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胆总管囊肿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83例(男23例,女60例,平均年龄3.8岁),采用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手术59例,开腹手术24例。对83例患儿手术前后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AST、ALT、GGT和ALP。根据手术年龄将患儿分为三组:〈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根据囊肿扩张形状分为囊形扩张组和梭形扩张组。分析手术方式、手术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手术前后血生化变化的关系,探讨手术方式、手术年龄及囊肿扩张形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术后血TBIL、DBIL和AL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比较,术后各生化指标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别。手术年龄越小,术前血胆红素水平越高,肝功能指标越高。3岁以内手术者术后TBIL和DBIL降低程度显著高于手术年龄〉3岁者。、囊形扩张组和梭形扩张组比较,术后肝功能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别;囊形扩张组术后TBIL、DBIL和ALP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手术疗效与开放手术无差别。早期发病的胆总管囊肿患儿(3岁以内)肝损伤较严重,应及早手术,术后效果明显。囊肿扩张形状不影响胆总管囊肿根治术的手术疗效,但囊形扩张者手术效果更明显。

  • 标签: 胆总管囊肿/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是一种由于进行性胆道系统炎症及胆道纤维化导致肝外胆管阻塞并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生儿罕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发病率在成活新生儿中约1/5000—1/18000,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 标签: 胆道闭锁 手术治疗 Ⅲ型 肝外胆管阻塞 梗阻性黄疸 罕见疾病
  • 简介:上腹部腹膜后手术常遗留慢性窦道,一般症状不严重,但长期不愈,并常有复发性急性发作,威胁生命,处理很困难。下面介绍一些经验,供参考。一、上腹部腹膜解剖特点腹膜腔分为大囊小囊,以横结肠系膜及大网膜为界。①小囊内腹膜后有胆、胰、十二指肠等消化液分泌器官及管道,穿孔即可形成分泌性瘘管。分泌物有腐蚀性,能损害周围器官,发生二期迟发性穿孔,使情况复杂化。②大囊包括游离肠管及系膜,从右上腹屈氏韧带至回盲交界固定于腹后壁。使大囊又分为左右两侧。左侧低位引流至盆腔,右侧低位引流至右腹股沟。两侧交通自由,感染常为全腹膜炎。肠管广泛粘连可形成多发脓肿,互相引流不畅,影响窦道的愈合。

  • 标签: 腹部手术后 慢性窦道 腹膜后手术 横结肠系膜 分泌器官 低位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2010年采用改良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66例患儿顽固性便秘消失,营养改善,近期无吻合口漏,无腹腔及伤口感染,远期随访无便秘复发及直肠回缩,无吻合口狭窄、污裤及便失禁,2例再发便秘,病理检查确认为巨结肠类缘性疾病,3例有小肠结肠炎.结论改良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肛门 巨结肠 外科手术
  • 简介:1957年,日本仙台大学的Kasai教授率先创立Kasai术式。他研究了2~12个月肝病患儿的肝内和肝外胆管之后提出:随着汇管区增生程度的逐渐减弱,肝内胆管呈进展性的结构破坏;此外,在肝门水平细小胆管内也可见到闭锁胆管的纤维残留。当时,Kasai教授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

