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杂交检测方法。方法:选取靶基因16SrRNA基因和gD糖蛋白基因,设计2对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建立双重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以上4种病原体,并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建立的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敏感性分别为1CFU、3IFU、6.7pg/μL、1CFU、1CFU;各特异性探针只与相应病原体扩增产物杂交,未见交叉反应;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比较,一致率达96.8%,并显示能检出沙眼衣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双重感染。结论: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并能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在性病的快速诊断和病因学筛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反向斑点杂交 泌尿生殖道 病原体
  • 简介:目的:观察自拟清精解尤汤治疗精液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男性不育患者精液UU感染病例100份,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自拟清精解尤汤治疗,1个月为1疗程;B组依据药敏结果选择高敏药治疗,21天为1疗程。各组1疗程结束后复查精液UU及精液分析,对照两组的有效率及其对精子质量的影响。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6%,B组总有效率为9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精子质量的改善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清精解尤汤对精液UU感染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精子质量,提高孕育率。

  • 标签: 男性不育 解脲支原体 清精解尤汤
  • 简介:皮肤癣菌为嗜角质的丝状真菌,为人类最主要的浅部致病真菌,主要累及皮肤角质层、甲板、毛发等,可引起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头癣等多种疾病。此外,还可引起真皮、皮下组织甚至多脏器的深在性、侵袭性、播散性感染,尤其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多见,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本文将从皮肤癣菌引起深在感染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皮肤癣菌 深在感染 临床分型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流动人口性传播疾病感染现状以及该人群对性病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调查番禺区超过100人的大型工厂5个、建筑工地5个的338名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淋病、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梅毒4种性病感染率。结果:在338名受调查人员中,共查出淋病8例(2.4%),衣原体感染33例(9.76%),尖锐湿疣27例(7.99%),梅毒12例(3.55%),其中有5例交叉感染。结论:番禺区流动人口性病发病情况不可忽视,积极有效的对流动人口进行性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较为紧迫。

  • 标签: 流动人口 性病感染
  • 简介:患者女,61岁。右拇指背侧结节、溃疡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肿瘤细胞团块浸润伴周围坏死,瘤体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PCK及CD34,不表达CK5/6及S-100蛋白,Ki-67约20%阳性。头部MRI提示合并脑膜瘤。本病临床少见,其皮损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感染性肉芽肿类似,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可减少误诊。

  • 标签: 上皮样肉瘤 感染性肉芽肿 误诊 皮肤肿瘤
  • 简介:患儿,女,7岁,右眼睑周围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2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加重,皮疹扩大。取患者皮疹边缘皮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透明有隔真菌菌丝,真菌培养结果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生长;取患儿家庭所饲养宠物兔耳部皮损皮屑及毛发行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可见发内链状孢子,真菌培养结果为须癣毛癣菌。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证实患者面癣病原菌与家兔被毛所携带的须癣毛癣菌同源性达99%。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眼睑 面癣 人兽共患病
  • 简介:背景:约10%的红斑狼疮(LE)是由药物引起的。超过60种不同的药物可引起医源性LE。作者报道3例由特比萘芬引起的LE。观察:3例疑似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在接受特比萘芬治疗后7周内,出现皮肤亚急性LE。患者的病史分别为干燥综合征、肺癌和Kikuchi病。在停用特比萘芬15周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讨论:早先曾报道16例由特比萘芬引起的LE。包括13例女性。中位年龄54岁。报道中10例先前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5例以前患有LE。

  • 标签: 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 特比萘芬 KIKUCHI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肤真菌感染 干燥综合征
  • 简介:报告1例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男,48岁。因头面部、躯干、四肢鳞屑型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1∶320(+);核型:细颗粒型,抗Ro/SSA(+),余自身抗体均阴性。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诊断: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丘疹鳞屑型)。

  • 标签: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丘疹鳞屑型
  • 简介:目的评价解脲脲原体(Uu)培养方法的特异性,了解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性.方法用A7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分离鉴定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2230例临床标本.结果2230例临床标本,固体培养阳性448例,液体培养阳性593例.两者比较(χ2=128.8,P<0.001)差异有显著性.药敏试验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联合应用可提高解脲脲原体检验的特异性,并能了解其药物敏感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联合应用 泌尿生殖道 临床标本 阳性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回顾本地区男性泌尿生殖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状况,了解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现状。方法:对1599例男性泌尿生殖感染患者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支原体(Uu、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599例检测标本中,总感染率为23.08%,单纯UU阳性277例(75.07%),UU-Mh阳性81例(21.95%),单纯Mh阳性11例(2.98%)。MH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美满霉素(MIN)全部敏感,UU对JOS、MIN、DOX、环酯红霉素(ECC)、克拉霉素(CLA)均非常敏感,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或MH感染。结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DOX、MIN和JOS可作为本地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

