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终结者可被认为都属于后人类(posthuman),拥有远远超越人类能力以及迥然有别的形态;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并预测作为"后人类"之前一个种类——跨人类(transhuman),随着医学科技进步,

  • 标签: 人文主义 院士 仁宗 中国古典小说 《终结者》 《西游记》
  • 简介:对于处理各种相互关联议程,语言时下流行主体逻辑颇为有用。语义学语用学可以受益于一种内涵更为丰富一般观点,这一观点涉及语言过程及其主体;而论述语言表达策略语义学语用学,由于其与人类行为相伴随,并对之进行指导,则可以令各种主体逻辑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 标签: 主体 动态逻辑语义学 语用学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伦理""伦理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历史建构"为"一以贯之"主题,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必然,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建构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地区现代化比大陆早一拍,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台湾与大陆文化种族上都有着更密切关联,所谓血浓于水。正因于此,很多方面,台湾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资源,对于今后我们如何发展儒学,同样亦不例外。

  • 标签: 台湾地区 儒学 战后 亚洲四小龙 经济起飞 60年代
  • 简介:不久以前,中国刚刚崛起时候,许多人谈论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乃至领导角色。

  • 标签: 世界秩序 文明对话 哲学基础 罗德岛 论坛 公众
  • 简介:儒学在当代中国近30年来有充足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与后现代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工具理性而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自由任性而又能在群体性激励个体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方向。事实上,儒学面临着存在与发展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发展历史不能有效地掌握,对儒学反思精神以及本体与宇宙基础不能有深切认识所致。至于与其他传统哲学理念如何沟通而实现其独特性与独立,更有待相互认知对等深化。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自然有为生命意义自觉,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与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建设与文化价值创建,即有所获必“既得之,必失之”。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一偏,一为唯识化心性哲学,一为经学化政治哲学,加上外来只着眼于关系主义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三偏”。相应于此“三正”之说是: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与儒学交互整合,形成一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与自欺欺人角色伦理。

  • 标签: 儒学 真诚性 创发性 三偏 三正
  • 简介:继量子力学问世后,自由意志定理提出再次抨击决定论,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定理利用SPIN、TWINMIN三条公理清晰地证明了粒子行为非决定论,为最终理解自由意志观念提供了新途径。但学界也有质疑,认为自由意志定理证明只是非决定性,而不是自由意志。大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知觉与自由意志并非人类独有,而是从人到单细胞生物呈现出由繁至简渐变过程。单有非决定性显然尚不足构成自由意志,具有知觉能力是粒子自由意志必要条件,自主选择与知觉能力共同构成了粒子自由意志基本涵义。

  • 标签: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定理 非决定论性 知觉能力 单子论
  • 简介: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病态状态下创造新功能规范能力。从康吉莱姆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不同年龄段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非人灵长类动物儿童个体发育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皮亚杰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改变规范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理论内涵一种路径。

  • 标签: 规范性 规则 道德意识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化学家和哲学家。他诸多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立场,后者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因此不是更自然或不可避免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是哲学史逻辑史上一个误解。

  • 标签: 逻辑观 形式 哥德尔 弗雷格 概念论 休谟原则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一句"unbewuβt"一词中央编译局编译译本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本能""不以意识为转移"。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道路。不同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自然辩证法》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哲学问题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附一学术自传。"传"者诠释,地道"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一次读懂自己机会,"学术自传"真义是在学术反思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一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一,学术乃是"人"一种在场方式,是"人"之"生"呈现"人"之"命"轨迹,是"生"之"学"与"命"之"术",

  • 标签: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学术生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樊浩 学术反思
  • 简介: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一、学思历程与道德心理学韩燕丽(以下简称"韩"):也许我们可以先谈谈你哲学之路。你是如何开始学习哲学,有哪些重要哲学思想影响到你哲学研究?我们知道你父亲和妹妹都是著名自然画派画家,他们作品对你伦理学研究有没有触动?瓦莱丽·提比略(以下简称"瓦莱丽"):多伦多大学读一年级时,"哲学导论"课是我最爱课程。

  • 标签: 瓦莱 道德心理学 提比略 德性伦理学 反思性 伦理学家
  • 简介:马克思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异化劳动"价值批判范式。所以,整个笔记本IIIII"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世界历史"视界,私有财产与人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 简介:写出以下评论拙见之前,得先提及先刚君关于学术创新和批评一个重要“表态”:真正“创新”毋宁在于潜心领会哲学家丰富而深刻思想,把哲学家认识消化为自己认识……当“柏拉图”认识成为“我”认识,它就已经是一个“新”东西……如果有人随意批评柏拉图这里不对那里有错。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对话录 宾根 哲学王 先著 德若
  • 简介:哲学开端与哲学史开端不同,哲学史开端是学术史问题;追问哲学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根据。开端与根据相关,是因为开端总是一种设定,它规定着一门学问对象、方法等。哲学没有特定对象,其方法不定于一格,这不是说哲学本身没有设定,而是哲学在其开端处设定是最少。作为常常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哲学,其自身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对自身根据追问是哲学这门学问尊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就是从其各自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历史。哲学最终根据是唯一,中西哲学在这里会面。哲学就是一再从生活各种角度追问其最终根据,又将这个最终根据作为开端贯彻到生活活动。

  • 标签: 哲学的开端 中西哲学比较 生活
  • 简介:莱纳·弗斯特(RainerForst)是新一代批判理论代表人物。他政治哲学从分析英美主流理论开始,指出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争论是因为正义情境上不同倾向,并力图把普遍主义与情境主义结合起来。莱纳·弗斯特所提出证成原则不仅是阐述一种既符合普遍道德又满足特殊情境规范性原则,而且也是提出一种新关于权力正义观,一种规范性原则基础上进行批判新理论。

  • 标签: 批判理论 正义 批判 莱纳·弗斯特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是情感,1/4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并以情感为主体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唯儒学各家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