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培养联合血清降钙素(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诊断新生儿败血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固相免疫色谱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新生儿败血患儿的PCT、hs-CRP浓度,并与培养结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败血组患儿中PCT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败血组患儿培养结果与PC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组患儿培养结果与hs-CRP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T与hs-CRP均可作为早期识别新生儿败血及其严重性的重要指标,可作为培养的重要补充指标。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血培养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生化指标异常时 ,尿石的发病率将有何影响。方法 对体检筛查出的 65610名无结石体检者和 8193名尿石患者进行血生化结果的调查。结果 随着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汁酸、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生化指标的增高,尿石的患病率增高,随着高密度脂蛋白、白球比增高,尿石的患病率降低。而白蛋白低于或高于正常值时,尿石的患病率均增加。结论 生化指标异常时,尿石的患病率会增高。

  • 标签: 血生化 患病率
  • 简介:信鸽的基因遗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环境改变的同时.信鸽的基因也会渐变.信鸽的基因渐变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

  • 标签: 基因遗传 信鸽 环境
  • 简介:目的探索纤维异常增殖(FD)与骨化纤维瘤(OF)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44例FD与66例OF的病理和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和诊断。结果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F组初发年龄、初治年龄、牙症状、体征和颌面痛及牙槽颊侧和(或)舌侧隆起,均明显高于FD组(P〈0.05)。OF发生于下颌骨较多,而FD则上、下颌骨差异不大。OF组X线多见囊样型和混合型,而FD则多见磨砂玻璃型和混合型。结论FD与OF的鉴别诊断必须通过临床表现、X线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纤维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骨纤维异常增殖(FD)和骨化性纤维瘤(OF)是一种常见的纤维组织代替骨组织生长的良性成骨纤维病变,好发于青少年,明确掌握两种疾病的病理类型和影像学特点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究FD和OF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点,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骨化性纤维瘤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影像学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巨大黄斑裂孔患者56例5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39例39只眼;年龄(64.23±9.30)岁。患眼裂孔最小直径(827.36±83.16)μm。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中文版视功能问卷NEI VFQ-25进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PRF组和内界膜(ILM)组,各28例28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1.588)、性别构成比(χ2=0.760)、BCVA(Z=-0.400)、裂孔最小直径(t=-0.604)、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t=1.331)、NEI VFQ-25得分(t=0.9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RF组以PRF膜填塞裂孔,ILM组以ILM翻转填塞裂孔,充分气液交换后填充无菌空气。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变化、裂孔闭合形态、CBFA以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PRF组、ILM组患眼中,裂孔闭合分别为27(96.4%,27/28)、26(92.6%,26/28)只眼;BCVA中位数均为0.70;CBFA分别为(1.99±0.20)、(1.91±0.18)mm2;NEI VFQ-25得分分别为(81.36±12.39)、(78.39±10.12)分。与手术前比较,PRF组、ILM组患眼手术后BCVA(Z=-4.636、-4.550)、CBFA(t=-27.115、-31.135)均显著提高,NEI VFQ-25得分(t=-15.557、-10.675)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间手术后BCVA(Z=-0.167)、CBFA(t=1.554)、NEI VFQ-25得分(t=0.9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6、0.126、0.331)。结论PRF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与ILM填塞疗效相当,均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提高脉络膜血流灌注。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空气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内界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出具备生物学活性的羊膜粉并探索其保存条件,探讨该羊膜粉制成的羊膜-纤维蛋白胶泥(AM-FS)对兔重度眼表碱烧伤模型的疗效。方法实验研究。取新鲜羊膜风干后液氮冷却研磨成颗粒直径<260 μm的羊膜粉并进行灭菌。检测该羊膜粉制备后及不同温度[室温(25℃)、4 ℃、-20 ℃]下保存10、20、30 d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并与新鲜羊膜进行比较。倍比稀释制备0.125~65 mg/ml共10种羊膜粉浓度及不含羊膜粉的AM-FS,将兔角膜上皮细胞(CEC)置于其中培养72 h,选取波长450 nm处的吸光度(A)值最大者,以其羊膜粉浓度进行后续动物实验。将32只兔(32只右眼)制作重度眼表碱烧伤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M-FS组、新鲜羊膜移植组、纤维蛋白胶(FS)组及抗生素对照组每组8只兔(8只眼),给予不同眼表干预手段,之后每周观察角膜修复情况,第28 d取材行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生长因子或受体的表达差异倍数进行对数处理后得到的logFC值并用BH法校正;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羊膜粉中TGF-β与NGFR的表达量低于新鲜羊膜,logFC分别为-0.11、-2.07。羊膜粉中HGF、EGF、bFGF的表达量均高于新鲜羊膜,logFC分别为0.72,0.46,2.62(P<0.05);保存10、20 d的羊膜粉中HGF、bFGF、EGF的表达均不低于新鲜羊膜;30 d时羊膜粉除HGF、bFGF外其余生长因子或受体的表达较新鲜羊膜下降,室温保存者HGF、bFGF、EGF的表达均不低于4 ℃和-20 ℃保存者。CEC培养72 h后0.25 mg/ml的羊膜粉的A值最大(0.98±0.05)。AM-FS组与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恢复情况较好,第28 d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分别为(3.75±0.46)和(3.50±0.46)分,低于抗生素对照组的(4.29±0.45)分(t=2.480,3.629;P=0.019,0.001),而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8,P=0.261)。抗生素对照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其他3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0,4.339,2.820;均P<0.01);干预后7和28 d,AM-FS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为(9.88±0.20)和(18.96±0.18)mm2,均大于新鲜羊膜移植组的(9.54±0.22)和(18.08±0.96)mm2(t=3.085,3.017;均P<0.01),而在第14和21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AM-FS组和新鲜羊膜移植组的角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排列趋于正常,角膜愈合优于FS组和抗生素对照组。VEGF在新鲜羊膜移植组的阳性表达弱于其余3个组;MCP-1在AM-FS组和新鲜羊膜移植组的表达水平相似。结论本研究制备的风干羊膜粉中活性生长因子表达量高,性质稳定可室温保存;羊膜粉浓度为0.25 mg/ml的AM-FS可促进兔眼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减轻炎性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

