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踝关节是特定负重关节,损伤后的治疗要求比其他部位更高。目前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基本是金属物,可吸收内固定物引用可避免再次手术而显示其优越性。我们总结1995年9月~1996年9月间收治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随访结果满意。临床资料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骨折脱位 踝关节 固定棒 内固定物 可吸收聚合物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7-16岁,平均13.1岁。根据Meyers-Mckeever-Zaricnyi分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ⅢA型11例,ⅢB型7例),采用关节镜监视下骨折复位,薇乔可吸收线固定14例,钢丝固定17例。结果术后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7个月。术后膝关节Lyscholm评分,薇乔线组(90.4±3.6)分,钢丝组(90.7±2.9)分。薇乔线组与钢丝组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创伤小,内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

  • 标签: 青少年 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指导下选择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进行手术入路设计,采用钢板固定植骨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4例。结果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折延迟、畸形愈合。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均未发生二期塌陷及关节不稳。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同时达到骨折良好复位及内固定、软组织损伤小和功能恢复良好的目标。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理论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过去10年(1998~2007)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住院费用结构,了解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基本趋势及其所需要的医疗资源。方法2944例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来源于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年龄50岁以上的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等。结果过去10年,髋部骨折的患者住院人数逐年增长,每年的女性患者人数均显著高于男性,男女患者总人数比为1∶1.94。患者平均年龄为(76.34±9.51)岁,平均住院天数(22.94±13.17)d。70~79岁与80~89岁年龄段的患者数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38.69%和33.22%。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变化表现为:低年龄段(50~79岁)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粗隆间骨折,90岁以上粗隆间骨折显著多于股骨颈骨折。住院总费用平均为(2.20±1.51)万元(RMB),其中粗隆间骨折(2.00±1.47)万元(RMB),股骨颈骨折为(2.36±11.53)万元(RMB)。住院费用的构成为:治疗费(含内置物的费用)55%,药费23%(中药费11%、西药费12%),其次为手术费7%,床位费5%与化验费4%。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与住院天数密切相关,近10年来住院费用是逐年递增的,平均每年增加10.92%。结论老龄化使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逐年增多,所需医疗费用也逐年递增。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骨折仍然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有效控制内置物以及药费是减少髋部骨折占用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有效的途径。

  • 标签: 髋部骨折 住院费用 骨质疏松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通过对23例患者的病案回顾及随访,评估损伤早期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IPPO技术治疗的闭合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资料。23例在损伤早期实施MIPPO手术,其中Tscherne软组织损伤Ⅰ级15例,Ⅱ级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末次随访中采用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对线情况。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疗效。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平均时间40~70min,术中出血量158~200mL。住院时间7~12d。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个月。末次随访的Lowa踝关节评分为87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术后发生腓骨切口周围浅表炎症反应1例。结论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实施损伤早期急诊MIPPO技术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早期急诊手术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 胫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4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男23例,女20例;年龄18~42岁,平均36.5岁。术中切开关节囊,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3.2年,术后Harrris评分85~96分。优26例,良13例,差4例,优良率90.6%。术后骨折延迟愈合2例(4.6%),Harrris评分良;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2.3%),Harrris评分差。结论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中关节囊切开减压以及术后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能够提供坚强有效内固定,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早期 动力髋螺钉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 简介: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19岁,工人。外伤特点:左手背被重物(铁块)砸伤,患肢出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无其他合并损伤。专科检查示左手背中部见长约0.5cm小挫裂伤口,局部渗血、肿胀,腕掌关节处畸形、压痛,第1掌骨基底部异常突出及浮动感,左手掌指关节活动部分受限,余关节活动可,末梢感觉血运尚可。

