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在目前各学科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合成的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而言,一般可以用红外、紫外以及荧光光谱等来实施光谱分析,用以确定其合成的是否为想要得到的目标产物。

  • 标签: Schiff碱 金属配合物 合成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而且,为了提高人们对药物有效性的认识,制药公司必须进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而对于现代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有机合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来源,并且应用广泛。本文对当前有机合成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机合成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概述,诠释了有机合成在创新药研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有机合成 药物研发 应用
  • 简介:摘要:对于硫醇类化合物来说,其属于关键的有机中间体,被推广于多个领域,例如医药与化工。本文分析了一系列硫醇合成工艺方式,提出将以下两种物质当作原料,也就是溴代物以及硫氢化纳,从而制取硫醇的新工艺,制成多种硫醚类化合物,同时借助核磁以及质谱,来明确以下两种物质的结构,即硫醇与硫醚。总之通过本文的探究,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 标签: 硫醇 合成 硫氢化纳 溴代物 硫醚
  • 简介:摘要:苯唑醇是当前农药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合成中间体,在农药当中比较常见的利用苯唑醇来合成的药物就是三唑磷,它是当前农药当中一种比较高效的杀虫剂。在三唑磷的合成当中,苯唑醇能够有效的提升三唑磷的生产技术水平,更好的提升农药的合成条件,在当前农药的合成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苯唑醇合成工艺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催化剂在苯唑醇合成工艺中的作用,最终通过实验得出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农药中间体苯唑醇合成工艺水平的提升。

  • 标签: 农药中间体 苯唑醇 合成工艺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医药化工的迅速崛起,废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对其进行合理控制,有必要加强废气治理,不断提升医药化工废气的治理水平。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既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医药化工废气处理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

  • 标签: 医药化工废气 治理技术 效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在经济的全方位推动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最近几年,在连续流动化学方面的进展较大,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使其成为新兴技术,潜力巨大。由于流动化学性能稳定,安全性较高,同时传热速度理想,并且伴随较高自动化程度,可以完成高效率的在线监测,因此应用广泛。实践证明,在药物合成中,引入流动化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重大,值得借鉴。

  • 标签: 药物合成 应用 流动化学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许多新技术的发展流式化学是过去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泵作为能量提供者和连续流量促进微通道中试剂的化学反应。作为一种新的合成反应技术,流式化学具有控制反应参数的潜在优势,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它适用于高环境污染、高温、高压和高放热等危险反应,对技术操作环境要求较低 。

  • 标签: 连续流动化学 药物合成 应用
  • 简介:摘要:从我国化学制药行业的现状出发,可以了解我国化学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其在众多医疗技术行业中的地位。其次,分析了该行业存在的医疗手段创新能力弱、医药原料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污染严重等问题。,并提出要强化相关部门在医药行业的监督管理作用,树立医药企业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吸收和培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化工医药行业做出贡献。

  • 标签: 化学合成制药 现状 发展前景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本次研究中,本文针对肿瘤靶向羟氯喹前体药物设计合成工艺展开研究,以天然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作为载体,通过羟氯喹形成靶向前药,最终结果证明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具有技术合理性。

  • 标签: 羟氯喹 肿瘤靶向药 肿瘤细胞 合成工艺
  • 简介:摘要:在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化工行业对于周围环境的污染也逐渐引发了人民群众的重视。在这一严峻的社会形势之下,绿色化学的概念也被更多人接受。通过运用绿色合成的观念,改善化工生产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本文主要围绕着绿色化学的概念展开探讨,并且提出绿色和存在药物合成中的相关应用,希望能够凸显出绿色化学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绿色化学 药物合成 现状
  • 简介:摘要:离子液体在药物中间体中合成的效果十分突出,同时环境负载力较低,对身体的危害也极小,回收率高,且使用简便,是当今药物制备中间体的不二选择。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药中间体制备工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离子液体的用途也愈来愈大。

