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是当下热门的医学课题。如何制备与选择合理的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啮齿类动物大鼠具有易于获得、环境适应性强、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易于护理等优点为制备脊髓损伤模型的首选。常见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横断伤、脊髓组织缺损等。本综述针对上述的几种造模方式进行总结,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与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1例56岁男性患者因皮肤瘙痒、皮疹,自购湿毒清胶囊1.5 g、3次/d口服。7 d后患者出现尿黄、腹胀及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87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502 U/L,碱性磷酸酶(ALP)222 U/L,总胆红素(TBil)260.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87.7 μmol/L。经肝炎病毒学检测、自身抗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湿毒清胶囊导致的肝损伤。停用该药,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舒肝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8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LT 56 U/L,AST 65 U/L,TBil 68.9 μmol/L,DBil 51.5 μmol/L。考虑肝损伤的发生与湿毒清胶囊中的白鲜皮成分有关。

  • 标签: 化学性和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白鲜属 湿毒清胶囊
  • 简介:摘要下颈椎损伤特指发生在C3~C7节段的颈椎损伤。不同暴力机制导致的脊柱损伤,其形态和脊髓损伤程度差异较大。不同术者对下颈椎损伤的诊治方案存在差异,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患者远期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下颈椎损伤的合理分型、手术方式及入路选择等对于准确诊断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下颈椎损伤的分型也经历了由对损伤机制的推测、骨折形态的分析向重视局部功能的转变。虽然现有的分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指导临床诊疗,但是仍缺乏被广泛认可的分型。因此,笔者针对下颈椎损伤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颈椎 脊柱损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引起细胞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的感觉能力或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最终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员在神经保护药物、生物材料、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可能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尽管在院前护理、医疗和外科管理以及康复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许多脊髓损伤患者仍然经历着严重的神经系统残疾,且许多基础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在转化为临床试验时没有显示出相关疗效,因此,可能需要同时利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疗法来达到满意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探索的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脊髓再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了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神经保护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Notch信号通路在胚胎期细胞命运转归和成体组织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各种研究已经证明Notch信号通路在角膜损伤后修复及角膜生理性稳态的维持中有重大意义,角膜缘干细胞主要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来抑制细胞的分化和增生;在角膜上皮早期修复阶段生理性下调促进细胞迁移和伤口覆盖,后期修复阶段生理性上调与防止角膜上皮细胞过度分层和维持细胞分化相关;角膜基质损伤后纤维化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角膜内皮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内皮-间质转化(EnMT)过程有Notch信号通路的直接参与;此外,Notch信号通路与14-3-3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Sirt6、微小RNA(miR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角膜上皮稳态维持、角膜上皮分化、角膜基质过度炎症反应、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等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在角膜各层损伤修复中的功能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疾病 修复 再生 信号转导 Notch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protein,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生后6 h内入住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患儿入院当时、生后24 h、48 h和1周尿肾损伤标志物NGAL和KIM-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依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患儿不同时间NGAL和KIM-1预测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纳入重度窒息新生儿51例,其中AKI组9例,非AKI组42例,AKI发生率17.6%。AKI组和非AKI组入院时尿NGAL水平分别为(115.6±75.5)ng/ml和(49.8±29.0)ng/ml,生后24 h分别为(90.7±35.6)ng/ml和(55.6±30.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48 h和生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和非AKI组生后24 h尿KIM-1水平分别为(808.3±555.3)pg/ml和(318.4±234.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生后48 h和生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入院时、生后24 h、生后48 h和生后1周尿NGAL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95%CI 0.573~1.000)、0.792(95%CI 0.580~1.000)、0.732(95%CI 0.517~0.947)和0.551(95%CI 0.371~0.730),尿KIM-1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5%CI 0.676~1.000)、0.824(95%CI 0.655~0.993)、0.768(95%CI 0.622~0.914)和0.622(95%CI 0.392~0.852)。