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对其中各个层次,康德不同程度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论证包含逻辑上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对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对形式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起源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线索规律。按照胡塞尔看法,知识构成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不同知识形态存在明证程度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本体论是为了各种生活形态知识谱系中发现本质普遍联系统一。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观点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不能超越所处身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系统基础《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范畴体系;分析康德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完整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哲学史发展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历史发展,把握当下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正途。通过理性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绝对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需要不断更新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社会二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彼岸》以及同时期并未出版笔记展示了尼采如何克服那种要么选择自然主义、要么选择自由论单一可能。(1)查拉图斯特拉关于超人讲话并非教条或者一种命令,而是劝导邀请——劝导邀请人们去尝试更高的人性发展。(2)尼采利用他对同时期生理科学解读,发展出将人看作动态身体—组织构想。在这个构想,他将自然主义动机与一种超越实践联系起来。(3)人类物种自然—文化—历史发展,创造了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能。个性通过审美可以得到验证。这种设计既不是由天性决定,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一种"可能事物规范性力量"引起,而这个可能事物可以通过文化演练而实现。尼采是自由政治人类学倡导者。

  • 标签: 尼采 超人 自然主义 自由 文化超越
  • 简介: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双重品质表现为现象学特性与非现象学特性统一。"现象学特性"意味着技术追问本身所表现出自明但依然需要澄清方面;"非现象学特性"意味着追问本身被遮蔽、被忽略方面。二者是共在关系。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功绩是让人与技术之间自由关系得以呈现,问题是让这一关系永远地停留在先验、形式层面。只有引入技术体验、身体、实践等维度才能够让自由关系得以从经验维度充实自身。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自由 双重品质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内容;意识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意向活动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非意向性、被动、非概念、非构造、非独立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困难。意识可能无需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并非内在,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构造。对经典图像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寻找更为合理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美学视阂,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语句与综合语句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语句是不扩展知识。康德给出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依据会带来明显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基本想法,《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对分析性命题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刻画,弗雷格刻画有明显优点,克服了康德定义带来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明确反对康德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一些政治哲学家支持国内平等主义,但反对全球平等主义。他们强调国家特殊以及全球领域与国内领域不相似,主张将平等主义分配正义限制国内。然而,这两种理由都不能否定全球平等主义。两个领域存在很多相似,支持国内平等主义理由也是支持全球平等主义理由。国家一些特征不是平等主义必要条件,因而,全球平等主义不依赖全球领域是否与国内领域存在相似的特征。全球平等主义体现了作为道德、政治社会理想平等。

  • 标签: 国家 强制 国内平等主义 全球平等主义 平等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对其中各个层次,康德不同程度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论证包含逻辑上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对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对形式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Nehamas)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占据着重要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文学特质,让他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职业哲学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先知。

  • 标签: 文学特质 亚历山大 哈马斯 尼采 生活艺术 自我塑造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是一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论争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一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研究方案之一。他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查尔默斯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下提出来。这一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学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第一人称数据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同一个黑格尔,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两种形象——保守国家主义分子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调和主义者.特别是,黑格尔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焦点,而市民社会中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较好切入点.《法哲学原理》,黑格尔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劳动所有权所体现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救济所体现出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同业公会,被黑格尔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个体自由主义,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国家福利主义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对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化学家和哲学家。他诸多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是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评论刘大椿教授等另类科学哲学思想:第一,讨论了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内涵外延问题;第二,讨论了对于另类科学哲学评价问题;第三,讨论了与另类科学哲学相关的如相对主义等一些其他问题。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内涵 外延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