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本设备属于低压稳流型发动机道试验台,采用叶片涡流计,具有以下特点:1.全自动完成缸盖定位之后的试验流程,操作简便,人工干预少。2.PIC控制双轴伺服进给系统,精确自动控制缸盖进给和气门升程。3.PID算法控制试验台风量调节系统,快速准确调整道压降。4.测试重复精度和测试效率高,每缸3点与每缸12点测试结果相当。5.试验灵活性高,可以随时中断当前试验流程,任意选缸进行测试。6.测试全程实现智能模糊控制,人机界面友好。

  • 标签: 气道试验台 研制
  • 简介:使用CDAJ公司的CFD软件STAR-CD对某天然发动机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的缸内压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模拟计算获得了试验不易得到的缸内气体速度场、温度场等信息,为燃烧室设计及燃烧过程优化提供了理论性指导。

  • 标签: 火花点火 天然气发动机 ES-ICE STAR-CD 燃烧过程 CFD
  • 简介: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歧管普遍采用可变进技术。可变进技术中长短气道切换结构容易发出敲击声响,影响用户感知。本文通过台架验证及振动测试确定异响来源,探明了异响产生机理。给出了设计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异响及振动测试验证,优化控制方案消除了进歧管敲击异响。

  • 标签: 进气歧管 轴承 异响 设计优化
  • 简介:针对燃烧低热值煤气的阳极焙烧炉炉内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CFD软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探讨了将燃料改为高热值天然的可行性.通过比较煤气和天然的燃烧计算结果,指出燃烧煤气的阳极焙烧炉改为燃烧天然,可以解决煤气燃烧速度过快导致的炉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 标签: 阳极焙烧炉 数值模拟 低热值煤气 天然气
  • 简介:在考虑氢气溶解的条件下,运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了液氧/氢在超临界环境下达到-液平衡时氢氧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及液氧的蒸发热随液氧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液平衡时各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甲烷为参比态气体,运用扩展对比状态理论(ECST)计算了相及液相氢氧混合物的pVT属性、黏性及导热系数。结果表明,在高压环境下,有一部分氢气溶解于液氧中,且随着温度和压强的增加其溶解度增大;若考虑氢气溶解,则氢氧混合物的临界温度低于氧的临界温度且随环境压强的增加而减小,这时液氧的蒸发热小于其蒸发潜热,也小于不考虑氢气溶解所得蒸发热。当氢氧混合物达到液平衡状态时,液相混合物的黏性及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相混合物的黏性及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最终相及液相混合物的传输属性在其临界点附近几乎相同。

  • 标签: 超临界 状态方程 气液平衡 蒸发热 扩展对比理论 传输属性
  • 简介:利用N2作载通过两级恒温的二茂铁蒸发系统,进行了不同工况下气相二茂铁抑制受限空间中酒精池火燃烧的一系列实验,以此考察相二茂铁对酒精池火的抑制效果。借助于质量采集系统对实验过程中酒精质量变化进行在线测量,并用秒表记录相应的灭火时间。通过对同一工况下重现性好的实验的酒精质量变化速率和对应灭火时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工况下含有不同饱和浓度的相二茂铁的N2熄灭酒精池火燃烧的时间均比纯N2灭火时间短。特别是在N2流量为1.00m。/h情况下,通过升高油浴温度继而增大N2中相二茂铁的饱和浓度可相应的缩短灭火时间,在油浴温度从75升至95℃时,灭火时间的降低梯度大约为2s/℃。

  • 标签: 酒精池火 气相二茂铁 质量变化速率 灭火时间
  • 简介:建立了5000t/d的水泥线篦冷机的三维仿真模型。采用UDFs编程耦合熟料的固传热模型,得到了篦冷机内部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讨论了取热口的位置对篦冷机有效利用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取热口会显著提高篦冷机的有效热量利用率;当高温取热口的位置在第一段蓖筛的末段,中温取热口在第二段蓖筛的末段时,有效利用热量利用率最高。

  • 标签: 篦冷机 水泥熟料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 简介: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电力供应问题不断产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清洁高效的发电能源。即将于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2006中国天然与发电投资高峰论坛”将对天然发电在中国面临的机遇和风险进行探讨。据介绍,“2006中国煤炭与发电投资高峰论坛”也将同时召开。

  • 标签: 天然气发电 中国经济 发电能源 论坛 投资 煤炭
  • 简介:基于单一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针对压缩天然(CNG)模式下的NEDC循环排放水平进行标定匹配开发研究。对NEDC工况分解,研究了冷起动、过渡工况、断油恢复供油及稳态闭环控制等工况下,标定匹配对CNG发动机排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400r/min的上冲转速、0.78的沉底空燃比带来10%的HC排放改善;对于稳态50km/h工况点通过推迟3°CA(BTDC)的点火提前角度,改善了NOx排放水平。

