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的圣经文学研究持续升温,1880年国际圣经文学学会(SocietyofBiblicalLiterature,SBL)初建时会员仅45人,至20世纪末叶已增至8000多人.在中国,最近20多年这方面的研究也有长足进展,论文、论著、译著不断涌现,相关的专题已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外国文学教材中的必设章节,某些高校连年招收主攻圣经文学的研究生,甚至建起圣经文学研究所.

  • 标签: 文学研究所 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 圣经 译著 论著
  • 简介:徐肖楠先生是一位十分执著的学者。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极为宁静的问学姿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勤耕细作,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诘。尽管这些问题或反诘常常淹没在喧嚣的话语流中,很少得到广泛的呼应,但是,作为一位当代学者自觉的审美观察和文化思考,它们依然闪耀着自身特有的思想光泽。

  • 标签: 文学理想 生活形式 中国当代 文学领域 文化思考 审美观察
  • 简介:关于文学电视孙慧,安波舜1993年11月,当我们捧着张洁的散文体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时候,被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的忏悔所感染所震惊。那是一幅充满宗教氛围的凝固的画面:母爱,不仅成了一种习惯和自然,更是一种感情的跨越生死的依恋。一个人生了...

  • 标签: 宗教氛围 张洁 散文体 意识形态色彩 娱乐形式 电视画面
  • 简介:这里所说的乡村写作中的“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或者更明确地说成是一个“地域”概念;这样说的意思只是想在文学表现上把它跟“乡土”、“乡井”、“乡关”区别开来。当然,这里说乡村写作,也自明着“时间”与“方位”的要求,即不是一般地探讨文学与乡村的历史关系,而是对当下乡村写作的现时状况和实践精神有所考量。这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今天的乡村写作的一些前提和耍义。比如,在“真实”的层面上,

  • 标签: 文学表现 乡村 空间概念 “时间” 历史关系 实践精神
  • 简介:广告文学的职责单纯而明确:广告。在这里文学是作为一种广告形式出现的,这就规定了它的特征与宗旨,必须直接服务于服从于广告者的利益和声誉。因此,对于企业及企业家的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文明与野蛮,聪慧与愚昧,先进与落后,不能作全面的辩证的揭示,而只能取其前者作为广告的内容,所谓

  • 标签: 文明与野蛮 创作激情 任务压力 装饰特色 软弱性 精神产品
  • 简介:文学呼唤思想苏桂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相当繁荣,各种旗号在文坛上空猎猎飘扬: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后现代、后新时期,凡此种种,都显示着创作的活跃,也显示着当下文坛在某方面的宽松与自由。人们追求感觉,追求体验,追求能够在现实中一触即发的灵感。这都无可非...

  • 标签: 五四文学 元的思想 艺术精神 作家 中国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董桥的散文写得好。在海外散文作家中,董桥大概是位若他自认老二便无人敢称老大的角色。在大陆的读书人圈中,董桥也是近三四年来最受揄扬的一位。一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桥》,所收文章率多董文赞美诗,独有“我的朋友”谈瀛洲先生一篇《也谈董桥的散文》反调...

  • 标签: 董桥 余光中 《金瓶梅》 私人化写作 《中华读书报》 为艺术而艺术
  • 简介:<正>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都只能从词义、句法和语音中生成,在一定的语言行为中定型。不用说使用的语词不同,即使词序、声调、韵律、叙述方式稍有变化,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就已不完全相同了。谁能说“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与“鹦鹉啄余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所表达的意蕴是完全相同的?!

  • 标签: 文学语言 作家 研究文学 表现论 词义 文学作品
  • 简介:文学无封闭陈忠实自从前年陕西的长篇小说形成某种影响以来,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疑问,说陕西经济发展步子不大,尤其是比之沿海那些省份就更显得落后,而陕西的文学创作为什么如此繁荣?我在一些座谈会上听到过这样的话题,在接受记者采访和与中文系大学生对话时几乎无...