  • 标签: 胆道闭锁 手术 肝外胆管 肝内胆管 增生程度 汇管区
  • 简介:目的总结154例新生儿肠闭锁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肠闭锁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十二指肠闭锁患儿采取隔膜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对空、回肠闭锁患儿采取端背吻合术、端侧吻合术;对结肠闭锁患儿采取一期吻合术。结果154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26例,死亡28例,治愈率为91%。结论根据肠闭锁部位选择合适术式,加强术后管理,是提高新生儿肠闭锁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肠闭锁/外科学 婴儿 新生 疾病
  • 简介:目的总结68例小儿尿道下裂的治疗经验。方法68例尿道下裂患儿,对阴茎头型患儿采用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法(MAGPI术式);冠状沟型或距冠状沟较近的阴茎体型采用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术式);尿道口在阴茎体外213段伴有阴茎轻度下弯或无下弯者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或加盖岛状皮板法(Snodgrass术式或Onlay术式):有严重阴茎下弯的所有阴茎体型采用横裁或纵裁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Duckett术式或Hodgson术式);阴囊型或会阴型用阴囊中缝皮管加横裁包皮岛状皮瓣成形尿道(Duplay联合Duckett术式)。结果治愈62例,并发尿道瘘3例,尿道狭窄4例,治愈率为89.8%(61/68)。65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5个月(3~39个月),随访期间患儿排尿正常。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重视术中技巧,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尿道下裂/外科学
  • 简介:目的总结先天性膈疝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以提高先天性膈疝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21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左侧膈疝18例,右侧膈疝3例.除2例高危患儿于复苏中死亡外,1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并发肠梗阻1例,气胸1例,患侧局限性膈膨升1例.治愈18例.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地进行转运前救治,适时行膈肌修补术及术后呼吸机支持,作好围手术期的呼吸管理,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先天性膈疝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横膈/外科学 围手术期处理
  • 简介:目的分析胆道闭锁手术年龄与术后早期效果的关系以及较大年龄(>90d)患儿的Kasai手术指征.方法2004-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胆道闭锁患儿452例,均经术中胆道造影确诊.手术采用标准的Kasai术,术后常规使用激素,对不同年龄组患儿术前肝功能、B超等资料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进行分析,总胆红素水平低于20mmol/L定为黄疸完全消退.结果将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分为三组,手术年龄≤60d者146例,手术年龄在60~90d者222例,>90d者84例(90~10Od者33例,100~110d26例,110~120d10例,120~130d8例,>130d7例).术前各年龄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60d以内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最低(P<0.05),<45d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并未更加显著.术后3个月随访率为61.3%,各年龄组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F=0.132,P=0.970).术后6个月随访率37.4%,90d以上组总胆红素(58.09±58.55)mmol/L,90d以内组总胆红素水平(27.67±30.60)mmol/L(P=0.226).>90d患儿,每间隔10d分成一组,各组间术后早期胆红素下降水平无差异(F=1.115,P=0.355).>90d手术患儿两年自体肝生存率为36.1%.90d以上患儿延误手术原因:39.2%因家长未重视,51.6%因误诊婴儿肝炎耽误治疗.结论胆道闭锁患儿>90d并非手术绝对禁忌,多数患儿可取得较好的早期黄疸消退,部分患儿术后6个月可以有较好的肝功能恢复.

  • 标签: 胆道闭锁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微创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5月~2006年12月4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短段型15例,常见型28例,长段型4例,23例行经肛门脱出Soave手术,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oave手术。结果术后2例仍存在便秘,1例为经肛门脱出术后,1例为腹腔镜Soave术后,1例肠梗阻,1例直肠鞘内感染,2例肛门瘢痕性狭窄,40例患儿手术效果良好。结论正确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符合外科手术微创化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前景。

  • 标签: Hirschsprung病/外科学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1995年5月。2005年1月我院分别采取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肘关节内侧入路克氏针固定、肘后正中切口舌形切断肱三头股或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8例。结果158例患儿术后随访1-3年.参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89例,良52例,可17例,总优良率为89.24%。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术术式简单有效,肘后正中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显露清楚,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更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肱骨骨折/外科学
  • 简介: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在男婴中发病率约1/300,近年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国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96年至2008年我国部分地区尿道下裂发病率达0903%[1]。由于调查条件及人员限制,尿道下裂的发病率很难准确获得。尿道下裂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国内得到公认的治疗该疾病的高水平医生尚少,仅部分医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尿道下裂的治疗上。

