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定量了解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每日所需护理时间,探讨其与分级护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之间关系,为科学完善老年分级护理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记录法对安徽省某大型综合医院医养结合老年科进行了连续7天、以满足232名老年患者全部护理需要为目的护理操作内容时间调查分析。结果:不同护理级别、相同ADL分级老年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护理级别、不同ADL分级老年患者每日所需要直接护理时间及总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L评分能直接反映老年患者对直接护理需求,能有效提示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相应实际护理需求。建议在老年科由医生确定老年患者分级护理I、II、III级,再由临床经验丰富护士应用ADL量表进行A、B、C分级,即将老年患者划分为IA、IB、IC、IIA、IIB、IIC、IIIA、IIIB、IIIC9项护理等级。

  • 标签: 医养结合 老年患者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护理分级标准
  • 简介: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病史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短暂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肢体抖动短暂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无意识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运动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 标签: 脑缺血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电描记术
  • 简介:目的总结4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经验体会,探讨术前影像学分析对手术安全影响。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弹簧圈对4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中8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2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2例栓塞程度〉95%,11例栓塞程度95%,2例栓塞程度90%,1例栓塞程度约80%。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失。1例患者术后一侧大脑前动脉栓塞,1例术后呈植物生存状态。术后死亡2例。结论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分析来指导前交通动脉瘤栓塞,避免了盲目,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使本组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效果满意。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探究脑卒中高危群体失眠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患者进行筛查,筛选出信息完整脑卒中高危群体56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对象所患症状,分别将其分为高风险OSA组低风险OSA组,失眠组无失眠组,分别比较2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结果:失眠组高血压、心脏病、吸烟饮酒、焦虑、抑郁显著高于无失眠组;OSA高风险组高血压、糖尿病、饮酒、AHI均高于OSA低风险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饮酒是失眠OSA高风险率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脑卒中高危群体失眠OSA高风险相关特点,对于脑卒中高危群体预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高危群体 失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物理性状与患者症状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104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7例病人术后随访5~92个月,平均26.6个月。结果本组囊肿直径为8~30mm,平均(15.3±5.0)mm,其中〈10mm7例,10~20mm69例,≥20mm28例。囊液含结晶54例,无结晶50例;囊液清亮37例,囊液粘稠67例。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囊肿全切除85例,囊肿残留2例;全切率为97.7%。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为3.4%。头晕患者囊液含结晶比例明显高于无头晕患者(P〈0.05);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患者囊液含结晶比例明显高于垂激素正常患者(P〈0.05);视力减退患者囊肿直径明显大于无视力减退者(P〈0.01)。结论垂体Rathke's囊肿囊内少量结晶与头晕有关,而大量结晶与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手术治疗Rathke's囊肿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术中处理好囊肿分隔及囊内结晶是避免Rathke's囊肿残留与复发关键。

  • 标签: Rathke's囊肿 囊肿性质 显微手术 临床表现 预后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给予运动干预对患者癌因疲乏、睡眠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乳腺癌化疗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运动干预,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满意率、生命质量、癌因疲乏、睡眠质量等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采用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癌因疲乏,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乳腺癌化疗 睡眠质量 运动干预 癌因性疲乏
  • 简介:位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患病率明显升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 简介:血管痴呆(VaD)系指由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障碍。血管痴呆两项核心要素是:临床痴呆综合征及作为痴呆病因脑血管病客观证据。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安全及有效。结果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LVIS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患肯45岁,女性因头痛待查就诊。头部MRI检查T2WI及GRE序列显示右侧小腑半球点状条形低信号影;增强T1WI可见周围较细髓静脉蟹轻至中度强化改变,表现为明显“海蛇头”征象(细箭头所示),并可见增粗、呈明显强化改变引流静脉(粗箭头所示,图1~4)。

  • 标签: 静脉异常 发育性 头部MRI检查 GRE序列 头痛待查 T2WI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380例脑瘫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进行部分切断,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胫神经。结果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肌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6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结论周围神经选择切断术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安全、有效神经外科方法。

