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以水合氯化钌和乙醇钠为原料,首先制备了乙醇钌的乙醇溶液。通过对乙醇钌的乙醇溶液进行雾化,以2:1的氮氧比为载气,在400℃常压条件下沉积了RuO2薄膜。采用XRD和AFM分别表征了薄膜的结构及表面形貌,证实了Ru02薄膜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为21.4nm。通过电化学测试,RuO2薄膜的容量可达0.818F/cm2(549F/g),充放电性能良好。经1000次循环测试,剩余容量仍然可达到初始容量的92.1%,同时发现RuO2薄膜具有较低的阻抗,有利于薄膜电容器以大电流快速充放电。

  • 标签: RuO2薄膜 雾化辅助化学气相沉积 充放电性能
  • 简介:利用喷射沉积工艺制备Al-3.3Fe-10.7Si合金坯,经挤压制成试样。研究了合金组织、韧性及内耗行为,得出该合金在60-250℃温度范围产生的内耗峰,是由于晶界滑动弛豫引起的,弛豫过程激活能为172.2kJ/mol。在内耗峰位置晶界滑动消耗部分振动能,合金韧性在此处出现极大值。

  • 标签: 喷射沉积Al—3.3Fe-10.7Si合金 韧性 内耗
  • 简介:采用化学浴沉积法在氧化锌种子层上制备了整齐有序且具有c轴取向的氧化锌纳米棒,同时还出现了自由分布的微米棒,其生长速度高于纳米棒,且生长模式符合扩散控制“Ostwald熟化”机制,但纳米棒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除扩散过程外还有形核密度、生长界面的反应动力学等。并研究了氧化锌纳米棒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质。

  • 标签: 氧化锌 微米棒 纳米棒 化学浴沉积
  • 简介:利用Stober方法合成了球形SiO2颗粒。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氨水作催化剂,在40℃水浴下制备SiO2球形颗粒。通过改变反应物TEOS以及催化剂氨水的加入量,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球形SiO2颗粒。利用扫描电镜(SEM)可以看出,随着TEOS和氨水加入量的增加,SiO2颗粒的粒径增大,并探讨了其变化机理

  • 标签: SIO2颗粒 粒径 TEOS 氨水
  • 简介:为降低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研发了新型温拌沥青改性剂,基于布洛克菲尔德旋转粘度试验,确定了温拌剂降粘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试验研究了温拌剂掺量、温度等因素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热重分析试验(TG)和差示扫描量热试验(DSC)等材料分析手段揭示了新型温拌改性沥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温拌剂掺量大于1%时,沥青粘度降低约80%,与SBS改性沥青相比,在64-70℃范围内时,温拌改性沥青抗车辙因子提高幅度为28.6%~71.4%,温拌剂的加入不仅降低了沥青粘度,而且改善了沥青高温性能,微观试验分析结果验证了温拌改性剂的降粘机理

  • 标签: 道路工程 温拌沥青 降粘特性 流变性能 机理
  • 简介: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6009-T6铝合金激光焊和激光-电弧复合焊焊缝中气孔的分布情况及形貌,结合焊缝气孔内壁EDS点扫描分析,并通过图形计算软件计算出焊缝区气孔率。结果表明,相比激光焊,激光-电弧复合焊焊缝中的气孔大小及气孔率显著降低;激光焊焊缝中气孔比较大、形状不规则,而复合焊气孔是比较小的椭球形;进一步分析表明,激光焊主要以工艺类气孔为主,其根本原因是匙孔的失稳;激光-电弧复合焊接以冶金类气孔为主,主要与氢在熔池的析出和氧化物的存在有关;激光焊焊缝气孔内的Mg含量高于焊缝区,而激光-电弧复合焊时焊缝气孔内的Mg含量和焊缝区几乎一样。

  • 标签: 激光焊 复合焊 气孔 铝合金
  • 简介:使用钻岩工具时,一般要求在不断裂的前提下提高其耐磨性,因而保证一定的韧性是对钻岩硬质合金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前提,综述了影响WC-Co合金断裂韧性KIC的因素、机理和主要模型;钻岩舍金的工作类型、断裂形式和提高其断裂韧性的方法。归纳出以下主要结论:以沿WC/WC的脆断、沿WC/Co的脱裂、穿WC相的劈断和穿γ相层的撕裂为WC-Co合金的基本断裂形式;两相WC-Co合金的断裂韧性KIC主要取决于γ相的体积分数、分布及成分;热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是导致钻齿破坏的最主要原因。

