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母婴早接触早吮吸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院内新生儿数量共200例,根据产妇意愿的不同,对比组选择母婴不接触,研究组选择母婴早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吮吸时间与产妇涨奶时间。结果:数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吮吸时间更短,产妇涨奶时间更长,P<0.05。结论:母婴早接触早吮吸方案对母乳喂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早接触早吸吮 母乳喂养 新生儿 产妇
  • 简介:<正>我国人体寄生虫病中,肠道线虫病分布最广、感染率最高,有的地区流行极为严重,危害着人民身体健康,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也损害少年儿童的发育成长。由于多年的防治,其感染率和感染度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就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人群肠道线虫病流行仍较严重,防治上的困难因素之多和时间的紧迫,对防预工作者来说,并不是件轻松事情。因为控制和消灭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是我国预防保健,实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以下几点向大会作简要介绍。

  • 标签: 肠道线虫病 感染率 钩虫感染 防治 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指肠钩虫
  • 简介:目的了解青海省人群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人体肠道土源性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结果5县(市)检查10688人,查见土源性线虫3种,其中蛔虫感染者950人,感染率为8.89%;鞭虫感染者6人,感染率为0.06%;检查12岁以下儿童1834人,蛲虫感染者122人,感染率为6.65%。城市人群蛔虫感染率为7.79%,农业区为10.67%,牧业区为3.16%。城市儿童蛲虫感染率为5.49%,农区为7.78%,牧业区为11.59%。学龄前儿童和学生蛔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4.69%和14.13%。5~岁组儿童蛔虫感染率最高,为18.73%,其次为10~岁组,为14.42%。结论青海省人群中土源性线虫的感染以蛔虫为主,低年龄组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感染最严重,感染率以农区较高,以上人群是今后防治的重点地区和人群。

  • 标签: 土源性线虫 蛔虫 蛲虫 感染率 调查
  • 简介:【摘要】 随着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寄生虫感染病例越来越少。且患者在感染粪类圆线虫后,因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临床医师难以及时考虑到患者存在寄生虫感染,容易耽误病人的治疗时机。医院应重视对住院患者进行粪便寄生虫常规检查,提高送检率,并加强对检验人员寄生虫的相关培训与指导,提高临床医师对粪类圆线虫的认识度,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早对患者进行治疗。

  • 标签: 粪类圆线虫
  • 简介:   摘要:目的  调查本县人群居民土源性线虫的感染情况,为控制本县的寄生虫病流行和促进人民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粪便检查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一送一检),儿童蛲虫检查,采用透明玻璃纸肛拭法。结果 全县人群居民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为31.12%,其中钩虫感染率为23.72%,鞭虫感染率8.49%,蛲虫感染率为0.10%。结论  全县人群居民感染率较高,需对全县农民和7-14岁儿童等重点人群,连续2年进行规范性的药物驱虫治疗,降低人群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控制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

  • 标签:     寄生虫 感染率 基线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沐川地区就医患者寄生虫感染情况,了解沐川地区就医患者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提高当地居民的防治意识,减少寄生虫对人群的危害。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沐川县人民医院就医患者大便检测结果,并按寄生虫类别,人群年龄分布,地域分布、就诊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蛔虫检出13例,肠滴虫检出6例 , 钩虫与蛔虫混合感染1例,钩虫检出190例,60岁以上老人144例,中青年47例;农村地区178例,城镇13例;其中呼吸系统相关72例、心脑系统60例、消化系统相关30例、外科18例、眼科5例、其他科室(康复科和重症监护室)6例。结论:沐川地区就医患者感染寄生虫主要为钩虫,农村地区感染人数大于城镇地区;就诊人群以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病因大致以呼吸、消化、心脑为主。

  • 标签: 钩虫 感染现状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吸吮、皮肤接触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产妇20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婴儿早吸吮皮肤接触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产后出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及时让婴儿进行早吸吮、母婴皮肤接触,可增加产妇体内催产素产生,使子宫收缩,促进胎盘剥离,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吸吮 皮肤接触 产后出血量
  • 简介:摘要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及其联合一种临床治疗方法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叙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在疼痛、胃肠道、患儿情绪、生长发育等进行详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早产儿方面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早产儿 非营养性吸吮 身心健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苏州市肠道线虫病低感染率情况下,有效控制其流行和巩固防治效果的措施.方法选择吴江市庙港镇合群村,连续三年运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和饱和盐水漂浮法,监测人群的肠道线虫病感染情况.感染者每年两次运用甲苯咪唑进行驱虫治疗.结果2003年调查519人,感染肠道寄生虫20例,均为钩虫感染,感染率3.85%,2004年调查524人,感染肠道寄生虫2例,均为钩虫感染,感染率0.38%;2005年调查533人,感染肠道寄生虫5例,同样均为钩虫感染,感染率0.94%,感染率在三年内下降了75.58%,男、女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别(X2=4.40,P<0.05),50~59岁年龄组的感染率为44.44%,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在目前苏州市肠道线虫病低感染率情况下,感染者的正规治疗以及卫生意识的培养,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均可以有效控制流行,巩固防治成果,但重点人群的变化仍是今后监测的重点.

