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连·葛雷画像》是一部典型与作者王尔德共命运作品。它曾因内容邪恶、不道德、形式沉闷无聊,是对前人理论图解和同性恋潜台词等因素而备受诟病;但随着时代和文化变迁,当人们能更客观地对待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时,对该小说美学、心理学、文化批评解读就有了可能,小说也由此展现了一个崭新世界。

  • 标签: 王尔德 《道连·葛雷的画像》 道德 文化批评 现代解读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果戈理再度成为俄国文化界关注对象。在该时期众多评论中,作家、政论家、哲学家瓦·罗扎诺夫一系列论述视角独特,他将果戈理描绘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孤独天才,揭示出一个另类果戈理,很值得我们去认识。

  • 标签: 罗扎诺夫 果戈理 俄罗斯文学 现实 历史
  • 简介:本文探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认识,指出,由于愤怒严重地影响到作品艺术性和作者创造力发挥,伍尔夫主张作者要摈弃它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否定了广义上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地位,相反,正是基于对情感重要性充分认识基础上,伍尔夫才提出女作家切不可让愤怒在创作中恣意膨胀。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作家 情感 写作观 作者 英国作家
  • 简介:海明威作品中充斥着“硬汉”形象,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和女性意识作家。本文对其短篇小说《雨中猫》里“猫”这一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海明威笔下“猫”是男权社会里女性象征:它既是没有归属漂泊者,又是渴望理解社会零余人和无奈被动接受者,其指代女性生存状态就是非中心与边缘化。从符号学视角来看,海明威写作风格“冰山原则”在于以有限符号形式创造无限意义空间。

  • 标签: 厄内斯特·海明威 《雨中的猫》 符号 女性
  • 简介:<正>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个人批评研究。”这种相同洞察力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中意识现象共同关心。综观以乔治·布莱为代表批评家文学观念和批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基本性质共识上,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意识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批评;文学不是认识对象,而是经验对象。

  • 标签: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经验模式 批评者 “我思” 波德莱尔
  • 简介:<正>(一)共同民族特性产生共同艺术特色我国云南省边疆南部、西南部、泰国北部、东北部、南北直至全境,老挝北部直至全境、缅甸北部、东郊,越南北部、西北部,印度北部,这一广大地区,住着傣族系统傣人、泰人、佬人、禅人、阿洪人,这些民族不论在古代或近代,彼此间都有亲戚关系,如中缅、泰老、缅印,越老、中越等国边境两边,都是跨国而居民族,从地理

  • 标签: 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英雄人物 爱情主题 文学作品 罗摩衍那
  • 简介:《饥饿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自传体小说,文中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矛盾冲突中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 标签: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 简介:本文从解构视角,立足于性别、种族、文化三方面去解读、阐释汤亭亭,从而发掘汤亭亭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对自己性别、种族和文化所作思考和质疑.指出汤亭亭并非一个单纯'解构者':她在消解性别、种族、文化对立之后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重建了对立概念间互动和融合,并重新评价了这些互动和融合对于人类伟大意义.

  • 标签: 性别 种族 文化对立 解构 汤亭亭 《女勇士》
  • 简介:随着影视技术发展,文学阅读及批评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关系究竞如何?改编原则与理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视觉产品在文学教学中有什么意义?本文从电影时代文学研究语境、述说文本时代与文本述说时代、传播意义与受众范围革命等几个方面探讨改编研究起源、发展和研究意义。文章认为,改编研究彰显了文学作品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文学与其他媒介互动重要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

  • 标签: 改编 文学 银幕 跨学科研究
  • 简介:从费伦修辞性叙事理论出发,《黑暗心》中叙述者马洛是一个自觉叙述者,同时也是一个可靠叙述者,是康拉德代言人。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叙述者马洛,是一种崭新解读。

  • 标签: 修辞 《黑暗的心》 叙述者 马洛 康拉德
  • 简介:创业妇女——论薇拉·凯瑟《啊,拓荒者》和《我安东尼亚》中女性形象柯彦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妇女并非总是无所作为。研究妇女在历史上所扮演角色必然要涉及到妇女是怎样被推到依附于男人地位,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男女平等等方面的问题。薇拉·凯...

  • 标签: 薇拉·凯瑟 安东尼 拓荒者 美国西部 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
  • 简介:鲁迅在作品《野草》中,多处运用丰富色彩搭配意象来表达独特生命情怀和人生感受,在《好故事》中,鲁迅以和谐色彩配合营造了神往中美的意境,而在《死火》中则以冲突性对比色彩形成奇诡异景来表达痛苦、激越现实生命感受,对比这两种截然相反色彩搭配意象,能更真切地理解鲁迅精神世界和生命哲学。

  • 标签: 《野草》 色彩搭配 意象
  • 简介:取材于《圣经》《约瑟和他兄弟们》是一部宽泛意义上历史小说。托马斯·曼以当前思想和精神思考约瑟埃及行这个古老故事,用“拟古”和“历史悖谬”书写方式将埃及描写成一个既是地理上、历史上确定存在现实国家,又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虚构空间,这也正是历史小说持久不衰魅力所在。

  • 标签: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历史小说 拟古 历史悖谬 当前思想
  • 简介:在世界诗歌史上,有太多诗人描写过情侣分离以及分离时难舍难分情景。而把情侣间分离比作天体运动和圆规牵连,恐怕是属于以“巧智”取胜英国玄学派诗歌独特之处了。

  • 标签: 英国 玄学派 多恩 《别离辞:节哀》 诗歌 意境
  • 简介:时间:2006年4月15日(周六)14:00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票价:150元、100元竖琴可说是相当古老拨弦乐器,形状像满弦弓,提起它就会令人联想起爱琴海边音乐女神,双手抚琴如行云流水,姿态优美无比,而琴音更令人陶醉。

  • 标签:
  • 简介:《巴尔塔萨一个奇特下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看似平淡,却颇具匠心。小说虽不魔幻,但仍然延续了马尔克斯一贯擅长象征、影射等创作手法,在看似非常常见做鸟笼、卖鸟笼日常生活背后,揭示出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冲突,彰显了普通人精神困境:人性割裂,内心孤独。

  • 标签: 象征 世俗 精神 割裂 孤独
  • 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曾经具有非常大发行量和影响力,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其价值也在被重新评估。从根本上说,《钢铁是怎样炼成》是一部充满排斥性元素封闭而狭隘文本,已不再适合21世纪中学生阅读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封闭性 精神成长
  • 简介:《王后花园》是英国文艺家兼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脍炙人口演讲词。因其对女性形象强烈关注,文章通常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探讨“性别问题”代表作品。但事实上,女性形象高度“形式化”十分值得注意;《王后与花园》和罗斯金其他作品(如《近代画家》)中一脉相承对美感关注,以及作者本人说明,都提示着从性别之外角度解读文本可能性。新视角下,“王后”与“花园”成为19世纪英国工业时代大背景下一个有关审美情感之重要性绝佳隐喻。

  • 标签: 《王后的花园》 约翰·罗斯金 女性 花园 审美
  • 简介:丁玲小说以其独特女性意识为人称颂,但很少有学者注意到她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女性主义视角具有一种内在连贯性。小说集中四篇小说呈现一种"互文"关系,在表达主题上相互阐发,形成统一整体,从四个不同方向反映出作者对启蒙运动后女性命运敏锐感受与深入思考。

  • 标签: 丁玲 《在黑暗中》 女性主义 启蒙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