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咽鼓管球扩张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类疾病手术方法。它主要针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有效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咽鼓管球扩张术的工作原理、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球囊 咽鼓管 手术
  • 简介:对于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ETD)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咽鼓管咽口的咽鼓管球扩张术(balloondilati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目前已成为治疗阻塞性ETD的新技术。目前的资料显示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已使很多患者受益。BET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应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统一手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估的标准,建立随机对照,并进行长期观察,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BET对ETD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咽鼓管 球囊扩张
  • 简介: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疗效较差。咽鼓管球扩术作为新方法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咽鼓管球扩张术相关解剖生理、手术操作、适应证、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适应证 咽鼓管功能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球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1例咽鼓管功能性闭塞(均为单侧)患者,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咽鼓管导管吹张法治疗,20例)和治疗组(BET治疗,21例)。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适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生的不适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BET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反应轻、复发率低、给临床治疗咽鼓管功能性闭塞提供了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性闭塞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泪小管阻塞的泪炎患者经鼻内镜鼻腔泪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置管术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泪小管阻塞的泪炎患者27例,经鼻内镜下泪鼻腔吻合联合泪道内窥镜下激光泪道探通环形置管术,研究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其疗效。结果27例眼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见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治愈25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2.59%有效率100%。结论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吻合联合泪小管置管治疗泪炎合并泪小管阻塞中,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做好用药及眼部的观察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小管置管 泪小管阻塞 泪囊炎 护理 鼻内镜 泪道内窥镜
  • 简介:目的:研究内淋巴减压术治疗Lermoyez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材料来源于我科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Lermoyez综合征病例共6例,均为经保守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眩晕者,术前完善检查,行内淋巴减压术,术后进行随访,评估眩晕、听力、耳鸣、耳闷变化。结果术后66.7%(4/6)患者眩晕完全控制,33.3%(2/6)患者眩晕基本控制,57.1%(4/7)的患耳听力好转,33.3%(2/6)的患耳耳鸣减轻,80%(4/5)的患耳耳闷胀感减轻。结论内淋巴减压术能有效控制Lermoyez综合症患者的眩晕发作,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Lermoyez综合征 眩晕 内淋巴囊减压术
  • 简介:膜迷路积水(endolymphatichydrops,EH),又称内淋巴积水,1938年由Hallpike和Cairns发现其为梅尼埃病(Meniere’Sdisease,MD)的基本病理变化。随着对膜迷路积水的不断研究探讨,目前认为膜迷路积水是一些由于内耳损伤所导致的不同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包括梅尼埃病、伴

  • 标签: 膜迷路积水 手术入路 内淋巴囊 造模 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水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内淋巴管的管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内淋巴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内淋巴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腔的细胞多,腔内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内淋巴远端部的结构与内淋巴管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 标签: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球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注意事项。方法收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9例(56耳),所有患者均曾接受过药物治疗、鼓膜穿刺及至少1次鼓膜置管治疗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耳内镜检查确定中耳积液,声导抗B型图或C型图,咽鼓管测压(techniqueoftubomanometry,TMM)显示咽鼓管不通。所有患者均行BET,根据术中及术后情况确定是否行进一步的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术后予随访6个月,观察鼓室积液、鼓室图及咽鼓管功能测试的变化情况及记录术后处理的情况。结果54耳行BET顺利,2耳扩张不顺利术中行鼓膜置管。其中,8耳(14.3%)单纯行BET,6耳(75.0%)术后无积液再出现,2耳(25.0%)术后2周内仍有积液,各行鼓膜穿刺1次后无复发;46耳(82.1%)术中同时行鼓膜穿刺,20耳(43.4%)术后随访未见积液复发,23(50%)术后再行鼓膜穿刺后积液消失,3耳(6.5%)穿刺2次以上仍反复,再次置管。治疗有效率为91.1%(51/56)。术后半年,鼓室图及TMM测试提示患者咽鼓管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BET可改善咽鼓管功能且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不良 鼓膜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散发内淋巴瘤发病与VHL基因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切割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对3例散发内淋巴瘤肿瘤细胞VHL基因位点染色体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行分析.结果3例散发内淋巴瘤中有2例发生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两例肿瘤细胞中分别存在着VHL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异常.结论VHL基因的异常导致其功能改变不但是VHL的致病原因,而且是散发性内淋巴瘤发病的重要的基因遗传学基础.

