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mmol/L组(n=8)、1.0mmol/L〈TC≤2.0mmol/L组(n=49)和TC〉2.0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mmol/L组、1.0mmol/L〈TC≤2.0mmol/L组和TC〉2.0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 标签: 肝衰竭 血糖 总胆固醇 预后
  • 简介:近几十年来可供抗感染用的有效抗生素日益增多,但严重感染引起的脓毒综合征(Spesissyndrome)的病死率并没有明显减低,多数认为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才是脓毒血的重要原因。同时,胆道严重感染常有胆道梗阻、黄疸、胆道高压等多因素的介入,使其病理生理情况更加复杂。我国对中医药治疗内毒素的研究与临床取得一定进展。

  • 标签: 中药 胆道感染内毒素血症 病死率 阴性菌 胆道梗阻 黄疸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硬化高氨的关系。方法对60例肝硬化病人进行抗H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氨浓度的变化。结果2001-03/2003-06收住的肝硬化病人60例,Hp感染阳性42例(A组),占61.0%,阴性者18例(B组),占39.0%。Hp阳性者氨为151.0±36.5μmol/L,阴性者氨为121.3±37.6μmol/L,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Hp阴性者在治疗后氨水平无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在Hp阳性的肝硬化病人中,氨水平的升高与Hp感染有关,根治Hp后可以降低氨的浓度,对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高氨血症 肝硬化 血氨浓度
  • 简介:甲基丙二酸(Methylmalonicacademia,MMA)又称甲基丙二酸尿(Methylmalonicaciduri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CM)或其辅酶钴胺素(cobalamin,Cbl即维生素B12)代谢缺陷,使体内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甲基丙二酸不能进一步分解,在体内堆积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损害和酸中毒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 标签: 甲基丙二酸血症 青少年起病 甲基丙二酸尿症 遗传代谢性疾病 常染色体隐性 线粒体内
  •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结肠灌洗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60例对照组仅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内毒素(1.1±0.3Eu/ml对0.7±0.2Eu/m1)、TBIL(376.5±105.6μmol/L对133.7±56.4μmol/L)、氨(187.8±89.8mmol/ml对87.7±37.7mmol/m1)和PTA(37.6±8.0%对65.7±16.6%)改善明显,并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1±0.3Eu/ml对1.0±0.2Eu/ml,379.3±108.2μmol/L对232.7±98.3μmol/L,190.5±83.5mmol/ml对92.6±51.7mmol/ml和36.2±8.9%对49.6±15.6%。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为68.3%(41/60),与对照组46.7%(28/60)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88,P〈0.05)。结论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 标签: 重型肝炎 结肠灌洗 中药保留灌肠
  • 简介:目的探索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鲁米耶钠)30mgtid:对照组给予易善复456mgtid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比39.2%.86.3%比30、2%,P〈0.05。结论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苯巴比妥 总胆红素 乙型肝炎
  • 简介: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各种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措施,亦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为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国家卫生部于1994年要求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初检,献血后复检。根据这一精神对我站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复检不合格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因分析 献血员 不合格原因 献血者 血袋 ELISA法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产检并分娩的ICP孕妇102例临床资料,根据胆汁酸(TBA)或者甘胆酸(CG)水平将其分为轻度ICP组75例和重度ICP组27例;根据ICP发病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组(发病孕周〈28w)23例和晚发型组(发病孕周≥28w)79例。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孕妇50例作为健康孕妇。比较轻度ICP组、重度ICP组及健康孕妇血清TBA、CG及肝功能水平,分析ICP发生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观察各组围产期胎儿的结局。结果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血清TBA、AST、ALT、总胆红素、1-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t=6.06-29.13,P〈0.01);重度ICP组上述指标也明显高于轻度ICP组(t=2.23~18.87,P〈0.01);早发型ICP组重度ICP发生率为47.8%,明显高于晚发型ICP组(20.3%,X^2=6.96,P〈0.01);与健康孕妇比,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明显降低(t=2.63—10.52,P〈0.01),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7.43,t=10.22,P〈0.01);重度ICP组分娩孕周为(36.2±1.7)w、新生儿体质量为(2876±115)g和1minApgar评分为(7.86±0.60),均明显低于轻度ICP组【(37.5±1.6)w、(3040±135)g和(9.02±0.58),t=3.56~8.83,P〈0.01】;轻度ICP组羊水污染率为25.3%,高于健康孕妇(10.0%,x^2=6.96,P〈0.01),重度ICP组早产、羊水污染、胎儿窘迫、剖宫产和新生儿病死率分别为37.0%、40.7%、29.6%、63.0%和14.4%,明显高于健康孕妇(6.0%、10.0%、6.0%、16.0%和0.0%,x^2=5.09~17.64,P〈0.05或P〈0.01);重度ICP组早产、胎儿窘迫和剖宫产率分别为37.0%、29.6%和63.0%,明显高