  • 标签: 硬质合金 韧性 断裂机理 钻岩工具
  • 简介:以三氯化铝和叠氮化钠为原料,利用复分解反应法在温度为650℃条件下反应3h,成功地制备出呈灰白色粉末的一维单晶氮化铝纳米材料,通过对样品进行XRD、TEM和SAED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为表面光滑的长直形圆柱状六方结构的氮化铝,直径为50nm左右,长度在几个微米以上,晶格常数分别为a=0.268nm,c=0.498nm;AlN紫外吸收谱的研究表明,AlN样品在202nm处具有一个尖锐吸收峰,其对应禁带宽度值约为6.14eV,并采用气-固(VS)生长机理、择优取向原理对一维单晶纳米线的生长进行了解释。

  • 标签: 一维氮化铝纳米线 特性表征 生长机理 择优取向
  • 简介:为了提高超细铜粉分散性、均匀性及抗氧化性,采用几种化学还原法工艺分别制备了铜粉,通过反应现象探讨了温度、还原剂、添加剂及葡萄糖预还原对铜粉性能的影响,利用SEM、粒度仪对铜粉形貌、粒径进行观察,并进行相关机理分析,确定了化学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时,添加分散剂PVP和抗氧化剂BTA,以甲醛-水合肼为复合还原剂,结合葡萄糖预还原法制备的铜粉具有抗氧化性强、粒径分布区间窄、几乎无团聚等优点。此工艺不仅体现了葡萄糖预还原的有利影响,还明显克服了单一还原剂的缺陷,所制铜粉质量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分散性 化学还原 复合还原剂 粒径 分布区间
  • 简介:以0.8mol·L-1Al(NO3)3·9H2O的乙醇溶液为电解液,用阴极微弧电沉积的方法在HR2钢表面制备出厚度约为69μm的氧化铝陶瓷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涂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通过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涂层的成分以及相组成,通过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分析了涂层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涂层表面粗糙多孔,与基体呈犬牙咬合状结合;涂层主要由旷Al2O3和rAl2O3组成;涂层中含有少量的Fe元素,表明膜/基界面附近的基体在微弧放电的作用下也参与了成膜;沉积氧化铝涂层后,样品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

  • 标签: HR-2钢 阴极微弧电沉积 氧化铝陶瓷涂层
  • 简介:分析了在低水泥浇注料中,由于微粉粒子在水中产生电离、吸附和晶格取代等现象导致其表面荷电形成双电层结构、微粉粒子产生絮凝的现象;阐述了化学外加剂对微粉粒子的分散作用机理,即DLVO理论和HVO理论;分别介绍了萘系(FDN)、脂肪族、氨基磺酸盐系、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具体作用机理;分析了在低水泥浇注料中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密胺树脂、聚丙烯酸钠、氨基磺酸盐、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等化学外加剂的应用现状。认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具有较好的减水效果,其生产与应用研究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 标签: 化学外加剂 DLVO理论 HVO理论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 简介:无压浸渗法是一类先进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总结了无压浸渗方法制备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无压浸渗工艺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工艺的可能机理,并指出了该工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 标签: 无压浸渗 金属基复合材料 浸渗机理
  • 简介:由于ZrB2具有极高的熔点、强度、硬度和导电率等许多优异性能,因而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研究了ZrB2-Si3N4复相陶瓷的制备和高温下的氧化机理。结果表明,在1700℃、15MPa、2h烧结条件下制备的ZrB2-20%Si3N4复相陶瓷的致密度为98%左右。ZrB2-Si3N4复相陶瓷在高温氧化时生成了SiO2,并且SiO2液相容易在复相陶瓷表面富集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望提高陶瓷在更高氧化温度下的抗氧化性能。

  • 标签: 二硼化锆 氮化硅 复相陶瓷 真空热压烧结 氧化机理
  • 简介:选取凹凸棒作为乳化剂,系统研究pH、颗粒浓度、油相体积分数以及不同价态盐对橄榄油/水型Pickering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pH在4~9范围内可制备出稳定的乳状液;颗粒浓度的提高可增强乳液的分层和聚结稳定性;乳液液滴直径随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无机盐的引入不会对乳液相及水相的体积产生影响,但对乳液液滴的尺寸分布影响显著,其中NaCl浓度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液滴数均直径的增加,而CaCl2浓度增加时,乳状液液滴数均直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凹凸棒可作为一种新型纳米乳化剂应用于绿色乳状液的制备。

  • 标签: Pickering乳液 凹凸棒颗粒 制备条件 稳定机理
  • 简介:吸收式制冷技术具有环保、节电和利用余热等不可替代的优点,在我国应用广范.溴化锂机组的吸收器是系统中换热面积最大、成本最高的换热部件,采用添加剂强化吸收器传热传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添加剂的强化机理却一直没有研究清楚,各国对添加剂的强化机理的研究很重视,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外添加剂对溴化锂制冷机吸收器的强化机理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吸收器 添加剂 强化机理 滴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