  • 标签: 发动机 双燃料系统 排放 标定
  • 简介:在发动机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评估进歧管是否满足进均匀性的标准.首先利用1D-3D耦合方法计算得到进歧管的平均质量流量,然后将其作为三维数值计算的输入边界.利用fire软件对初始进歧管进行CFD分析,计算出各缸的流量系数及其偏差.针对存在压力损失的部位进行优化,直到其进均匀性满足标准.结果表明:通过1D-3D耦合方法可以为三维数值计算提供准确的输入边界;通过CFD方法可以发现进歧管结构中对流动不好的部位;通过CFD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已经成为进歧管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进气均匀性 流量系数 耦合
  • 简介:以风冷中冷器的增压汽油机为原型,设计开发与增压发动机相匹配的集成水冷中冷器的进歧管。通过三维仿真、发动机台架试验、整车一维仿真分析,对比验证集成在进歧管中的水冷中冷器与原风冷中冷器性能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外特性工况下,水冷中冷器进气压力损失比风冷减少50%;水冷中冷器的增压空气管路长度缩短60%;水冷中冷器出气温度比风冷降低3℃以上。

  • 标签: 风冷中冷器 集成水冷中冷器进气歧管 三维仿真 发动机台架试验 整车一维仿真
  • 简介:基于排放测量数据,采用量化共扼梯度法(SCG)建立了煤层发动机的BP神经网络排放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全面了解煤层发动机的排放特性和制定合理的排放控制策略,借助于该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对发动机的排放性能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预测结果。

  • 标签: 煤层气发动机 废气排放 预测模型 量化共轭梯度法
  • 简介: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和离散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东方电厂某300MW四角切圆锅炉炉内的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不同负荷的数值研究。采用非交错网格的SIMPLE差分格式对流场进行求解,得出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场和颗粒质量浓度场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工况二速度场和颗粒质量浓度场分布较为合理。

  • 标签: 切圆锅炉 负荷 气固两相流 数值研究
  • 简介:根据凝胶的纳米孔结构特点,采用由小球体构成的立方阵列单元体结构,建立了描述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凝胶的固耦合导热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凝胶的纳米孔结构和固体颗粒纳米尺寸效应以及高的比表面积值是导致材料具有极低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凝胶存在具有最低导热系数的最佳密度.在高温下辐射传热是凝胶传热的主要方式,通过渗碳等遮光处理会显著降低凝胶在高温下的导热系数.

  • 标签: 绝热材料 气凝胶 有效导热系数 孔结构 超级 纳米尺寸效应
  • 简介:利用FLUENT软件对某双燃料燃烧室重整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蒸汽回注比对燃烧室内温度分布、出口温度最大不均匀度和出口NOx体积分数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回注比的增加,火焰筒中轴线的回流速度增大,燃烧室内火焰长度先缩短后增大,出口温度场最大不均匀度先降低后增大,出口NOx体积分数不断降低;燃烧室燃用重整时,快速型NOx体积分数要多于热力型NOx体积分数。

  • 标签: 重整气 数值模拟 蒸汽回注 NOX排放
  • 简介:活塞结构设计中常使用环岸积槽来优化发动机的机油耗和漏气量。针对积槽尺寸对于性能的影响程度,从活塞环的受力平衡角度出发研究了积槽容积对于第一、二环密封的影响,并设计出6种方案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改变积槽容积会对发动机漏气量和机油耗产生影响,并分别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为验证模拟分析的准确性,对其中的两种方案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 标签: 积气槽 机油耗 漏气量 模拟分析 台架试验
  • 简介:在8240ZC型柴油机的成熟技术基础之上设计开发了8240ZCDF型柴油-天然双燃料发动机。本文介绍了8240ZCDF型双燃料发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试验系统以及性能开发试验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8240ZCDF型双燃料发动机已完成了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试验。

  • 标签: 柴油-天然气 双燃料发动机 开发试验
  • 简介:针对SiO2凝胶高温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对隔热性能的影响,主要利用扫描电镜、BET氮吸附仪、红外光谱仪对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SiO2凝胶结构和组分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400~900℃时,凝胶中小孔隙坍塌,而大孔隙增多,其骨架结构未被破坏,固相热导率仍能维持较低值;当热处理温度为1000~1100℃时,凝胶中二次堆积颗粒逐渐增大且相互融合,固相热导率将显著增大;当热处理温度达到1200℃时,凝胶骨架结构遭到明显破坏,其隔热性能将会失效。

  • 标签: 气凝胶 隔热材料 高温结构变化 隔热性能 烧结
  • 简介:采用扩展混合长度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用共轭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航空发动机涡轮盎冷却系统的高位进、径向出流转静系旋转盘腔模型的流场和温度场,分析了其盎面平均努塞尔数Nuav随旋转雷诺数R和流量系数Cw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和冷气流量的提高换热得以增强,但在本次计算范围内提高转速对换热的增强幅度小于提高冷气流量对换热的增强幅度。

  • 标签: 旋转盘 传热 湍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