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以国家政权统治、政府管理的缺位与在场为主线,对瑶族石牌在历史上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瑶族石牌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民主——废止——村委会领导下的民主自治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 标签: 石牌制 国家政权 政府管理 缺位 在场
  • 简介:鸦片战以后,西方各国各类型公司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人对公司的了解逐渐增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对当时中国公司实践进行了反思,肯定了公司的优越性,表达了学习西方公司的意愿,并且对如何引进西方公司制作了探讨.20世纪前十年,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出了设立股票交易所的设想,并探讨了中国引进西方股份的非制度约束问题.

  • 标签: 清朝 公司制企业 股份制 法制 鸦片战争 公司观
  • 简介:所谓民主混合,就是在民主基础上混合其他政体要素的政体,这里的民主不是代议,而是古典意义上的民主,它是由人民掌握并行使主权的政体,是一种纯粹政体,在主权的派生权力上,则可以采用混合政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卢梭的政治权力分解为"主权"与"治权",主权包括国家的最高所有权与最高治理权,卢梭认为它集中体现为立法权力,"治权"则主要是行政权力,不包括立法权力.不少学者认为卢梭是混合政体的反对者,实际上,卢梭只是在主权层次上反对混合政体,而在治权层次上则欣赏混合政体,"因为强力的极限与软弱的极限同样地都出现在单一的政府之下,反之,混合的形式则产生适中的力量."

  • 标签: 卢梭 民主混合制思想 主权政体 治权政体 民主制 共和制
  • 简介:纵观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史,每次改革开放的高潮到来之前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标志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九十年代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标志是“社”与“资”的争论;如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公”与“私”的争论。因为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公”与“私”的矛盾日显突出,传统观念认为:私有是资本主义,公有才是社会主义,有人担心私有的发展会动摇公有的主体地位,私有经济扩张造成公有资产的萎缩。有人虽然承认私有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但又不愿赋予其应有的名分和平等的地位,

  • 标签: 公有制 思想解放 定义 改革开放 私有制 九十年代
  • 简介:篇目即志书的提纲,要编修好志书,首先要编好篇目。而要编好篇目,在设置篇目时则要根据人员结构、地方历史、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可利用资料、前志详略等具体情况,以目统志,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

  • 标签: 志书 篇目 设置
  • 简介: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教育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无不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性,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与之很好协调的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灌输为主,基本上还是以被动的说理教育、强制的纪律教育为主。

  • 标签: 诚信道德建设 自我教育 教学理念 民族精神 中学
  • 简介:谒者,初设于春秋战国时期,掌宾赞受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少府中置有中书谒者,另设中谒者府和中谒者职.中谒者因之形成。汉初承秦,仍置中谒者和中书谒者。西汉中谒者的发展和演变一波三折,反映了西汉中枢行政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对西汉王朝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学界论及者甚少,笔者不揣浅陋在此试作一粗浅探析。

  • 标签: 汉中 春秋战国时期 行政体制 历史问题 秦始皇 汉初
  • 简介:本文讨论了北魏太武帝神鹿四年和正平元年定《律》及当时《律》《令》体制的相关问题,认为其最为重要的成果,是在道武帝天兴《律》《令》只是科条诏令集的基础上,完成了《律》的法典化。表现为《神鹿律》建立了整套刑名系统,形成了冠於《律》首的《刑名篇》,出现了《盗律》之类的分篇,内容上也有向魏晋以来《律》文靠拢之势。《正平律》则在《神鹿律》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不含“大辟”的新“五刑”系统,据以规范了刑名、罪名和罚则,进一步巩固了《律》的刑法典地位。不过太武帝时期的《律》《令》体制总体上仍与汉代相类,乃是北魏《律》《令》逐渐向魏晋样态发展过渡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神麝律》 《正平律》 北朝法制 五刑
  • 简介:<正>佃仆是我国明清时期租佃中的一种形式。徽州是佃仆的盛行地区之一。这个问题,我在拙作《明代徽州佃仆考察》一文中已作了初步的探讨。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些新资料,结合有关佃仆的某些论著,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觉得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不同的看法也尚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就是上篇拙作的补充论述。由于所见资料有限,理论水平不高,偏颇、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正。