  • 标签: 烧伤,化学 眼烧伤 羊膜 粉剂 纤维蛋白组织黏着剂 疾病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化脓性心包炎仍是危及儿童生命的疾病,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及充分的脓液引流。化脓性心包炎的重要并发之一是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内溶纤维蛋白治疗能有效减少化脓性心包炎患儿心包膜纤维蛋白沉积,防止心包黏连、纤维化,从而预防缩窄性心包炎。但目前该治疗方法在儿童化脓性心包炎治疗中应用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心包内溶纤维治疗在化脓性心包炎中应用治疗的研究报道,介绍心包内溶纤维蛋白治疗的适应证、作用机制、治疗方案、有效性研究及并发,给儿童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化脓性心包炎 心包内溶纤维蛋白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核表达柯萨奇病毒A组5型(coxsackievirus A5,CV-A5)VP1蛋白,并制备抗VP1多克隆抗体(多抗),为CV-A5相关定性定量研究制备试剂。方法逆转录PCR扩增N端截短的CV-A5 VP1-ΔN56后,克隆至核表达载体pGEX-6P-1,获得pGEX-6P-1-VP1-ΔN56。将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表达重组蛋白并纯化。用纯化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VP1-ΔN56融合蛋白经背部皮下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多抗。结果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融合蛋白以不可溶包涵体存在。ELISA、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明,获得的兔多抗效价为107,可特异性识别重组和天然CV-A5 VP1蛋白。结论成功制备重组CV-A5 VP1蛋白及特异性多抗。为中和抗原表征研究及VP1定性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柯萨奇病毒A组5型 原核细胞 基因表达 多克隆抗体 VP1
  • 简介:目的: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fibrousdysplasiaofbore,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0例FDB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膨胀畸形,病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密度影像:软组织密度7例(纤维组织);磨玻璃样高密度18例(纤维异常成骨);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9例(软骨钙化);液性密度3例(囊变坏死)。结论:熟悉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纤维发育不良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对12例经手术证实颅面部骨纤维结构异常增殖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10例为多发,2例为单发,CT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囊状低密度影和斑片状硬化,患骨膨胀和畸形,病变区内自然腔、窦、孔、裂、管受侵狭窄或闭塞。结论CT检查能准确的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及病变的CT表现特征。

  • 标签: 颅面骨 纤维异常增殖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至今,28例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生患者,均手术切除部分增生骨质,修正形态。伴有视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还予以视神经减压术。结果28例患者术后外形满意,随访6个月至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生手术切除部分增生骨质,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面形改善明显。青春期后手术复发率小,为手术最佳时间。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颅颌面 部分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风湿病患者应用血液检验结果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20年6月~2022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50例风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相关的血液成分检测。结果:实验组血液检验结果中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及免疫球蛋白M水平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血液成分检测 风湿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入境体检人群中高尿酸与血脂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以来在我中心接受体检人员中高尿酸者500例做研究,其中男性310例,女性190例,年龄25-60岁,并以体检尿酸正常的人群300例为对照组。结果高尿酸组中的TG(甘油三脂)、TC(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的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5)。结论高尿酸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并且是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应该引起重视。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血脂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血白蛋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和低蛋白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次年7月期间治疗高胆红素和低蛋白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茵栀黄口服液,研究组加用人血白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胆红素与白蛋白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和低蛋白有显著疗效。

  • 标签: 人血白蛋白 低蛋白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查确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17例1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55.18±7.91)岁。所有患眼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PRF填塞手术,手术完毕时行空气填充。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和1、3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以手术后3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眼BCVA、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以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等变化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17只眼中,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复发性黄斑裂孔分别为6、7、4只眼;裂孔直径(723.94±38.30)μm。手术后3个月,所有裂孔均闭合。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3个月患眼BCVA(t=4.458)、SVD(t=2.675)提高,CFT降低(t=6.329),FAZ减小(t=4.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均未见高眼压、视网膜脱离等并发发生。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PRF填塞手术及空气填充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提高视网膜血流灌注。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空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轮廓修饰中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面部移植脂肪保留率的方法。方法将60例入选美容就医者随机分为PRF联合脂肪颗粒移植组(观察组)和单纯脂肪颗粒移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不同面部轮廓缺陷部位,分别抽取适量的自体脂肪颗粒,并与全血中离心分离的PRF混合或不混合后进行自体移植。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外形基本稳定,两组病例面部均较前饱满,轮廓比例更为协调。随访1年,无1例发生脂肪栓塞、感染、坏死等并发;1次移植后患者满意度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7%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RF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其操作简单,脂肪保留率较单纯移植组明显提高,远期效果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1次足够量的移植则可达到较好矫形效果,在面部轮廓修饰和面部年轻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脂肪颗粒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移植 面部美容 面部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