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京日报》2007年3月26日刊登石仲泉的文章认为:关于马克主义中国的概括,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说打土豪、分田地是马克主义中国的初级阶段,白猫黑猫论是马克主义中国的高级阶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主义中国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是不科学和不准确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这是符合当时革命需要的。不这样,就不可能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也进行了土地改革,这也满足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要。这些决策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主义一些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重要步骤。但这些重要的决策、这些重要步骤,不能简单地把它说为马克主义中国的初级阶段。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人 《北京日报》 民主革命 土地改革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问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是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学界近10年来对马克主义中国内涵的认识和探讨:一是从不同内容和角度来认知马克主义中国;二是从互动关系、过程和形态来把握马克主义中国;三是从不同层面和意义来理解马克主义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多维度解析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主义中国”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主义中国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主义中国的逻辑前提。马克主义中国“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主义中国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主义中国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主义中国的内在逻辑架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逻辑 主题逻辑 过程逻辑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长达8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需要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而,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中国马克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 简介:根据十年来马克主义中国的学术研究成就.“马克主义中国”已经从最初的独特命题成长为马克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范式”。“范式”的“引入”从表现上看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视角.但其实质是马克主义中国自身的本质内容的发展使然。应该将“马克主义中国”从思想方法、基本原则提升为理论范式同时相应地确立其鲜明的研究范式地位。这不仅是马克主义学界的重大课题.而且应该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各学科分门别类地研究这个理论范式并把它作为基本研究规范,最终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的国际身份和象征。以“范式”概念为例.需要辩证地评估后现代主义马克主义中国的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范式 研究范式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必须创新.毛泽东以他的创新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主义中国,而且解决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诸多问题.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主义中国的直接理论成果.后人将从毛泽东创新精神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创新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文化过程就是马克主义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再生出先进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历经曲折最终产生三大理论成果,实现两大变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文化过程 文化传统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马克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和现实的最突出理论成就。就理论特质而言,表现为对人权本体、内部构造与实现形式进行的创新,体现出建构性、回应性、主体性和共同性的特点。从演进过程看,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人权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实现之道上,应当通过起点提升、理念创新、整体推进、治理强化、共同塑造五大途径谋求人权的新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权 中国化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比较正规的研读马列主义的学校",它的创办与马克主义中国有不解之缘.用马克主义中国的视角来审视它,就会发现其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风直接体现这一原则,对推动当时的马克主义中国起到了很大作用.总结其经验对推进当代马克主义中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延安马列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教育中要合理区分和把握几个基本关系。在马克主义中国马克主义大众之间应保持合理的理论界限,以群众是否理解和掌握有关理论来衡量马克主义中国研究的效度是一种误读。马克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主义理论宣传分属于理论活动中的认识论与解释学,在马克主义理论教育中要求对二者保持合理的区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含着马克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政策理论宣传教育两个基本内容,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但是又各有侧重,需要在观念前提上保持合理的定位。只有在方法论前提上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真正造就马克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误区 理论自觉
  • 简介:研究马克主义中国,目前是理论研究和党史研究的热点。从2004年夏天始,龚育之和我一起作为北京市邓研中心首席专家,承担了中央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课题《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经过五年寒暑,终于在新中国60周年前夕出版。尽管龚育之已去世两年,但这本书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该书最后一编用五章篇幅来试图总结马克主义中国的基本经验,本文就是以其为基础作的概括。因为是总结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故着重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科学 党史研究 历史进程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同义地使用“马克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和“马克主义中国”两个命题。然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都表明,只有当不仅一般地接受马克主义,而且进一步地把马克主义中国的时候,马克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才会由于具备了必要环节和基本形式而获得成功,这可以说是我们党80年历史的基本经验,也是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规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作用 科学精神
  • 简介:马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即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实现自身的解放然后利用无产阶级的统治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主义中国必须要解决的历史课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的问题,二是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既是马克主义核心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课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 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
  • 简介:马克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马克主义中国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迄今为止,马克主义中国实现了五次推进,每一次推进都是在更高程度上审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主义中国的理论内涵、实践、历史、主题都呈现出明确的'承—进'关系。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也是马克主义时代、大众的过程,这是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承—进”关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中国主体通常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的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而其客体是指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中国主体在推进马克主义中国进程中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马克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思想观点、动力机制等诸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中国主客体,必将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中国主客体之间进行逻辑互动,从而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中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主客体 逻辑互动 理论自信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实践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和创业的历史,马克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伟大的生产实践活动、来自于对人和自然界的双重改造、来自于马克主义最本质的实践精神。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主义中国鲜明的实践逻辑。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逻辑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或者说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伟大旗帜。但是,在一段时期内,马克主义中国又一直遭到原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以及西方某些汉学家的误解和曲解。对此进行一些辨析,以辨是非、正视听,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马克主义中国涵义的领悟和把握,对于巩固和发展我们在马克主义中国问题上的话语权,提高我们坚持马克主义中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 国外 中国化问题 巩固和发展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历程是中国人运用马克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寻找和破解中国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体现出马克主义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以推动马克主义理论形态和中国实践的创新,也体现出马克主义中国具体实践的融合,使马克主义具有中国形态。因此,马克主义中国在形成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国情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形态 中国问题 群众基础 文化基础
  • 简介:马克主义时代马克主义中国的时代性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实事求是地面对时代变革,根据时代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总体安排,在回应时代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关于马克主义中国的时代性宝贵经验。只有在马克主义中国过程中准确研判时局变化、紧跟世界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才能尽显其时代性风采。尽管在不同阶段关于马克主义中国的时代性认识角度多有不同,但是"回应重大时代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共识。习近平关于如何使经典马克主义彰显价值和魅力、使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使二十一世纪马克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等论述,把对马克主义中国的时代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 简介:客观性是马克主义中国的基本特征之一。从马克主义传入中国马克主义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指导思想。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理论成果、作用发挥都具有客观性。承认马克主义中国进程的客观性,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客观进程中探索和把握马克主义中国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推进马克主义中国进程,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的理论自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