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作者首先对回疆地区单行法规《回疆则例》的名称、内容、修订情况、性质作了新的阐发。其次考释了嘉庆年间回疆参赞大臣署衙所藏法律文献,并结合史实分析全国性法规在回疆的实施情况。复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回疆地区伊斯兰教经典的文本、著者、内容及影响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最后分析了回疆法律体系的特点。作者认为,清代法律和伊斯兰教法律各具鲜明特点,同时又有较强的互补性,它们的结合使回疆法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标签: 清代 回疆 法律
  • 简介:一、序言这部《六旗法规》的前几页在其原主人手中时就已被撕坏和丢失,所剩的残破页面也有严重的污损。认真观察我们所得到的法规抄件前部分破裂损坏的页面,可知此破损书页外表在长期使用中被磨的光亮,原来为写字打的格子和字迹依稀可辨。

  • 标签: 法律文献 喀尔喀 选译 法规 页面 序言
  • 简介:古老的中华法系融温情与残忍为一体,独具特色,其渊源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末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中的这句话精确地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源头是祭祀与战争。一五千余年的历史风尘,掩没了人类伊始的活动踪迹,法律的发祥也显得有些朦胧。追寻法律的起源,唯有借助一些历史的传

  • 标签: 古代法律 中华法系 国之大事 神权法 象刑 刑法志
  • 简介:腐败是跨越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顽症,世界各国都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加以清除。德国作为世界反腐败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反腐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启示我国要在优化现行反腐败机制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国家层面的反腐败专门法律,深化舆论监督,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继而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 标签: 德国 反腐败机制 反腐败法 廉政建设 启示
  • 简介:一、“塔拉克”离婚习俗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南部地区是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千百年来,多种文明都曾在这里出现,特别是萨满教、祆教和佛教直到今天在当地民族文化中仍然留有印迹。

  • 标签: 法律效力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习俗 离婚 社会历史背景 中国西北
  • 简介:关于如何保护土地征收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当前国内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在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制约土地征收权这两个角度提出了个人见解。

  • 标签: 土地征收 土地承包经营权 物权法
  • 简介:在蒙古法律研究方面,外国学者和研究者对大蒙古国及其后来的法律文献研究多年,出版了大量论著,这些成果目前已被学术界所熟知。他们虽然都依据众所周知的资料进行了对勘和比较研究,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进行深入研究者屈指可数。

  • 标签: 法律文献 喀尔喀 大蒙古国 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 法律研究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收集的鄱阳湖区民间文书,记录了清代中期江西都昌县曹氏与鄱阳县杨氏之间的一桩官司。两姓就两县交界处三片湖面的产权,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一直争讼到嘉庆四年(1799),从鄱阳湖一路打官司到北京城。通过对相关58件文书的分析,结合其他材料,我们发现:虽然原告方曹姓将自己描绘为受害者,但实际上对争议湖产不具有充分的产权依据,是利用各种借口来侵占杨姓湖产。这个案例表明,清代民事司法具有积极保护民人产权的一面:正是官方对民人产权的保护,才迫使强势的曹家承认弱势的杨姓的产权。更重要的是,官方对这个纠纷的解决颇有创意:先根据证据判明是非,认定权益归属,然后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双方达成双赢的共识。这种法律与市场的双管齐下,比仅仅依法判定是非,更能抓住产权纠纷的根本。

  • 标签: 鄱阳湖 产权 民间文书 清代 纠纷
  • 简介:“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土地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其中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更胜于其他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农民唯一的劳动对象,而其自身又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没有土地农民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

  • 标签: 农民权益保护 法律对策 农地征用 民族地区 农业生产 生产资料
  • 简介:中国村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在我国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现行法律法规愈加重视对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法律保护体系。宁夏回族村落文化作为中国村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其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并拥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梳理宁夏回族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多方对比。最终从法律规范的视角对宁夏回族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部分具体的保护及完善建议。

  • 标签: 回族村落 文化遗产 生态移民 法律主体地位 保护规划
  • 简介:民族仇恨言论具有破坏民族团结,阻碍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破坏社会秩序和推动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的负面作用。个体意见网络表达、信息定制、自媒体伦理缺失和后现代网络文化构成自媒体条件下网络民族仇恨言论肆虐的背景。仇恨言论冲击了传统表达自由的理论预设和保护价值,表达自由的积极权利面向和作为集体权利的公共利益,呼唤对网络民族仇恨言论的规制。针对我国治理网络民族仇恨言论的现状,应当从法律制度建设、公民品质培育和努力消除民族发展上的不均衡状态入手,逐步加以根除。

  • 标签: 民族仇恨 仇恨言论 民族问题 公民品质 均衡发展
  • 简介: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没有大的社会变动,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不小的持续性的变动。这一变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外,还有我们通常所称的“民国土匪问题”。土匪成为一个严重的特殊社会问题,应自民国始。余子道先生在英国学者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中译本代序中说:

  • 标签: 民国时期 1927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 辛亥革命前 法律 乡村
  • 简介:一本文所谓的“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是指:法律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因其功能需要在逻辑结构上由合理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必要性。本文所谓的“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具体的法律条文表述上因避免重复表述的简约原则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来否定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也不能以法律规范功能的原则性来否认法律规范表述的灵活性。任何事物的结构都是为其功能服务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也不例外。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究竟应由哪些要素构成?这需要研究法律规范的功能方可求解。由于法律规范是反映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创制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可见,法律规范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手段,但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时又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手段──法律范规的适用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由于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必须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即必须规定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应该怎样行为和禁止怎样行为的行为模式。法律规范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创性,对遵守或者违反?

  • 标签: 法律规范功能 法律后果 逻辑结构 行为模式 原则性 法律条文
  • 简介:通过大量清代立嗣继承案例可以看出,地方官员运用手中的行政权威,干预司法,在具体的司法裁判上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及儒家传统道德伦理对法律的正义进行救济。使得社会公正得到更多的实现。这既维护了法律所保障的传统道德伦理与民众的信念,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 标签: 清代 地方官员 法律正义 立嗣继承案 自由裁量权 道德伦理
  • 简介:《天盛改旧定新律令》,简称《天盛律令》,是我国中古时期由党项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夏王朝(自称“白高大夏国”或“大白高国”,藏语称“木雅”)所颁行的一部重要法典。它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内容系统丰富而完善,篇目设置合理独特而先进,既博采中原唐宋律统之优长,又秉承自身刑罚习风之质朴,更结合立国西陲之现实需求,融三大因素于一炉而冶之,在立法思想和立法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为我们研究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第一手史料,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深人研究。

  • 标签: 《天盛律令》 西夏王朝 少数民族文字 法律 西北地区 中古时期
  • 简介:二战后美国为达成对核产品及其技术的出口管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法律。这些政策及法律对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准,具有深远影响。聚焦特定双边关系下的美国对法国的核出口管制政策并加以历史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核出口管制政策及法律背后的利益考量。美国核出口管制呈现出以下特点:核出口管制的实施程序和控制机制存在着多元化的法律规则体系;核出口管制的目标呈多层次化,但易陷入评估困境;核出口管制政策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运用法律进行治理的模式。

  • 标签: 美国 核出口管制政策 核不扩散 美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