结论重度窒息新生儿入院时、生后24 h和生后48 h尿肾损伤标志物NGAL和KIM-1可较好地预测新生儿窒息后AKI的发生。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肾损伤分子1 急性肾损伤 重度窒息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修复与否对前上方肩袖损伤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29例手术治疗冈上肌损伤合并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肩胛下肌是否修复分为两组。不修复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8~75岁,平均59.3岁;术中只修复冈上肌,不修复肩胛下肌。修复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45~72岁,平均57.2岁;术中修复冈上肌的同时修复肩胛下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末次随访时复查MRI,应用Sugaya分级标准评价肩袖肌腱再撕裂情况。结果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不修复组随访时间为(15.9±3.9)个月(10~22个月),修复组为(16.9±3.4)个月(10~21个月)。末次随访时不修复组VAS评分为(1.1±1.1)分、ASES评分为(88.4±4.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0±3.2)分;修复组VAS评分为(0.9±1.1)分、ASES评分为(89.6±2.9)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5±2.6)分,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不修复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50.3°±17.3°,体侧外旋活动度为41.6°±16.0°,内旋活动度达L2;修复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48.1°±16.3°,体侧外旋活动度为43.9°±9.2°,内旋活动度达L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观察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复查MRI示再撕裂3例,再撕裂发生率为10.34%(3/29),不修复组2例、修复组1例。术后再撕裂的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肩关节ASES评分为(85.3±3.1)分,较术前(41.0±5.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P< 0.001);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31.67°±5.8°,较术前81.7°±11.5°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8,P=0.003)。再撕裂患者中1例(不修复组)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功能改善。不修复组与修复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3.7%和92.3%。结论对于合并冈上肌肌腱损伤的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术中修复肩胛下肌与否短期内疗效相当,不影响前上方肩袖损伤的修复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由外部创伤致使脑组织损伤、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也暂无优良的治疗方案。TBI可根据发生时间初步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者开始寻找微小RNA(miRNA)等有效生物信号分子,以期尽早发现并干预TBI后强烈的继发性损伤。研究表明miRNA作为小型非编码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病理生理条件下神经功能的有效调节因子。本文通过综述miRNA影响神经细胞凋亡、炎性因子表达、血脑屏障修复三大途径中不同的干预作用,探讨miRNA对TBI的发生发展与恢复作用,以期促进miRNA在TBI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微小RNA 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结合980 nm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能否通过激发可见光激活光敏蛋白(channelrhodopsin-2,ChR2)成功夺获心肌。方法15只SD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光敏蛋白(ChR2)组(5例)、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组(5例)和对照组(5例),分别经颈静脉注入带有相应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AAV9-CAG-hChR2(H134R)-mCherry、AAV9-CAG-mCherry和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8周后开胸暴露心脏实施在体实验。自制包含UCNPs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透光薄膜,将薄膜贴附于右心室游离壁,980 nm NIR经程序设置脉冲参数,由400 μm芯径光纤输出,至于薄膜上方,同步记录NIR输出信号及体表心电图,观察NIR夺获右心室心肌的情况。结果ChR2组大鼠心肌可被NIR激发转换出的可见光(包含波长450 nm和475 nm的蓝光)夺获,并且随着NIR输出功率的增加1~6 W,心肌夺获率可增加至100%,随着NIR脉冲宽度的增加(5、10、20、50 ms),夺获心脏的NIR输出功率逐渐减小。而mCherry组和对照组大鼠心脏对980 nm NIR经UCNPs薄膜上转换的可见光无上述反应。结论UCNPs结合980 nm NIR用于遗传学技术可成功夺获心肌,利用NIR的组织穿透性优势,有可能为心脏遗传学研究提供新的实施策略。

  • 标签: 纳米颗粒 近红外光 遗传工程 心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 标签: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白内障后 轴长度,眼 屈光,眼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足口病甲损害的临床和皮肤镜表现。方法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例手足口病甲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甲损害的特点。结果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为甲周皮肤干燥(12例)、空鼓区(11例)、甲断裂(11例)、Beau线(4例);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12例)、分层(12例)、横行条纹(10例)、纵行条纹(8例),甲母质褐色背景(11例)、毛细血管扩张(7例),甲周脱屑(12例)、红色背景(10例)。结论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甲周皮肤干燥、空鼓区及甲断裂,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分层、横行条纹与纵行条纹,甲母质褐色背景、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甲周皮肤脱屑与红色背景。

