境保护成本,又提高了环境保护的绩效。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模式,守法导则体现了其合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当然,守法导则也需要重视其合法性问题,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保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环境守法导则 威慑模式 合作模式 合作性 有效性
  • 简介:城市社区治理向高效、快捷、低成本的自治模式转变是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阻碍了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本文从“外部性”视角对其根源性进行分析,并以城市社区环境卫生治理为例,阐述外部性问题所带来的治理困境以及内化设计机理,为城市社区其他领域的治理提供创新思路.

  • 标签: 外部性问题 内部化设计 城市社区治理
  • 简介:从11月1日起,"黄标车"在全省全区域全时段禁止通行。违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据违反交通标志行驶的有关规定给予扣3分和罚款100元的处罚。这表明"黄标车"的生命在我省将画上句号。当然,这个句号画得圆不圆,还有待通过执法者的决心和"黄标车"主的觉悟来进一步验证,但这个句号却是非画不可了。淘汰"黄标车",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工作部署,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

  • 标签: 黄标车 禁止通行 污染综合治理 大气环境污染 交通管理 空气质量
  • 简介:公私协力是当前环境治理转型的基础和主导范式。其中,环境私主体治理是与行政公权治理相对称的另一种环境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私主体治理实践包括自主治理模式、排污者自我规制模式和通过契约的治理模式三类,它们对我国环境私主体治理的法治化具有借镜意义。面对环境治理转型的实际需要,我国应当通过"以法律规则与公共政策为中心的形式合法性建构"、"以问题导向机制为指引的实体制度建构"和"以程序机制为重点的过程建构"为路径,构筑相应的制度体系。

  • 标签: 环境私主体治理 公私协力 自主治理 自我规制 契约
  • 简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但从当前有参与失灵转变为有效参与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探讨。本文选取浙江嘉兴的“环境民主”为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总结了嘉兴在推动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实践做法与相关经验.诠释了“嘉兴模式”中三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参与(动力系统)、参与什么(运作系统)及如何保证参与有效(强化系统)。有别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我国的公众参与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提出了宣传认同、公开互动及授权合作的应对之策。

  • 标签: 公众参与 环境治理 授权合作
  • 简介:海区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的汇报.指出,要加大市容环境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综合整治,重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巩固“四清一绿”工作成果;要创新体制机制,以小区、村街、居委会等平台为依托,建立“层层传导、级级负责、人人参与”的新型管理格局,

  • 标签: 环境综合治理 区人大常委会 市容环境 静海 人民政府 投入力度
  • 简介:对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以及二者关系的认知偏失亟需辨析廓清。文章对治理的内涵、范畴及其与管理、统治在性质上的区分进行论析,揭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论证二者的客体皆不是民众,不是纳税人,而是国家公共生活和国民生存环境中相关的需要改善的社会建构或物质建构;如果把民众视为被治理者,不仅是历史观、政治观的大倒退,而且必然导致治理性质的改变和把矛头指向民众的恶果。

  • 标签: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 治理性质 治理客体
  • 简介:我国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对村规民约、乡规民约进行了规范。地方法规规章关于村规民约、乡规民约的规范涉及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包括村民自治、农村治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公共事务、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纠纷解决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调整乡村社会关系,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 标签: 地方法规 村规民约 乡村治理
  • 简介:本市大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第一批涉及9个郊区的11个地块,已全部完成整治;第二批涉及全部16个区的"17+240"个地块,力争10月底前基本完成整治任务。整治的同时,重点地块环境评估、河道整治、生态修复、规划优化等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 标签: 生态环境整治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市人大常委会 反复 询问 专题
  • 简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跨界环境问题本身的属性出发,探究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合作成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总结了科层、契约和网络三种元治理机制的特点后,本文提出了以这三种元机制以不同比例融合而形成以各自为主导型的合作治理模式。在比较分析了国内发生的三个代表性案例后,论文认为跨界环境治理成效与合作治理模式的选择有关。对政府而言,如果追求可持续性治理,契约主导型合作治理模式的成效优于其他两种模式。当要解决迫切的跨界污染问题时,科层主导型合作治理模式成效优于其它两种模式。论文的终极观点认为治理者要从合作治理本身的机制和公共问题本身的属性出发,研究在应对特定属性的公共问题时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治理模式。本文的局限在于案例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案例的分析可能会出现认识片面的潜在问题,而且提炼的模式也需要在实践中完善。