  • 标签: 文学创作 作家 生命体验 陕西经济发展 双重体验 现当代文学
  • 简介:  很多年前,我大约并未想到,将来会成为作家,且是一个地道的卖文为生者.作家,在寻常人眼里,大概是个很奇怪的职业,我也嫌它不够响亮,叫起来不像医生、教师、公司白领那样正常、且有身份.……

  • 标签: 通往文学
  • 简介:<正>一切事物的特性,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中,才能较为全面地显露出来。文学也是这样,只有把它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而不致被某些固定的模式所局囿。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中,它与宗教的关系尤为悠久和密切。文学和宗教的关系最主要最深刻的是它们的基本性质相象,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思维方法等方面更为接近,至于题材、体裁、语言、结构、方法的影响倒在其次。探讨文学和宗教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 文化背景 曹雪芹 象征 最高境界 红楼梦
  • 简介: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经典之争”让人发现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问题,推动了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但其偏于文化研究一端的缺失导致了向文学研究回归的新动向,这种迹象在1990年代参与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已显露端倪。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而他们的共同诉求又隐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正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之争”趋于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文学经典之争 文学研究 回归 杰洛瑞 布鲁姆卡勒
  • 简介:“流散文学”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流散”问题的本源出发,以最具典型意义的流散史实为样本,力图考辨流散现象和流散文学的内在机理,探究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结,同时也对流散文学的学科界线、流散文学对比较文学及一般文学成规的挑战等论题,作出初步的界说。

  • 标签: 流散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
  • 简介:<正>巴利语文学也称巴利语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利语文学包括两大部分,即巴利语藏内文学和巴利语藏外文学。两者的划分主要是依其形成年代的先后为原则的。巴利语藏内文学一般认为是在释迦牟尼成道并开始说法的

  • 标签: 上座部佛教 佛教国家 国家文学
  • 简介:中西人文交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张江与德汉两位教授的对话——《开创中西人文交流和对话的新时代》①,却不乏新意,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关切,本身即是一场饶有意味的跨文化、跨学科对话,读来颇受启发。笔者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中西人文学术交流呈现巨大逆差,中国学者仍待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语言障碍、综合国力还是中国学者缺乏自信等等,都只是现象,而非问题的根源。本文将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领域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学世界秩序图式和文学公共领域视角探讨中西人文交流的关键问题。

  • 标签: 文学公共领域 世界秩序 人文交流 重构 学科对话 中国学者
  • 简介:以往关于文学艺术发生(“起源”)的各种假说,最著名的如“摹仿”说、“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等,的确从某些方面对文学艺术发生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是又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而且学界还忽视了一位颇有成就的重要学者俄罗斯的维谢洛夫斯基,更遗忘了中国学者如陆侃如冯沅君等人的独特建树。在艺术起源的研究上,其实最接近真理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著有《新科学》,他的许多观点至今富有启示。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假说:文学(诗)是人的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应人的内在的本性欲求和诉求自然而然发生的,也是必然发生的。最早的语言文字显现出诗的最原初的本性,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发生的;最初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最原始的诗,就是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文学

  • 标签: 维谢洛夫斯基 陆侃如 冯沅君 维柯 语言文字 文学发生
  • 简介: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经由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岔口,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之展趋势。

  • 标签: 文学格局 中国文学 文学世界化 现代化 世界文学
  • 简介:马来亚白话华文文学,简称马华新文学,从1919年受中国五·四文学运动的影响而诞生到1965年新、马分治,一直与中国文学关系密切(1965年之后,马华文学分为新加坡华文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两支,并成为新、马两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大到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小到某个作家、某个作品,都对马华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三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盛极一时的左翼文学思潮,一度几乎成为马华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核心.本文将论述这一思潮对马华新文学的影响.

  • 标签: 马来亚华文文学 左翼文学 阶级意识 文学题材
  • 简介:<正>90年代已经经过了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形态与走向似已日渐清晰。“后新时期”/“新时期”间的差异与断裂已随着市场化与消费化的转型而越来越为人们所深识。文化及对文化进行阐释的“知识”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里既有如电视肥皂剧、卡拉OK、MTV、流行小说这样的新的大众文化走向的呈现,也有如“后殖民”及“后现代”的论争这样的高层文化对话的表征,但它们都共同标识着一个巨大的文化的地壳运动的生成。五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既是“冷战后”新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多重矛盾的投射,又是我们本土文化的复杂运作的结果。尽管人们对“后新时期”的概念仍存有争议,但似乎任何人都已无意和无法否认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型的到来;尽管人们对这一转型进行了种种不同的阐释,但我们已告别了80年代的话语则是广泛的共识。“后新时期”业已成为当下文化阐释的关键代码,成为我们

  • 标签: 新状态 “纯文学” 后新时期 “作者” 90年代文学 表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