  • 标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总胆汁酸 甘胆酸 肝功能 围产儿预后
  • 简介:明确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腹水发生、内毒素及肠道中大肠杆菌量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7例无感染征象的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分别以ELISA法、鲎试验及细菌培养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浓度及肠道太肠杆菌量。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粪太肠杆菌量均显著高于无腹水者,并发现血清IL-6水平与太肠杆菌量阃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肠道中革兰阴性大肠杆菌的过度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此细胞因子高反应的重要因素,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可作为一个细菌移位的指标。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清IL-6 腹水 内毒素血症 肠杆菌 细菌移位
  • 简介: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4周。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分别为38.2±50.2μmoL/L和72.0±70.3μmoL/L,ALT分别为70.2±66.8U/L和116.6±100.5U/L,GGT分别为70.2±51.0U/L和122.0±102.8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高胆红素血症 异甘草酸镁 丹红注射液
  • 简介:贲门失弛缓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累及食管平滑肌和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吞咽时食管体部蠕动消失、LES松弛障碍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胸痛等。本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内镜、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动力学检查等确诊。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食管失迟缓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定时食管钡餐造影 高分辨率测压
  • 简介:目的了解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体检者在常规B超检查的同时行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肝功能及体重指数检测。结果在1318例体检者中发现脂肪肝136例(7.17%)。136例脂肪肝患者按其程度分为轻(79.41%)、中(16.18%)、重度(4.41%)。按其声像图特征分为均匀弥漫型(86.03%)、非均匀型(11.03%)及局限型(2.94%)。136例脂肪肝患者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酶学指标及体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仅具有血脂代谢紊乱,还存在着血糖的异常和生化指标的异常。

  • 标签: 脂肪肝 血脂 血糖 血生化指标
  • 简介:中医肿瘤发病学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历代医家早就认识到瘀与肿瘤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就论及积、伏梁、石瘕与瘀证的关系,认为“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噎膈乃“暴忧之病”。朱丹溪认为乳癌是“忧患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内伤七情,可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癌因素通过“内虚”导致内外合邪,气滞瘀,痰凝毒结,形成癌瘤。

  • 标签: 抗肿瘤 血瘀证 活血化瘀法 肝气 历代医家 噎膈
  • 简介:柿石是最常见的植物性类石,多形成于胃内,并可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而食管柿石较少见,我院在胃镜检查中发现2例,并成功地经胃镜取出,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78岁,因吞咽困难10天于1996年3月4日入院。入院前15天患者食柿子2个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当地地区医院拟诊“食道癌”遂来我院。体检无阳性发现。纤维胃镜插入35cm见4.0cm×3.5cm×3.5cm大小褐

  • 标签: 柿石 食管中段 吞咽困难 地区医院 经胃镜 胃镜检查
  • 简介:一、病史与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绝大多数由各种肝硬变引起,血吸虫肝硬变有疫水接触史,肝炎后肝硬变多数有肝炎病史,有些病人有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史。主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胀和牙龈出血等。体检时可见脾肿大,肝肿大或萎缩,部分病人有腹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血流 门脉高压 肝静脉 血液动力学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几十年来,在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面经历了明显的时代变化,五、六十年代以降低门静脉压的手术方式为主,七、八十年代以非降低门静脉压的手术方式为主,近几年则是多科多元化的综合治疗阶段。现就以下几个有关外科治疗问题加以介绍。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分流术 外科治疗 胃底食道静脉曲张 选择性 门静脉压
  • 简介:贲门失弛缓(AC)是由于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失弛缓而致压力增高,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所导致的。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存在争议,主要认为是食管壁间神经丛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