  • 标签: 跨界环境问题 合作治理 科层机制 契约机制 网络机制
  • 简介: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公共问题,协作成为治理模式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在对协作治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协作治理的理解框架。该框架由起始条件、过程和结果三部分组成,并且每个部分包含了多个关键的要素。围绕这些关键要素,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为我国复杂公共问题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协作 伙伴关系 复杂公共问题 利益相关者
  • 简介:在中央政府如何应对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悖论的问题上,既有理论提出三种应对机制,即逐级代理制、政治教化礼仪化和运动型治理机制,但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对于条块联合执法这一化解治理悖论的主要手段,三种机制都欠缺充分解释力。因此,文章基于多案例分析,从信息调节、集分权调节与治理有效性调节三个维度对条块联合执法的行为逻辑进行了阐释。文章认为中央部门通过媒体输出联合执法信息,是对地方的预先警示;在执法过程中,提升治理有效性的方式是整合地方力量共同面向高风险性项目,与此同时,地方信息的输入成为中央部门对联合执法时机和领导部门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进而可以在实质意义上调整集分权平衡;在收尾环节,条块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使得治理有效性的动态平衡得以维持。通过分析,文章提出治理悖论的应对机制还包括央地共治型管理机制,是对既有理论的一个补充。

  • 标签: 央地关系 治理悖论 海洋管理 联合执法
  • 简介:以往研究通常将中国严峻的环境危机归结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环境治理失败,本文以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隐性治理”——官员垂直交流切入,探讨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与责任。通过2003-2011年109个环保重点城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城市的匹配数据,分析了官员垂直交流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官员垂直交流不利于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垂直交流强度会加强这种负面效应;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抑制垂直交流官员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垂直交流官员的环境治理行为受到流入城市初始环境质量的约束,但不受干部环保考核机制影响。进一步的考察还发现,垂直交流官员的环境治理行为逻辑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中央政府垂直交流官员去治理环境污染的意图不强;第二,垂直交流官员拥有政治晋升优势,环保政绩激励效果不彰。因此,加强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是完善制度环境和中央政府对环境治理进行选择性再集权。

  • 标签: 环境质量 官员垂直交流 制度环境 环境集权
  • 简介:罢工权是现代经济社会不可规避的人权之一.现实社会存在错综复杂的罢工隐忧.须加快规范罢工行为以及处置罢工的立法工作,明确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各参与主体处置罢工的角色定位;公安机关须侧重罢工现场处置以及秩序维护能力培养,完善罢工处置过程中警察权的约束和保护机制,以对罢工进行规范治理.

  • 标签: 罢工 治安治理 警察权 现场处置
  • 简介:边疆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地带,既拱为着国家的核心区域又为国家提供安全屏障和战略纵深,意义重大。在边疆治理中民族政策立下大功,值得大书特书,但当民族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后,其他的边疆问题的地位会变得凸显出来,民族政策毕竟不能使其他的边疆问题迎刃而解。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都各有特殊性,运用恰当的边疆治理模式和民族问题治理模式,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民族问题 边疆问题 民族政策 战略纵深 云南边疆 边疆民族地区
  • 简介: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治理中亟需思考与破解的难题。然而,农村社会转型期间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却未有深入实证研究。结合驻点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欠发达地区J村养猪污染个案出发,深入探究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变化过程及其对农村环境治理作用机理问题。研究发现,J村社会资本呈现信任水平降低、村落归属感较弱、参与意愿不足和规范制约功能丧失等存量不足现象,且快速城市化中社区封闭性被打破和富人群体主导是其主要原因;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在欠发达区尤其普遍,且对环境治理造成负面效应。社会资本因存量情况而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其有效性。在快速城市化及农村边缘化背景下,如何增加农村社会资本存量,使其在环境治理领域发挥长效积极作用,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议题。

  • 标签: 社会资本 农村环境治理 养殖污染 欠发达地区
  • 简介:以民间商会为治理载体的温州行业治理被视为中国行业自主治理的典范,这种自主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嵌入性”自主治理,它的嵌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嵌入,二是民间商会对地方政府的“行政嵌入”,三是行业成员对“温州人网络”的嵌入。上述三个维度的嵌入使得温州行业自主治理得以通过信任、互惠、相互监督、内部权威、声誉等非正式治理机制实现。

  • 标签: “嵌入性”自主治理 温州民间商会 行政嵌入 温州人网络 行业失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