  • 标签: 医药中间体 合成 离子液体
  • 简介:摘要:缬沙坦是一种抗高血压药物,属于抑制素拮抗剂类,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它还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发挥作用,并对肾功能和心血管系统有保护效果。药物化学性质包括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如白色结晶状固体和低水溶解度。了解这些性质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的行为和作用机制。缬沙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高血压的药物,通过特异性阻断紧张素Ⅱ受体实现血压的调节。本文介绍了缬沙坦的药理作用、应用领域以及化学性质,旨在提供对该药物全面的了解,为其合理使用和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抗高血压药 缬沙坦 合成
  • 简介:【摘 要】头孢美唑钠属于合成头霉素类型药物,在临床应用当中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属于第二代半产品。与过去其他同类型头孢菌素药物不同,其多被自身的头孢烯母核物质大多被替换为甲氧基,因而在母核方面有更强的立体阻隔效果,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在具体的临床应用当中,头孢美唑药物由于青霉素药物以及头孢菌素药物的应用而导致病菌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因而对于该病菌,头孢美唑钠即有更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针对其工艺合成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药品制备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头孢美唑钠 抗生素 头孢菌素 合成
  • 简介:【摘要】本文以伊索克酸为起始物料,在氢化钠的作用下,与3-(二甲基氨基)丙基]三苯基磷溴化物氢溴酸盐发生witting反应,经过异丙醇纯化得到较高Z构型选择性的目标产物盐酸奥洛他定。

  • 标签: 盐酸奥洛他定 witting反应 Z构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年后诊断的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临床特征,提高对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认识和合理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至2020年在我院诊治的5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化结果。结果5例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社会性别均为女性,首次就诊我科并诊断时均已成年。所有5例患者均有高血压,低钾血症,双侧肾上腺增生或腺瘤,合并骨质疏松。均有典型的类固醇合成相关激素谱的变化。结论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类固醇激素可以为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早期诊断,酶缺乏种类、程度的评估以及治疗提供重要帮助。对此类患者,需选用合理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 标签: 17α-羟化酶缺陷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类固醇耐药患者因供者淋巴细胞回输后引起皮肤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循证实践方案。方法明确患者的临床问题,通过制订严密的检索策略,按照"6S"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底端依次检索相关文献,评价证据级别后确定最佳临床证据。结合团队经验及患者实际情况,严防感染的同时进行类固醇耐药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使用局部高浓度他克莫司涂抹加无菌敷料封闭进行湿性愈合的无创方法,相较于有创的体外光分离置换疗法,该法避免了穿刺及光疗可能带来的系列并发症。结果患者于治疗后的5 d肿胀疼痛缓解,本次住院的第15天痊愈出院。结论局部高浓度他克莫司涂抹加无菌敷料封闭进行湿性愈合的无创方法能缓解和治疗类固醇耐药患者的皮肤严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对临床类似病例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类固醇耐药 供者淋巴细胞回输 移植物抗宿主病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HSD10)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HSD10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以关键词"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缺乏症"或"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中文),或"HSD10"等(英文),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收录的文献,对以往报道HSD10缺乏症案例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出生第1天发病,以代谢性酸中毒、血氨增高、血乳酸增高、肌张力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家系三人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遗传自母亲的HSD17B10半合子变异NM001037811:c.650G>A,p.R217Q,依据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由于患儿于出生第3天死亡,未进行进一步的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患儿母亲有边缘性智力障碍,同胞姐姐正常且该HSD17B10位点为野生型。文献检索并筛选有明确病历及基因检测结果的新生儿共5例,加上本案例共6例,总结临床特征均为男性、出生1周内发病,主要表型包括代谢性酸中毒(血氨增高和血乳酸增高)、低血糖、肌张力减低和惊厥等,6例患儿均于婴儿早期死亡;HSD17B10变异包括c.740A>G,p.N247S、c.677G>A,p.R226Q、c.257A>G,p.D86G和c.650G>A,p.R217Q,无显著的突变热点。结论新生儿期发病的HSD10缺乏症相对少见,由于病情严重、病程短,临床诊断较困难。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肌张力减低和惊厥是导致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c.650G>A可能与严重的新生儿型HSD10缺乏症相关,但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婴儿,新生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缺乏症 HSD17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