  • 标签: 手足口病 指(趾)甲疾病 皮肤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诊治的CMM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内容对研究对象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收集。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CMM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该院50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CMM患者中,共有31例患者死亡,总死亡率62%;生存患者共有19例,生存率38%。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厚度、肿瘤分期、BRAF V600E突变、乳酸脱氢酶(LDH)、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及Clark分级为影响CMM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肿瘤分期、肿瘤溃疡及NLR是影响C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本研究选取的CMM患者生存率为38%,表明患者预后较差;肿瘤分期、肿瘤溃疡及NLR是影响C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CMM应做到早期正确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与营养支持,降低肿瘤溃疡的发生率,维持患者机体炎症与免疫的平衡,并在肿瘤进展较早时,及时将病变组织及表面破溃进行根治性切除,进而改善CMM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的临床表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21例患者年龄(64.69 ± 13.29)岁,男女比例为1∶2。18例皮损位于面部,3例位于小腿。10例皮损呈斑块样型,6例扁平色素斑型,5例扁平红斑样型。7例皮损呈红/紫红色,5例棕红色,8例棕/灰色,1例棕/红色。皮肤镜检查显示,12例为非色素型LPLK,9例为色素型LPLK。色素颗粒见于13例皮损中,且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色素颗粒多呈弥漫分布(9/13),且多见于色素型LPLK(8/9);4例色素颗粒呈局灶分布,均见于非色素型LPLK皮损。10例(10/13)可见色素粗颗粒,其中色素型8例,非色素型2例,色素粗颗粒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色素特殊分布模式中,环状颗粒模式为8例(8/13),胡椒粉样色素颗粒模式7例(7/13),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21)可见鳞屑,7例(7/21)血管结构,两种结构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0.16)。结论LPLK好发于面部,可表现为单发的红色、棕红色和棕灰色斑块或斑片,表面可覆鳞屑;特征性皮肤镜特征为出现色素颗粒,以弥漫分布的粗颗粒为主,多见于色素型LPLK。

  • 标签: 角化病 皮肤镜检查 皮肤表现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 标签: 皮肤疾病 危重病 药疹 结缔组织疾病 皮肤疾病,水疱大疱性 感染 死亡原因 合并症 并发症 救治措施
  • 简介:摘要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支架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药物递送和创面愈合等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景。在本文中,我们先对创面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详述了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支架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包括缝线、多功能敷料、真皮再生、表皮再生和全层皮肤再生。最后,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 标签: 静电纺丝 创面愈合 皮肤组织工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皮瓣桥式移植修复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7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且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的患者资料。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或胸脐皮瓣修复缺损,通过同侧或对侧肢体动静脉血管为游离组织瓣提供临时血供,即游离皮瓣桥式供血。修复头面部和躯干缺损时桥接同侧前臂桡动脉、头静脉,修复小腿及足部缺损时桥接对侧胫后或胫前动静脉,皮瓣供区拉拢缝合或移植中厚皮片覆盖。待移植的组织瓣与受区充分建立侧支循环后(一般为术后5周),行血管断蒂。术后对皮瓣和皮片的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8~59岁,头面部4例,臀部1例,小腿6例,足背1例,缺损面积为18.0 cm×7.0 cm~23.5 cm×13.0 cm,切取皮瓣面积20.0 cm×8.0 cm~25.0 cm×15.0 cm,其中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0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例。术后1例出现血管危象,及时行血管探查发现为静脉血栓形成,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移植物成活;1例背部供区所植皮片部分坏死,湿敷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移植物成活良好,供区亦恢复较好。有2例面部移植皮瓣较为臃肿,术后半年行皮瓣去脂修薄后外观得以改善。随访1~1.5年,所有病例转移皮瓣外形较为满意,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差异,前臂及小腿血管供区无畸形及功能障碍,大腿皮片供区有色素沉着,部分伴浅表瘢痕。结论对于软组织缺损较大、损伤严重、无可供吻合血管的创面,应用游离皮瓣桥式移植修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桥式移植 游离皮瓣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皮肤接触对产妇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Pub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早期皮肤接触对产妇母乳喂养效果的干预性研究。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原始研究,1 418对母婴。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皮肤接触能够提升首次母乳喂养效果(SMD=1.29,95%CI 0.81~1.76,P<0.001)、缩短首次母乳喂养开始时间(SMD=-1.91,95%CI-2.66~-1.15,P<0.001)、增加首次吸吮持续时间(SMD=10.77,95%CI 9.28~12.25,P<0.001)并提高6周纯母乳喂养率(RR=1.30,95%CI 1.02~1.65,P=0.04)。结论早期皮肤接触能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效果,可在产妇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接触 袋鼠式护理 母乳喂养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