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程中的弊端,提高注射率。方法对我院1000例破伤风注射患者从皮试液的配制,皮试量,阴性注射及脱敏注射这几个方面的改进。结果改良组阳性率比传统组低20%,注射率提高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改良方案组降低皮试的阳性率,提高了患者注射率及安全性,节约患者时间及经济支出,患者满意度提高。

  • 标签: 破伤风抗毒素 皮试液 脱敏注射 注射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程对减少皮下出血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CCU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共计600针次。CCU共16张床位,1-8床为观察组,采用优化的皮下注射程;9-16床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程能够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皮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情况,对社区流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规律进行掌握,并对有关的管理进行探索。方法;选取2018年~2022年来我中心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流动儿童1894名展开研究,对这些儿童的脊灰、流脑、百白破、乙脑、麻疹五苗以及加强免疫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结果:社区流动儿童在每年的接种人数、五苗基础的免疫人数以及加强免疫人数都有很大的提升。结论: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心应进一步提高对流动儿童的认识,完善疫苗的信息化体系,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的监测,使其得到更好的控制。

  • 标签: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发放流动人口计划免疫情况调查表,在我市流动人口生活密集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专访,探析当前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现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程度偏低,主动接受免疫的人群较少。分析认为,要改善当前流动人口免疫现状,就必须加大政府监管、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群主动获取免疫的意识。

  • 标签: 流动人口 计划免疫 现状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况,探索促进相关工作的干预措施,从而加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方法于2009年9月在调查区域采取现场拦截法对前来接种疫苗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包括干预需求、疫苗使用、传染病知识等问卷调查,随后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短片、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干预。实施1年后对辖区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接受问卷调查的680名对象中,91.9%的人群表示有了解预防接种知识的需要;干预前后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知晓率由26.2%提高至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同时开展免疫预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参与免疫预防的自觉性、主动性,是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重要举措。

  • 标签: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 现状调查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中药源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矿物,和西药相比看起来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主要分析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和避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注射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安全注射指的是对注射者来说无害,对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来说不会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中,对环境和他人来说不会由于废弃物造成危害的注射行为,一直以来不安全注射引发的感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这不仅仅会给医疗人员带来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还会对环境造成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从安全注射定义出发,分析国内不安全注射现状及影响安全注射的因素,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安全注射管理。

  • 标签: 安全注射 现状 管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在南宁市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按照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5个社区为调查现场,通过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284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儿童系统保健建卡率方面,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母亲高于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母亲,其系统保健建卡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流动儿童,其预防接种建卡率存在明显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苗"接种合格率方面,母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及有职业其儿童高于低文化程度和无职业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南宁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预防接种建卡率、系统保健建卡率较低,卫生部门应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意识,加大对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管理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儿童健康管理等政策。

  • 标签: 流动儿童 儿童保健服务 儿童保健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 标签: 流动青少年 本地青少年 家庭环境 孤独感 攻击行为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2001~2006年我国卫生监督体系人员流动特征情况,明确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所优化。方法通过全国系统抽样,获取6年来卫生监督机构流动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岗位等基本资料。结果(1)人力资源配置有所优化:大量新进毕业生涌入,学历水平有所提高,法律类、非医学专业类人员增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壮大;(2)但仍存在不足:职称水平下降,专业人员引进相对较少。

  • 标签: 卫生监督 人员 流动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文随机选取我市5个社区的流动儿童2450例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本次实验研究中流动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流动儿童在系统保健建卡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建卡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的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母亲工作状态对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有着直接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以及母亲的工作状态,为了保证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率,卫生部门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家庭儿童保健以及计划免疫意识,将引流儿童纳入流入地儿童健康管理范围。

  • 标签: 流动儿童 卫生保健服务 预防接种 文化水平 家庭收入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县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流动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为今后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3年12月1日—2016年11月30日期间在辖区内的流动和常住儿童各1000名,采取上门逐户调查的方法,查对接种证、接种卡等方式对2000名儿童免疫规划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结果流动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免疫覆盖率为82.70%,显著低于同期常住儿童(96.20%),存在显著差异(P<0.05)。流动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常住人口,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流动儿童监护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儿童疫苗接种率显著低于常住儿童,存在疫情暴发隐患。其影响因素较多,广泛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知晓率是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及接种质量,有效保护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

  • 标签: 流动儿童 监护人 预防接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TIA患者8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d,于治疗结束后均至少随访3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指标及其他血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Vmean、Vmax、Vmin、Qmean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血清S-100B、GFAP、NSE、MBP等神经功能指标水平,血清Cys-c、Hcy、CD62p、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11.63%、脑梗死发生率为6.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88%、25.58%(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TIA,复发率低,脑梗死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脑血流速度加快,并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丹红注射液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血生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8年8月~2019年2月,涉及患者为100例,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无规律、无特定点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则利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进行腹部皮下抗凝剂注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同时在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实施皮下注射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在注射过程中,采用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精确注射部位、注射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 标签: 皮下注射 抗凝剂 腹部U型托盘注射定位仪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肺结核患者健康需求调查问卷,比较60名流动人口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与50名同期登记的户籍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健康需求情况。结果流动人口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焦虑程度较户籍人口结核病患者严重,而防痨认知和社会支持则比较缺乏。流动人口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健康需求综合得分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影响(P〉0.05),而文化程度差异性检验接近显著性检验水平(P=0.052)。结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在生理、心理、防痨认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状况都较差,应对其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结核 流动人口 健康需求
  • 简介:沿海海港是流动儿童较多的地区,为揭示计划免疫状况及影响接种因素我们采用分层抽样进行了调查,结果:儿童四苗合格接种率54.6%。对四苗不合格的85名儿童进一步分析:无免疫史的儿童BCG最高为21%,OPV、DPT、MV在7.6~10.7%之间。选影响儿童疫苗接种的14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家长对免疫的态度、流动频率、居住地的频繁更换等7种因素为影响因素。并认为疫苗接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较复杂,众多因素又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儿童接种率。

  • 标签: 流动儿童 免疫接种 影响因素 调查 计划免疫
  • 简介:本文报道了1993~1994年舟山外来人群及部分从省外、国外返回人员疟疾监测结果,对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各类监测对象计1,462人,IFA测定抗体阳性9例(含血检疟原虫阳性4例),阳性率为0.62%;其中监测外来人群1,132人,抗体阳性6例(含疟原虫阳性3例)。疟疾输入病例和带虫者的存在,可能导致局部流行。加强对来自恶性疟流行区外来人群和返回人群监测具有重要流病学意义,提出了防止恶性疟自国外传入舟山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流动人群 回国人员 疟疾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及与孕期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4850例产妇的孕期检查情况和围产儿结局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本地区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6.7%(1760/1820),其中围产儿死亡率为4.9‰(9/1760);外来产妇产前检查率为53.1%(1610/3030),其中围产儿死亡率为15.5‰(47/1610),比较差异显著(P<0.05)。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以胎儿畸形和原因不明为主。在流动人口孕妇中,无产前检查产妇中围产儿死亡率28.9‰(6/1610)明显高于有产前检查3.7‰(41/1420),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本地区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孕妇对孕期检查的重视度较低,增大了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性,有必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外来产妇围产期保健水平。

  • 标签: 围产儿死亡 流动人口 孕期检查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