  • 标签: 男性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进行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有效治疗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医院进行剖宫产,并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共56例。试验组产妇选择B超引导下穿刺手段进行治疗,对照组产妇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产妇中无效及总有效情况分别为2例(7.14%)、26例(92.86%),对照组产妇中无效及总有效情况分别为7例(25.00%)、21例(75.00%),试验组产妇中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中拆线时间、体温高峰及住院时间平均值分别为(7.02±0.71)d、(36.63±0.28)℃、(4.01±2.93)d,对照组产妇中拆线时间、体温高峰及住院时间平均值分别为(9.82±0.93)d、(37.72±0.69)℃、(9.53±1.4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中硬结及红肿渗液情况分别为2例(7.14%)、6例(21.43%),试验组产妇中硬结及红肿渗液情况分别为12例(42.86%)、23例(8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剖宫产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临床上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技术进行治疗时,可使产妇切口感染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在临床上值得重视。

  • 标签: 剖宫产 B超引导下穿刺 子宫切口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静脉吸毒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02年11月8日-29日,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横断面研究调查静脉吸毒人群的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对采集的血样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在社区招募了379个静脉吸毒人员。结果静脉吸毒人群中梅毒感染率为15.3%(58/379)。在单因素卡方分析中,性别、教育年限、近1个月同非主要性伙伴非保护性性行为、近6个月性伙伴人数、近6个月同非主要性伙伴性行为频率、近6个月新的性伙伴人数同梅毒感染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民族(OR,2.85:95%CI,1.55—5.25),婚姻(OR,1.94:95%CI,1.04—3.62)和近6个月以性交为条件接受钱物(OR,5.60:95%CI,2.65-11.85)同梅毒感染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近6个月以性交为条件接受钱物同梅毒感染有统计学意义。需加强静脉吸毒人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来提高其安全性行为。

  • 标签: 社区 静脉吸毒 梅毒感染 危险因素 血样 性行为
  • 简介:目的了解性病门诊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的HIV感染状况及其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取GUD患者溃疡处分泌物进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同时取上述患者和非溃疡性性传播疾病(STD)患者尿道或宫颈或阴道分泌物进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念珠菌、滴虫及加特纳菌等检测;检测所有STD患者血清的HIV抗体及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在8962例病人中,就诊时生殖器有溃疡的STD与生殖器无溃疡的STD病人中HIV感染率分别为1.75%(5/285)和1.53%(133/8677),两者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05;OR=1.15.95%CI=0.47—2.81);梅毒、生殖器疱疹和其他STD病人的HIV感染率分别为2.81%(22/784)、0.74%(6/814)和1.49%(110/7364),梅毒病人的HIV感染率明显高于生殖器疱疹和其他STD病人的HIV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2.81%VS0.74%,x^2=9.92,P<0.005,OR=3.89,95%CI=1.67—9.05;2.81%VS1.49%,X^2=7.66,P<0.001,OR=1.90,95%CI=1.21-3.00)。结论本研究提示本组GUD病人HIV感染率较国外低,梅毒与HIV感染有明显相关性;生殖器疱疹病人与HIV感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 HIV感染 GUD 梅毒 生殖器疱疹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以期提高该类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成两组,其中感染组有22例,非感染组患者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统计与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86例进行子宫切除术高龄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为25.58%;其中感染组中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进行化疗、肺部感染,与非感染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胃部排空延迟的感染例数进行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肺部感染、手术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过低都是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较多,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加强感染的控制工作,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感染 高龄 子宫切除术 危险因素 干预对策
  • 简介:为了提高皮肤科临床诊断技能和实战,需要提高广大皮肤科医师对伍德灯的认识,根据切身的临床工作体会并结合文献,探讨和总结了伍德灯在色素性和感染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伍德灯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对某些皮损进行快速无创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皮肤科医师需要掌握的一门简单、方便、实用的临床诊断技能。

  • 标签: 伍德灯 色素性皮肤病 感染性皮肤病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45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及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和血常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hsCRP、ESR、PCT和血常规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心肌酶水平与hsCRP、ESR、PCT和血常规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45例中有32例(71.1%)心肌酶指标升高,其中患者组CK、CK-MB、LDH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t=2.71、4.97、7.37,P值均〈0.01);患者组LDH分别与hsCRP、ESR、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48、0.40、0.36、0.57,P值均〈0.05),CK-MB水平与hsCRP、ESR、PCT、WB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73、0.59、0.68,P值均〈0.05);CK与ESR、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42、0.55、0.31,P值均〈0.05)。结论:症状较重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心肌酶指标异常,且与体内炎症指标存在相关性。

  • 标签: 荨麻疹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乳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了解牡丹江地区性病门诊女性患者的泌尿生殖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09例疑为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的生殖标本进行UU和MH培养及药敏鉴定。结果生殖支原体感染235例,感染率为46.17%。其中单纯UU阳性202例(39.69%)、MH阳性11例(2.16%),UU和MH同时阳性22例(4.32%)。8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依次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结论UU是本地区性病门诊女性患者生殖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治疗上首选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加强支原体的培养与药敏检测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

  • 标签: 支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 感染 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