  • 标签: 尿道下裂 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 先天性畸形 泌尿生殖系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经单切口实施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实施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47例(Park分型均为I型,Hailer指数3.3~4.1),其中经单切口手术(观察组)25例,经双侧切口手术(对照组)22例。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强度和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6~26个月)。结果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治疗优良率均为100%。从围手术期情况来看,观察组手术时间(52.96±7.17)min,术中出血量(7.08±3.23)mL,疼痛强度评分为3.64±1.03;对照组手术时间(67±9.28)rain,术中出血量(9.91±4.12)mL,疼痛强度评分4.22±0.8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发症方面比较,两组各有2例出现气胸,经观察后均自行吸收,观察组中3例术后出现长期疼痛,对照组2例术后出现长期疼痛,均予去痛片口服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69)。结论经单切口实施NUSS手术治疗小儿对称性漏斗胸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疼痛轻,是可行的、安全可靠的方法,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漏斗胸 NUSS手术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颜面部钙化上皮瘤的有效切除范围及缩小手术切口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39例,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肿物切除、肿物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外1~2mm切除、全层皮肤连同肿物挖除(2~4mm),手术方式为普通切口,设为普通切口组;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45例,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切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手术方式为微小切口,设为微小切口组。比较两组肿物最大直径和切口长度,并从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切除范围的依据。结果两组84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病理特点:钙化上皮瘤瘤体周边界限清晰,其包膜完全为纤维结缔组织假性包膜,无上皮或内皮结构,包膜周边即正常的皮下组织结构,无增殖的瘤细胞。免疫组化:Ki67(-)。两组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小切口组瘢痕小,外形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高。结论钙化上皮瘤经临床检查即可诊断,术中无需切除过多的组织,只要将钙化团块完全切除即可,采用微创小切口方法,疗效确切,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面部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颅咽管瘤的诊断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探讨小儿颅咽管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儿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治疗的经验。结果31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CT和MRI可确诊颅咽管瘤。31例颅咽管瘤中,肿瘤全切除19例(61.3%),次全切除5例(16.1%),大部分切除7例(22.6%)。术后出现尿崩症者19例(61.3%),3例为长期性尿崩。6例(19.4%)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无死亡病例。随访32.5个月,5例(16.1%)患儿复发。结论小儿颅咽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CT和MRI检查,该病以开颅手术治疗为首选。肿瘤切除的程度应考虑降低肿瘤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原则。

  • 标签: 颅咽管瘤 诊断 外科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侵犯肝门血管的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的68例肝门部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使用微波切割技术,在不阻断肝门血流的状态下精细解剖分离,在发生血管损伤出血时则暂时性阻断肝门血管,如影响显露,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68例患儿均接受术前化疗,其中侵犯第一肝门17例,侵犯第二肝门51例。15例患儿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在5min以内,2例患儿全肝血流阻断时间为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5mL,6例因失血较多予输血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胆瘘3例,肝周积液5例,乳糜腹1例。结论对于肝门部肝母细胞瘤,采取术前化疗可降低手术难度,精细解剖是基本措施,分块切除是可选方法,肝门血管阻断无法保障安全,不损伤肝门血管是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肿瘤/外科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比较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小儿肺隔离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肺隔离症的优势。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入住本院小儿外科并实施手术治疗的26例肺隔离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胸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胸腔镜手术组(118.36±7.61)min,传统开胸手术组(119.60±7.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5,P=0.674)。平均术中出血量:胸腔镜手术组(2.18±0.40)mL,开胸手术组(4.47±0.6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5,P=0.000)。胸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胸腔镜手术组(3.54±0.69)d,开胸手术组(6.67±0.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4,P=0.00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胸腔镜手术组(7.54±0.82)d,开胸手术组(8.80±0.7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1,P=0.001)。术后并发症:胸腔镜手术组3例,其中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1例;开胸手术组6例,其中肺部感染4例,肺不张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4例失访以外,其余22例随访1~2年,其中2例发生肺炎,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隔离症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 标签: 支气管肺隔离症 胸腔镜 传统开胸手术 不同手术方式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隐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3例(51侧)隐睾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2岁3个月,左侧8例,右侧27例,双侧8例,均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43例(51侧)均顺利完成手术,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54min,无一例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脐部无明显瘢痕,无睾丸萎缩或回缩。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隐睾安全、有效,不延长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较经典腹腔镜手术更佳。

  • 标签: 腹腔镜 外科手术 隐睾
  • 简介:先天性腹肌缺如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本文报告1例7岁单纯腹壁肌肉发育不良、一期修补腹壁成功的病例。患儿,男,7岁,系第3胎第3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00g,无抢救窒息史。出生后发现脐部突出约2cm左右,屏气时出现,安静时可自行回纳。1岁左右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术后2个月复发,术后21个月(年龄33个月)腹壁缺损直径扩大至14cm,

  • 标签: 腹壁缺损 一期手术 肌层缺损 先天性发育异常 肌肉发育不良 一期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