  • 标签: 肠道寄生虫 纵向观察 肠道线虫病 监测报告 苏州市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例肾移植受者感染粪类圆线虫的资料,从临床表现、血常规、痰涂片、胸部CT、治疗效果方面阐述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的特点与转归。肾移植受者感染粪类圆线虫治疗上停用免疫抑制剂、小剂量激素维持、积极恢复免疫力、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首选伊维菌素是行之有效的。

  • 标签: 肾移植 粪类圆线虫病 阿苯达唑
  • 简介:淮安区位于江苏省北部,环绕洪泽湖畔,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区为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度地区,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5℃左右,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850mm左右,适于肠道线虫病传播。肠道线虫病曾是盐城市流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1989年第一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时,本区人群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71.99%,最高达80%以上,为肠道线虫病重度流行区[1,2]。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淮安区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已下降到较低水平,基本控制了肠道线虫病流行。现将2003~2012年淮安区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人群肠道 感染监测 江苏淮安区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改善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应用于早产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2月14日,纳入研究对象为胎龄≥26周且<37周的早产儿,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或假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干预,干预方案主要包括口腔运动干预和口腔感觉运动干预。提取研究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 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合计1 316例早产儿(胎龄26~36周)。结果显示,干预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WMD=-3.45,95%CI -4.41~-2.50,P<0.001),出院时校正胎龄(WMD=-0.68,95%CI -1.10~-0.26,P=0.001)、全经口喂养时日龄(WMD=-5.22,95%CI -9.04~-1.40,P=0.007)、全经口喂养时校正胎龄(WMD=-1.02,95%CI -1.40~-0.64,P<0.001)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WMD=-59.75,95%CI -114.55~-4.95,P=0.030)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刺激联合非营养吸吮可加速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实现,缩短住院时间,应标准化该程序并推广,使其成为早产儿护理的常规和标准操作。

  • 标签: 口腔刺激 非营养吸吮 婴儿,早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非营养性吮吸( NNS)对缓解侵入性操作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对我科于 2018年 1-12月 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裹紧包被、轻拍背安抚),研究组予加葡萄糖溶液的奶嘴非营养性吸吮,应用新生儿疼痛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侵入性操作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恢复,非营养性吮吸比常规护理更稳定( P <0.01)。它可以缩短足跟采血期间新生儿哭泣和面部疼痛的持续时间,并减少足跟采血恢复期间新生儿哭泣的比例( P <0.01)。评分存在显着差异( P <0.05)。【结论】非营养性吮吸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行为反应,但不能有效减轻新生儿疼痛的生理反应。

  • 标签: 非营养性吮吸 缓解侵入性操 所致疼痛 效果评价
  • 简介: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生存率逐年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未成熟,吸吮吞咽及协调功能较差,往往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要接受鼻胃管喂养(INGF)等非生理性的喂养途径,不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我科2005年5月-2008年6月对32例接受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采用非营养性吸吮(NNS),观察能否改善胃肠转运功能、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及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 胃肠功能紊乱 鼻胃管喂养 监护技术
  • 简介:摘要: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 37 周的新生儿,出生后体重较轻,身高较短,其身体各器官构建和生理功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成熟。且很多早产儿出现吞咽障碍、吸吮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大喂养难度,导致早产儿出现营养不良,影响正常发育。据临床研究发现,对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吮吸,能有效提升喂养效率,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本文主要研究非营养性吮吸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为早产儿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非营养性吮吸 早产儿 护理 应用 现状
  • 简介: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而大于28周的新生儿[1],其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存能力差;故对早产儿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sucking,NNS)疗法的开展和日趋成熟,其作为早产儿的一种辅助疗法,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NNS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早产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和未来发展 进行分析研究 ,为早产儿护理提供一定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 60 例早产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30 例,观察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对照组采用营养性吸吮护理,观察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和护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快早产儿体重的生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早产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的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45例,根据是否给予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非营养性吸吮组(治疗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两组均给予相同早产儿配方奶粉经鼻胃管喂养,相同静脉营养治疗,治疗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分别记录两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潴留奶量、每日奶量。结果治疗组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潴留奶量及每日奶量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情况,使患儿奶量增加,达到良好的体重增长速度。

  • 标签: 早产儿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