  • 标签: 内淋巴囊瘤 散发性 VHL基因 微卫星标志杂合性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的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照组仪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扩张术治疗lO一25次后,15例患者中有13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5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3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5例有所改善;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4s,治疗后为0.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扩张术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 标签: 球囊扩张术 运动训练 环咽肌失弛缓症 吞咽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植入BAHA(Bone—anchoredhearingaids,骨锚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的听力改善效果,探索BAHA规范植入技术。方法在一侧耳后区颞骨上植入BAHA钛质植入体,成人一期完成,小儿分二期完成。比较3例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佩戴植入BAHA前后的听力情况,包括13常交流、纯音(声场)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植入BAHA佩戴后,患者及/或家属反映13常交流明显改善,纯音(声场)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0.25k~4k平均气导阈改善39.1dB。结论植入BAHA对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听力解决方案,规范的植入技术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 标签: 植入式BAHA 先天性中外耳畸形 听力解决方案
  • 简介:目的研究豚鼠行单侧蜗轴切除术后双侧蜗神经核复合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glutamatetransporter.VGluTs)表达的变化情况,以明确VGluTs阳性终末在第一级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情况及功能。方法将正常成年豚鼠行单侧内耳蜗轴切除术,手术前、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术后1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观察双侧脑干蜗神经核内VGluTs阳性终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豚鼠蜗神经前腹侧核、后腹侧核、背侧核内均可见丰富的VGluTl阳性终末分布,腹侧核内可见阳性终末环绕神经元胞体形成密切接触。VGluT2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蜗神经背侧核中间层及腹侧核边缘小细胞壳区。豚鼠单侧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手术同侧蜗神经腹侧核内VGluT1阳性终末几乎全部消失。与对侧及对照组蜗神经腹侧核对比鲜明。蜗神经核内VGluT2阳性终末在蜗轴切除术后一周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蜗神经腹侧核内大量的Ⅰ型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阳性终末起源于同侧耳蜗螺旋神经节:VGluT1是研究初级听觉传人通路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终末的良好标志;VGluT1和VGluT2在听觉传导系统及听觉中枢中的分布有差异,提示了功能上的不同。

  • 标签: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耳蜗核 螺旋神经节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患儿男,7岁。因左耳道钮扣电池异物3天,伴有耳漏、疼痛,于2008年12月就诊。在异物掉入耳道的第2天,患儿因耳痛告知家长,遂被带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在门诊试图取出未能成功。在第3天时耳痛明显加重并有分泌物流出.耳阻塞感明显,转来我院治疗。查体:患儿痛苦貌,体温37.6℃,左耳廓无红肿,耳道口有铁锈色血水样分泌物流出,

  • 标签: 耳道 异物 电池 钮扣 医院就诊 患儿
  • 简介:随着助听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听器已成为听力康复的最主要手段.对于大多数不需手术治疗的耳聋患者,通常采用气导助听器来缓解听力障碍.随着气导助听器的发展,其适应症不断扩大,设备也愈加先进,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各种耳聋患者的要求.

  • 标签: 助听器发展 发展应用 式助听器
  • 简介:目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对声学信号处理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采用多套程序设置,多频段的实时频谱分析技术,可自动剔出噪声而将语音占优势的频段突出出来,以提高信噪比来增加噪声环境中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全数字助听器对验配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依据频响曲线对新旧助听器的参数进行调校。结果此方法在实际验配中,收到满意效果。结论全数字编程助听器的验配必须循序渐进,不断跟踪调校,观察患者言语发展情况。

  • 标签: 全数字式助听器 验配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陪伴导乐分娩对产科质量的影响效果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200例妇产科就诊产妇,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方式,护理组采用陪伴导乐分娩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剖宫产率、难产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结果护理组产妇的剖宫产率、难产率以及产程时间分别是10.00%(10/100)、10.00%(10/100)以及(515.40±27.10)分钟,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就诊产妇采用陪伴导乐分娩方式,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产妇剖宫产生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陪伴式导乐分娩 产科质量 影响效果 探讨
  • 简介:目的介绍完壁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完壁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的57例(耳)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8耳术后鼓膜一期愈合,5耳移植筋膜边缘残留裂隙,2-3周后延期愈合,4耳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随访10个月至34个月,无复发病例,57耳的0.5、1.0、2.0、4.0kHz气导听阈平均值由术前的49.7±9.4dBHL恢复到30.3±8.0dBHL,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5dBHL,其中48耳听力有改善。结论采用完壁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有效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重建中耳传导结构,且能保留耳部正常形态,提升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中耳炎 完壁式乳突切开 鼓室成形
  • 简介:目的探究阻尼置于耳模不同位置时对耳背助听器输出频响曲线的影响。方法将阻尼分别放置在近耳钩处、近出声孔处、两者中间点或不放置,并且检测各种情况下耳背助听器的输出频响曲线。结果阻尼对耳背助听器频响曲线中各频率的增益均会产生衰减作用,其中以0.5、1、4kHz为甚;且当阻尼每向耳模出声孔处靠近一个位置,增益衰减越大。结论阻尼可以明显平滑耳背助听器输出频响曲线上瞬时不稳定的共振峰,使得输出频响曲线更加圆滑,并且随着阻尼位置的变化,衰减频率区间和衰减量都可呈规律性变化。

  • 标签: 阻尼 耳背式助听器 频响曲线 满档声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