  • 标签: 佃仆制 徽州 明代 明清时期 劳役 租佃关系
  • 简介:“始祖”与“太祖”是中古时期的庙争论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其中“始祖”一词并不见於经书正文,仅在《仪礼.丧服传》中出现。郑玄根据自己的礼学构想,以“始祖”对应郊祀,“太祖”对应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但郑玄的理论无法应用在此後的王朝礼制实践中。於是王肃等人针对郑玄的理论作出了调整,一度使始祖失去了其礼学上的重要性。然而针对唐代椅袷中出现的问题,赵匡通过《辨椅义》一篇,将始祖引入庙之中,为宋代以後出现的始祖争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始祖 太祖 宗庙 柿袷
  • 简介:<正>都老(或称寨老)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由于都老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 标签: 壮族人 民间组织 社会组织 蜕变 长期存在 制度
  • 简介:地方志从先秦开始萌芽,经过地记、图经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其形式已几经变化,但作为体裁形式之一的方志图,却一直是方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之应用,已成编纂方志的通例而千古不易。无论是鉴赏,还是实用,方志图之作已是蔚为大观。随着方志图的大量编绘,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也在深化,相关思想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不仅包括其功能、

  • 标签: 地方志 制“图”思想 重要性 方志图
  • 简介:一向被视作清代所独有,它原本是由府的同知、通判分驻到府城以外,从逐渐具有独立辖区,并转化为地方正式行政机构。真水康树、傅林祥等人的研究已揭示出明末已有厅的萌芽,最早可溯及天啟时期的四川叙永厅①。

  • 标签: 清代 演变 起源 行政机构 明末
  • 简介:明代京师(北京)濒临北部边境,在明中后期多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女真)的侵扰威胁;留都南京靠近东部海疆,长期受倭寇的骚扰。两京畿辅地域在嘉靖、隆庆年间即已推行保甲,但直到万历中期,两京城内尚仅施行总甲,而未曾推行保甲。北京城内保甲的推行,直待至天启年间;南京城内保甲的实施,始于万历后期至天启初年。晚明南北两京的保甲,都具备严密详细的实施规程,尤其强调对于流动人口的管控。而保甲法实施之后,来自勋贵、官僚阶层的抵制影响了保甲的实施效果。

  • 标签: 京师 南京 保甲制
  • 简介:西藏封建农奴是在吐蕃奴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的社会制度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社会制度的某些萌芽,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也往往保留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某些残迹。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吐著的疆域日益扩大,农牧业生产发展,商业交换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吐蕃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社会势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发展 商业 地区 增加 扩大 农牧业生产
  • 简介:从东汉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张焯都督起于曹魏黄初,废于隋之大业,是一项施行近四百年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文将要论述的是这项制度从无到有、从兴盛到失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一关于都督的起源,古代学者间便有争议。《南齐书·百官志》讲:"魏、晋世州牧隆重,刺史任...

  • 标签: 都督诸州军事 都督制 州刺史 三国志 《宋书·百官志》 中央集权
  • 简介:西藏俸饷的建立是清朝管理西藏的重要措施,它对西藏行政机构职能的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搞清楚西藏俸饷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对研究清代西藏政治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西藏俸禄军饷的建立、变化及实施情况,试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清代 西藏 地方俸饷制 噶伦 代本 俸禄
  • 简介:宋代的典章制度,承袭自唐代,随顺历史形势的演变因革损益而来。笔者关注宋代诏令制度,想要说明其基本架构与渊源流变,不得不追溯唐。关于朝廷颁布政令使用的诏令文书,《唐六典》有所谓“王言之有七”的系统记载,众多学者进行过详实、深入的讨论。笔者打算围绕《唐六典》的记载,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提要钩玄,间以己意,对唐代“王言”的文书体式及其反映的政务运行程序稍做梳理,既方便个人进一步追踪、研讨,也期待就正于方家,获得教益。

  • 标签: 《唐六典》 典章制度 渊源流变 研究成果 运行程序 宋代
  • 简介:贵州最早的骨装饰品出自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前的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装饰品有1件骨笄和1件穿孔兽牙.它们是贵州的首次发现,也体现了贵州远古人类最早的爱美意识.从装饰品本体携带的信息,探索其制作技能,反映出当时人类加工技术的复杂和进步,即对不同用途的装饰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对同一制品的制作技术逐步改良的处理能力.这既是思维进化指导行为的结果,亦是原始人类迈向更加文明时代的一大进步.

  • 标签: 白岩脚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装饰品 骨笄 穿孔兽牙
  • 简介: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学会了陶用陶。这是现代考古从新石器时代遗存得出的结论。钦州市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人类发展史和陶用陶历史,可是现存的明嘉靖《钦州志》和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间所编的几部《钦州志》,很难找到陶瓷制造的只言片语。民国时期编的《钦县县志》记载范围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有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记载与推论,也对陶瓷业发展作了一些记述。新编的《钦州市志》承袭民国钦县志的记载,又较详细地记载了解放后钦州的陶瓷业发展,也记载了一些考古发现。然而,对钦州的陶瓷历史究竟有多长,没有较确切的界定。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史考 州制 考古发现 民国时期 陶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