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分娩后产房内早吸吮早接触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122例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研究组早接触早吸吮护理,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和认识度。结果在我院分娩的122例孕妇中,有47例为剖宫产,有76例为阴道分娩;在给予两组产妇不同护理干预之后,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评分为(71.2±5.9)分,研究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评分为(88.5±8.4)分,两组产妇在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喂养态度,研究组产妇喂养态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产妇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率护理具有显著效果,能够确保新生儿能够尽早进行接触和吸吮,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母乳喂养 早吸吮早接触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潼南区土源性线虫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抽取1个镇相当数量的家庭为观察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查粪便中土源性线虫卵。结果粪检2034人,总感染181人,总感染率为8.90%,其中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8.6%,0%,0.25%,0.05%。中重度感染者占比12.15%;女性总感染率为8.09%,男性总感染率为9.93%,无显著性差异(X<0.05);钩虫感染率、鞭虫感染率和总感染率皆为>60岁组最高。结论我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较低,感染率8.90%,中老年农民是土源性疾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 标签: 土源性线虫 感染率 流行病学调查 重庆潼南
  • 简介:摘要在大多数动物中,表皮是与外界环境接触、抵御外界病原体和损伤的第一道屏障。目前的研究表明,对秀丽隐杆线虫表皮进行物理损伤可以引起线虫固有免疫应答以及伤口愈合反应,因此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的物理损伤有重大意义。目前对线虫进行物理损伤的研究通常采用激光照射或显微针刺的方法,这类方法难度较大,若需要批量损伤,操作费时费力。我们研究出一种可以简便的对大批量线虫进行物理损伤的新方法,可用于新药筛选等应用。

  • 标签: 秀丽隐杆线虫 物理损伤 毛细玻璃管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对产妇进行早吸吮早接触护理后产后子宫复旧及出血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护理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对照实验的方式来探讨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早吸吮早接触护理所发生的子宫复旧及出血方面的情况。结果产妇采用早吸吮早接触护理后,子宫复旧及出血情况显著好于常规护理产妇,相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早吸吮早接触的方法来护理产后出血,方法是可行的,效果是确切的。所以,产妇可以通过早吸吮早接触的方法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子宫复旧时间,推荐在临床护理中使用该方法。

  • 标签: 产后出血 早吸吮早接触 子宫复旧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掌握重庆市人群感染土源性线虫的动态和流行规律。方法2011~2015年,每年在全市监测县(区)各监测点采集居民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蛔虫、钩虫和鞭虫虫卵;3~12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采集家庭土壤样本,检查蛔虫卵。结果5年重庆市市级监测点累计共调查21195人次,2011~2015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依次为6.44%、7.30%、6.85%、6.93%、5.56%。人群总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无下降趋势(χ2lineartrend=3.54,P〉0.05);2012年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P〈0.05);各年龄组感染率以老年组与学龄前儿童组较高;文化程度与人群感染率存在线性趋势,文化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χ2lineartrend=98.59,P〈0.01);职业分布以儿童与农民检出率较高(χ2=28.53,P〈0.01);蛔虫和钩虫是感染的主要虫体,感染度以轻度为主,中度较少,重度感染最少。各年间全市儿童蛲虫感染率最低为1.86%,最高9.70%,并且呈上升趋势(χ~2lineartrend=15.65,P〈0.01)。5年监测点土壤人蛔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8.13%、15.63%、15.00%、8.10%、5.00%,并呈下降趋势(χ2lineartrend=16.79,P〈0.01)。结论重庆市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感染水平总体较低,5年间已无下降趋势,应形成现代疾病防治的社会医学防治模式,同时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及集体驱虫等防治措施。

  • 标签: 土源性线虫病 监测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提高正常顺产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中品管圈活动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200例正常顺产产妇,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行品管圈活动、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有98例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成功率为98.0%(98/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成功率为74.0%(74/100),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正常顺产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中品管圈活动应用后效果显著,且能有效保障母乳喂养,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正常顺产 新生儿 早接触 早吸吮 品管圈活动 影响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听音乐法对新生儿进行疼痛护理的临床观察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108例,所有新生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法,随机分研究组(听音乐法联合疼痛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4例,评估两组接受疼痛前后疼痛评分(NIPS)、睡商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接受疼痛前NIPS与睡商评分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受疼痛后NIPS评分低,睡商评分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新生儿实施疼痛护理中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听音乐法能改善其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疼痛感,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听音乐法 新生儿 疼痛护理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