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实施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63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死亡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依次为13.33%、86.67%。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64 层螺旋CT 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Sonazoid检测荷瘤兔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组织块悬液原位注射法制作兔VX2乳腺癌模型14只,经皮下注射Sonazoid对荷瘤兔模型肿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定位同侧腋下前哨淋巴结,并分析造影增强声像图表现特征。然后采用99Tcm硫化物核素法及皮下注射美蓝的方法定位前哨淋巴结,三种方法对比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个前哨淋巴结中,超声造影检出20个,检出率为80.00%(20/25);99Tcm硫化物核素法检出率是76.00%(19/25),皮下注射美蓝检出率是80.00%(20/25),超声造影与另两者比较检出率相当(χ2=0.15,P>0.05)。超声造影对判定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分别为94.11%、66.67%和90.00%。结论经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Sonazoid可较好地检测出前哨淋巴结,并能发现良恶性淋巴结的不同灌注特征,可为前哨淋巴结转移提供一种新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超声造影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和提高滤器取出率的途径。方法对2007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骨创伤合并下肢DVT(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均置入可回收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发生致命性肺梗塞(PE)。采用圈套器联合导丝牵拉法处理倾斜滤器;对滤器内大块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结果486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围手术期无症状性PE发生。滤器在体内的留置时间为(18.4±4.3)d,其中152例捕获到血栓。447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取出操作,共取出滤器441个,技术成功率为98.7%,6例取出失败。总的滤器取出率为90.7%。结论可回收滤器用于骨创伤合并下肢DVT患者可有效预防PE。完善的患者信息登记和随访、妥善处理滤器内血栓和滤器倾斜,有助于提高滤器取出率,更好地发挥可回收滤器的优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经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和经PICC导管化疗后患者的静脉情况。方法102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B组52例采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结果A组患者外周血管损伤明显,部分患者需改换给药途径;B组患者外周血管基本正常,和化疗前无明显差别。结论使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外周血管,更加适合肿瘤化疗的患者。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PICC 化疗 外周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在预防多巴胺致外周静脉炎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按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实行外周静脉保护策略,对照组采用传统处理方法,对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治愈情况、建立静脉路次数及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静脉炎发生情况及静脉炎治愈时间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建立静脉路次数及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上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建立静脉路次数更少、患者对硫酸镁湿敷的主观舒适度更高。结论临床在外周静脉输注多巴胺时应实行外周静脉保护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多巴胺 静脉注射 外周静脉 静脉炎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COCKETT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IPV)中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分布及其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过程中的角色。方法46例确诊为CVI患者,临床症状:有坠胀感35例,无坠胀感11例,伴有皮肤瘙痒24例,无皮肤瘙痒22例,有夜间抽筋症状6例,无夜间抽筋40例。46例患者(46条肢体)CEAP分期:C2(19例)、C3(6例)、C4a(11例)、C4b(5例)、C5(3例)、C6(2例)。用多普勒超声定位IPV,测量交通静脉到足底的距离,以大、小隐静脉主干进行内外分区,将小腿分为三段、共八个区段进行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305个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其中大隐静脉内上(19个)、大隐静脉内中(62个)、大隐静脉内下(34个)、小隐静脉外上(17个)、小隐静脉外中(52个)、小隐静脉外下(6个)、大隐静脉主干(64个)、小隐静脉主干(51个)。小隐静脉外上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小隐静脉外中区段的交通静脉与CEAP-C分期、皮肤瘙痒,大隐静脉主干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不全交通静脉主要分布于小腿中段及大小隐静脉主干,且与CVI的临床症状相关。

  • 标签: 交通静脉 交通静脉功能不全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EAP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思考恶性肿瘤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观察2011.01~2012.12之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258患者,通过症状判断及彩超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监测其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其中1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其中在置管前三天内发生的为7例,其后发生的为5例。经对症处理后,血栓均基本溶解,血栓部位血运正常,均未发生重要器官栓塞。结论通过加强护理相关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深静脉血栓 护理 恶性肿瘤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培养在尿路感染(UTD)诊断方面的意义,并观察引起本院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56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标本分别进行尿沉渣和尿培养检测,并对培养结果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56例样本中尿路感染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分别为82.5%、100%、73.9%、80.4%(χ2=0.242,P>0.0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0%、74.4%、86.3%、100%(χ2=0.066,P>0.05);准确度分别为77.3%、87.5%。尿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占73.12%,其中大肠埃希菌占居首位,革兰阳性球菌占23.66%,其中肠球菌属占首位,真菌占3.23%。结论尿沉渣分析仪在尿路感染诊断中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临床效能接近尿培养,但没有尿培养好。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可联合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达到更快捷、准确的诊断结果,以提高尿路感染的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肠球菌属其次,多重耐药菌逐年增加,要根据药敏结果更加合理、谨慎地用药。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胚抗原I(UCAl)mRNA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舌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SYBRGreenII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验方法.从6种基因中筛选出在40对舌鳞癌组织及配对正常舌组织样本中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基因UCAl.扩大样本量至93例.检测UCAlmRNA在两者中的表达。应用SPSSl3.0软件包分析UCAlmRNA表达量与舌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UCAlmRNA在93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平均表达量为0.7213,在正常舌组织中为0.2756,表达量有显著差异fP〈0.001):UCAl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舌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CAlmRNA高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对舌鳞癌的诊断、判断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UCA1 肿瘤分子标志物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观察组实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结石取净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微创 肾结石 上尿路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上尿路结石梗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原则和方法。方法分析4例双侧上尿路结石梗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术前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给予重症监护、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结果本组4例患者,经过术前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精心的管道护理,及时的医护配合,尿毒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尿素氮(BUN)、血肌肝(Cr)均不同程度降低或恢复正常,无因护理不当影响治疗效果。结论对双侧上尿路结石梗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及早作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或经皮肾造瘘或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固然重要,但术前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的管道护理,及时的医护配合至关重要。

  • 标签: 急性肾功能竭 尿路结石 尿路梗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对尿路改道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行尿路改道的3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措施。设定观察指标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增强了患者参与自护的意识,提高了患者对尿路造口的自护能力,减少由于造口护理用品选择和使用不当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护理并发症,建立了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结论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能够使尿路改道患者,在住院期间掌握尿路造口护理技巧,对术后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尿路造口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一2011年7月我院泌尿外科对8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采用B超引导穿刺建立通道,行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结果80例患者均一期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72例一期手术碎石,8例二期手术碎石,手术时间90~210min。均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68例患者结石排尽,12例有结石残留,结石清除率为85%。结论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碎石术 钬激光 输尿管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王玉林教授临床治疗热淋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随机抽取63例王玉林临床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热淋)”的医案,将其首诊信息及处方录入到专家数据库,运用SPSSStatistics19.0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药物频数统计共涉及中草药108味,使用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共19味,聚类为三类。结论聚类分析得到的急性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印证了王玉林教授临床辩证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相关医院制剂奠定坚实的临床理论基础。

  • 标签: 急性尿路感染 聚类分析 中草药 用药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冠脉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壁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壁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壁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