  • 标签: 小多角骨 关节脱位 掌腕 第1掌骨基底部 骨折 关节活动
  • 简介:胫骨平台C型骨折指胫骨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侧外固定架与T型单侧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椎体支柱块技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2011年本院共有1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支柱块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为27~70岁。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复查CT,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椎体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Cobb角恢复至11.31°±0.50°,术后3个月为10.92°±0.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50.73±7.46)%,术后1个月为(93.05±3.22)%,术后3个月为(92.11±3.59)%,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柱块技术在Ⅱ度或Ⅲ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运用中恢复了伤椎前中柱的高度及脊椎整体的生理弧度,无继发性塌陷,有效缓解疼痛,早期功能锻炼,早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使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此种方法治疗Ⅲ型Pilon骨折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7.6岁。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采用Teeny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3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是一种较佳方法,能减轻局部软组织的压力,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以及软组织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PILON骨折
  • 简介: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腔镜及腹腔镜下的脊柱侧弯矫形融合及第二代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下的椎间盘摘除术已有较多成功的经验及报道[1],但镜下后路椎体骨折内固定术报道较少.作者自2002年起,尝试在METRx辅助下置椎弓根螺钉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取得成功,共开展21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医护人员接受放射量小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 标签: METRX 胸腰椎骨折 微创外科 内固定 椎间盘摘除术 椎弓根螺钉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外固定架联合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对14例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并病理性骨折行瘤段切除或病灶刮除、灭活,患者年龄5~16岁。其中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肿瘤最短4cm,最长9cm,平均5.5cm。取腓骨最短7cm,最长15cm,平均10cm,带血管和不带血管各7例。应用三维单边外固定架6例,半环槽式外固定架8例。通过腓骨髓内钉化移植,初步填充病灶区域,联合外固定架固定,进一步稳定重建缺损。结果14例病人,通过半年至10年,平均4年随访,13例移植骨与受区断端达到临床骨愈合,功能满意,1例Ⅱ期骨巨细胞瘤于术后2年原位复发。腓骨供区2~5个月有新骨形成,未出现骨骺早闭、骨桥形成、肢体短缩及踝关节畸形;所植腓骨逐渐与受区骨同化。结论外固定架联合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肿瘤 骨缺损 腓骨移植 修复重建 病理性骨折 外固定架
  • 简介: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分类方法是Lauge-Hansen和AO的分类方法,我们将Lauge-Hansen旋后外旋和旋后外展型骨折简称为旋后型骨折.此类骨折占踝部骨折的70%以上,其共同特点是均由旋后应力引起骨折,外踝的骨折块较小,内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差,早期功能锻炼易造成复位丢失.我们从2002年9月至今对25例旋后型踝部骨折病例采用改良的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均得到稳定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标签: 踝部骨折 钢板内固定 旋后 改良 早期功能锻炼 分类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治疗下肢长管状骨严重粉碎骨折骨缺失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以来采用异体骨段移植治疗下肢严重开放、粉碎骨折、骨缺失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19~51岁,均为男性,均为开放性损伤。遵循开放骨折处理原则,彻底清创,控制感染,皮瓣转移、消灭创面。术前行X线检查,明确所需移植骨段的长度及直径并进行定制。术中进行实际测量,进一步确定所需骨段长度,并对骨段两端进行修整,使其与宿主骨端匹配,增加接触面,异体骨段与宿主骨间缝隙及其周围植骨。结果6例患者经20~27个月随访,均达到满意疗效。1例患者因过早负重(5个月弃拐行走)引起钢板断裂,改行髓内针固定16个月后骨性愈合。其他5例患者也均已正常行走。X线检查提示:3例骨性愈合,3例临床愈合,无排异反应发生。结论同种异体骨段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种异体骨段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粉碎骨折骨缺失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同种异体骨段 移植 长管状骨 骨缺失
  • 简介: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h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治疗 胸腰段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节段与节段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节段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节段与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与节段多少无关.结论节段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和预防。方法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患者11例,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年龄17~21岁,平均18.5岁。左7例,右4例。骨折部位均为股骨中下1/3部位。骨折类型:横形骨折7例,斜形骨折4例,采用动力髁螺钉钢板(dynamiccondylarscrew,DCS)固定,骨膜骨痂植骨进行治疗,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依据膝关节功能评定HSS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动力髁螺钉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较好的方法,早期手术,解剖复位,稳定固定,骨膜骨痂植骨,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所有病例,骨折前均有大腿内侧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早期发现,适当休息,重在预防。

  • 标签: 训练伤 应力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介绍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性截瘫32例.方法依据骨折类型,神经致压骨块位置及椎管狭窄程度,分别选用不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间接复位减压,并通过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椎管直接探查减压.以影像学Wolter分类结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价.结果经椎弓根短节段后路骨折内固定方法安全性好,椎管减压充分,Cobb′s角术前平均28.5°,术后恢复至6.5°,29例(90.63%)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管减压术对外伤性不全截瘫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的间接椎管减压与稳定的三维固定作用及伤后早期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 标签: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 并发症 不全截瘫 椎管减压 内固定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脊柱后路减压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02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76例,按不同减压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椎弓根或部分关节突行侧前方环状减压AF内固定者40例,为直接减压组;体位复位结合AF器械矫正复位36例,为间接减压组.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中晚期并发症,根据是否有腰背痛,下肢根性痛、麻木无力,两便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生活能力按FIM评定.结果两组病例获6个月~5年随访,结果表明,术前脊髓完全性损伤,术后均无恢复;术前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直接减压组高于间接减压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间接减压组好于直接减压组.结论间接减压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不失为一种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减压 胸腰段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并发症 术后 脊柱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