  • 标签: 周围神经 脑瘫 痉挛
  • 简介:目的:总结11例脑瘫病人采用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显露L2~S1脊神经根。应用隔离电刺激仪来确定需切断脊神经根,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1例病人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痉挛解除,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对感觉功能影响小。9例病人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明显,2例病人失访。结论: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脑瘫疗效较好,其优点具有解除肢体痉挛.不影响运动感觉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 痉挛性脑性瘫痪 光学显微镜
  • 简介: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是指睡眠期间上气道塌陷或部分塌陷引起呼吸暂停低通气,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未经治疗中年男性重度阻塞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病死率增加。

  • 标签: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正压通气治疗 教育模式 接受性 高中 睡眠结构紊乱
  • 简介:目的:评价延续护理对提高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住院78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n=39)对照组(n=39)。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实验组延续护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量表(DermatologyLifeQualityIndex,DLQI)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延续护理3个月后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延续护理前各维度得分(P<0.05),且高于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3个月后各维度评分[除生命活力维度(VT)外],各维度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DLQI量表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接受延续护理前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后各维度得分(P<0.05)。结论:延续护理在提高SLE出院后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显著。

  • 标签: 出院生活 实施延续 延续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海水淹溺肺水肿对创伤脑水肿影响。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9组:①侧方液压打击致单纯颅脑创伤1h组:⑦单纯颅脑创伤6h组:③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1h组;④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6h组;⑤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1h组;⑥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6h组;⑦单纯颅脑创伤6h电镜组;⑧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6h电镜组;⑨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6h电镜组。检测①~⑥组大鼠伤区脑组织含水量及Na^+、K^+、Ca^2+含量,并行病理学检查;⑦~⑨组行伤区脑组织电镜检查。结果与单纯颅脑创伤组淡水淹溺组相比.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组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Na^+、Ca^2+含量显著增加,K^+含量则显著降低.颅脑创伤后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加重。结论海水淹溺肺水肿可加重创伤脑水肿与继发性脑损伤。

  • 标签: 海水淹溺肺水肿 颅脑损伤 脑水肿 大鼠 Sprague—Dawley
  • 简介:目的研究CT、MRI引导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囊实颅咽管瘤疗效.方法对100例囊囊实颅咽管瘤部分行CT、MRI引导立体定向囊腔内置入Ommaya,吸除囊液、注入胶体磷酸铬,对囊实颅咽管瘤实质部分行伽玛刀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排出囊液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囊腔内放疗后6~84个月随访90例病人,CT及MRI扫描显示42例瘤腔持续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18例肿瘤显著缩小,症状持续改善;20例肿瘤无明显改变;复发10例,其中再手术6例;死亡7例.结论CT、MRI引导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囊颅咽管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咽管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疗效 CT MRI
  • 简介:背景深部小梗死(腔隙梗死),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或白质高信号)进行认知损害或痴呆之间联系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议。概要我们假设脑小血管内皮(即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血浆成分漏入血管壁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损害)可以促进3种相互重叠致残脑血管疾病发生;腔隙卒中,脑白质疏松痴呆。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数种临床上似乎显著不同痴呆综合征之间联系。腔隙卒中和脑白质疏松病理学、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以及血脑屏障MRI观察结果均支持这一假说。我们推测,作为能联系血管性疾病常见隐匿起病致残脑病一个致病步骤,血脑屏障破坏潜在重要一直被忽视。例如,脂质透明变性-一种起因不明病理学表现,可能造成某些散发腔隙梗死——可能是敌国脑屏障破坏表现临床疾病谱一个结局。结论血脑屏障破坏是一这些疾病关键,这些证据提供了一个新治疗靶点以减轻血管性病变对脑危害以及预防认知功能减退痴呆。

  • 标签: Alzheimer病 脑血管病 痴呆 腔隙性梗死 脑白质疏松 血管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SCS)Alzheimer病(AD)在非匹负波(MMN)检测中特征。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对38例SCS32例Alzheimer病(AD组)及40例正常老人(NC组)MMN作检测。结果(1)与正常老年组比较,AD组MMN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2)SCS组无上述变化;(3)AD组MMN潜伏期延迟及波幅低于SCS组。结论MMN技术可作为P300检测一种补充手段,而用于老年精神科临床。

  • 标签: 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 ALZHEIMER病 非匹性负波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LP)(a)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LP(a)水平测定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并与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L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P(a)升高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LP(a)水平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对脑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存在,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脂蛋白(a)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血管痴呆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认知功能损害提出背景及其必要,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问题及新近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痴呆到血管认知功能损害定义演变说明血管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重要,指出寻找血管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