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了解社区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下一步制定该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方法,对社区225名60岁及以上的女性进行入户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知识平均得分为16.40±9.19分,得分率为31.5%,得分32分及以上者6人,及格率仅为5.3%;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知识平均得分为16.60±9.51分,得分率为31.9%,得分32分及以上者8人,及格率为7.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及年龄是影响高、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重点加强教育程度低的老年女性及高龄女性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力度。

  • 标签: 社区老年女性 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 知识
  • 简介: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2%.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致残率在20%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常发生骨折畸形愈合。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术后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软组织并发症。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小切口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螺钉内固定治疗 小切口复位 经皮克氏针 跟骨骨折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胸锁钩接骨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8例胸锁关节脱位、1例锁骨近端骨折及1例胸锁关节脱位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行胸锁钩接骨板及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9-64岁,平均41.2岁。坠落伤2例,车祸伤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依据Rockwood胸锁关节术后评分法,优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疗效满意。结论胸锁钩接骨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近端骨折较克氏针、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风险小、固定可靠、符合胸锁关节生物力学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 标签: 胸锁关节脱位 锁骨近端骨折 胸锁钩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微创修复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手术的效果。方法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病例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作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修复(实验组),另一组仅作关节清理(对照组)。结果本组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6个月。按Lysholm评分标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近期随访,Lysholm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技术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经近期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

  • 标签: 关节镜 “微骨折”技术 关节软骨缺损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6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4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等。结果2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VAS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手法 骨科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G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外,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寰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者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者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脱位 脊柱融合 后路 内固定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分柱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自2008年7月至2012年5月采取动态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分柱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29.6岁。结果本组3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48个月,平均22个月。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评估,优23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5%。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保护软组织,恢复关节面平整,稳定骨折端,同时能够允许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办法。

  • 标签: 动态外固定架 有限分柱内固定 C型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通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的测定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与骨结构的关系。方法选择低、中能量创伤所致髋部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分为2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以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EXA)测量患者健侧股骨近端大转子BMD。手术中用切面积1cm×1cm的环钻于患侧股骨大转子问区松质骨按统一标准定位后,钻取骨柱,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与分析。结果根据BMD测定的结果男性患者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有9例(64.29%),女性患者能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有12例(75.00%)。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提示老年男女骨结构参数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男、女性股骨大转子BMD均与%Tb.Ar、Th.Th、Tb.N、N/F成正相关,与Th.sp成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男女两个组的股骨近端转子间区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无明显差异,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BMD与骨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较BMD更可靠、更敏感、更真实地反映骨质疏松的情况。

  • 标签: 老年人 髋部骨折 股骨转子间 骨密度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胸腰椎Chance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AS合并胸腰椎Chance骨折的患者182例,均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固定每个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必要时行扩大内固定术。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4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无松动和断裂。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D级或E级。结论AS合并胸腰椎Chance骨折经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椎体,可获得坚固内固定,骨折愈合良好。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柱炎 强直性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伴不同程度颈髓损伤患者,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7例,侧小关节脱位27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12例,D级7例,E级2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及融合,其中前路手术9例,后路手术14例,前后联合手术11例。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道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等级均提高1或2级,不同入路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没有差别。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 关节 脱位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中,采用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三维模型。按胫骨平台三柱分型重新进行分型,在3D打印模型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体位,并进行骨折的准确复位及钢板放置的选择等模拟手术。结果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模型能准确反映出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可准确的进行骨折的三柱分型,可初步实现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前手术设计。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可作为术前准备的常规项目。

  • 标签: 3D打印 胫骨平台骨折 模拟手术
  • 简介:高血压和骨质疏松是与年龄相关的老年人群常见共发病,两者具有一定的共同病因。高血压能够使患者的骨密度降低,从而增加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够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骨密度,从而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风险。本文从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病学、高血压增加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及β受体阻滞剂通过影响骨代谢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血压 骨质疏松骨折 Β受体阻滞剂 骨密度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器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器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器角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Arnold—Chiari畸形(基底压迹综合征),又称Arnold-Chiari综合征,指小脑下部畸形或同时有脑干下部和第四脑室畸形,向下作舌形凸出,并越过枕骨大孔嵌入椎管内,可伴发脊柱畸形,其中部分患者以脊柱严重畸形为首诊原因。现报告1例Arnold—Chiari畸形伴脊柱后凸畸形术后棒断裂的病例。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柱后凸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60例锁骨中段1/3移位的病例,30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0例行锁骨吊带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4~70岁,平均(43.73±4.28)岁。钢板固定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6~63岁,平均(36.53±4.01)岁。两组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受伤严重程度、受伤机制及骨折类型方面无差别。研究结果按照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活动及术后患者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进行评价。骨折愈合时间主要根据术后影像学来判定。肩关节功能活动主要根据Constant肩关节评分(constantshoulderscore,CSS),臂、肩、手功能障碍(thedisabilityofthearmshoulderandhandscore,DASH)评分来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3.40)个月。对两组CSS及DASH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均P〈0.05(P=0.000,P=0.003),且钢板固定组均值均大于非手术组(均值差分别为5.49、2.71)。治疗愈合时间:钢板固定组(12.10±2.60)周,非手术治疗组(15.78±2.23)周。并发症:钢板固定组1例骨折不愈合(3%),无畸形愈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不愈合(10%),12例畸形愈合(40%)。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是钢板固定组主要并发症,取出率为60%。非手术治疗主要并发症是骨折畸形愈合(40%)。患者对肩关节外形满意度分别为93%和77%。结论在成人锁骨中段1/3移位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切开复位钢板组总体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在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降低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因内置物刺激症状而取出内固定是钢板固定组主要的并发症。

  • 标签: 锁骨中1/3骨折 钢板固定 非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半髋置换手术,研究组采用全髋置换手术,并对俩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两组之间的对比下,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下,以及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老年髋骨胫骨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情况良好并且髋关节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 作者: 龚关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13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重庆市永荣矿业有限公司总医院,重庆402460
  • 简介: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术与传统切开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45例行传统切开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行微创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通过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切开手术,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手术;传统切开手术;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相关代谢指标及其关系。方法回顾从2003年0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在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1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与111例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内容为: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手术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与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患者在骨代谢及脂代谢方面存在差异,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找出骨折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 生化指标 脂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Load-sharing评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Load-sharing评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评分为4~6分的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对于评分≥7分且保留完整骨折椎后方结构、不伴有脱位的患者,应用前路手术+骨折椎体次切+前路植骨术;对于评分≥7分且骨折椎后方结构破坏或伴有脱位的患者,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骨折椎体次切+前路植骨术。观察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后凸角、椎管占位及椎体压缩于手术后均得到恢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3级神经功能恢复者2例,2级神经功能恢复者14例,1级神经功能恢复者24例。根据Denis分级对术后腰痛评价分级,P149例,P214例,P36例。术后31例恢复原来从事工作或体力劳动,32例更换较轻松工作或轻体力劳动,6例生活能自理但不能参加正常工作及劳动。结论改良Load-sharing评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改良Load-sharing评分 胸腰段脊柱骨折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