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制作复合型人工骨预制体在个性化颌面骨缺损修复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颌面骨缺损患者利用复合人工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对颌面骨缺损部位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快速成型机、复合人工骨材料及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制成三维颌面模型及个性化颌面骨预制体.术在模型指导下将颌面骨预制体精确定位与固定。其中3例并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则予同期或二期行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结果全部颌面预制体术能准确快速就位及固定.无预制体断裂等发生,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血运良好.除1例经口内切口患者术后部分伤口裂开予二期清创缝合后伤口愈合外,余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至4年,无预制体移位、排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颌面外形基本对称,外形满意。结论应用CAD/CAM制成个性化复合材料颌面骨预制体能达到颌面骨缺损精确重建.有效地解决植入体塑形困难.简化了手术程序及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颌面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研究错(牙合)畸形儿童鼾症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样本和方法样本来自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就诊18岁以下正畸初诊患者,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呼吸和一般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14.0进行数据分析,对身高、体重、BMI(BodyMassIndex体块指数)、打鼾情况和口呼吸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对频繁打鼾与身高、体重、BMI指数、口呼吸情况、夜间睡眠情况、睡眠时间、睡眠姿势、扁桃体状况、腺样体病史以及父母亲是否打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以频繁打鼾为因变量,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58份,问卷回收率为88.6%.问卷青少年儿童平均年龄为12.39岁±2.70岁;男性1604例,女性1421例.平均身高为155.81cm±14.51cm,平均体重45.66kg±13.52kg,平均BMI指数为18.49kg/m2±3.91kg/m2.样本筛出青少年儿童夜间频繁打鼾者48例,占样本总人数1.8%.Logistics回归结果认为青少年儿童是否频繁睡眠打鼾与性别、睡眠状况、其他睡眠异常、腺样体、口呼吸和BMI指数相关.结论鼾症在错(牙合)青少年儿童患病率大约为1.8%.在各相关因素,男性性别、口呼吸、夜间经常醒、其他睡眠异常、腺样体增生、肥胖与青少年儿童发生鼾症显著相关.

  • 标签: 儿童鼾症 患病率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磁性附着体应用于全口覆盖义齿修复效果.方法:用63副Magfit和Magdisc磁性附着体为28例牙列缺损患者进行覆盖义齿修复,并随访观察2年.结果:63副磁性附着体1副失败,9颗基牙出现龈缘炎,未发现继发龋、基牙松动、义齿折裂、根面板脱落;所有覆盖义齿固位效果满意.结论:Magfit和Magdisc磁性附着体能有效改善覆盖义齿固位,并发症少,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义齿 全口 义齿 覆盖 修复
  • 简介:牙周病患者中大跨度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尽管现有的牙周再生手术和种植治疗通过增加基牙数目来避免较大修复跨度,但是修复并发症却每每发生。本文所描述方法将金沉积基底冠引进传统修复技术,简便了临床操作,通过提高修复精密度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金沉积技术 固定修复 牙周再生 病患 修复治疗 固定义齿
  •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对牙周膜机械感受器影响,探讨正畸牙移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左上第一磨牙(ULM1)为对照,右上第一磨牙(URM1)施加0.49N近拉力,分别在加力3、21天时,以及去除加力后7、14、21、28天时处死大鼠;取含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组织块,常规固定、脱钙、PGP9.5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压力侧牙周膜机械感受器形态改变,并测量形态肿胀、模糊机械感受器面积百分比。结果加力后大部分牙周机械感受器均出现膨大和模糊外形,在加力21天时形态肿胀、模糊机械感受器比加力3天时明显增多(P〈0.05)。去除加力后,这种类型机械感受器逐渐减少,但21天后尚未恢复到加力前水平(P〈0.05),均未见炎性细胞。结论正畸加力牙周膜神经出现类似损伤性改变应激反应。这种神经改变在去除正畸力后需要较长时间修复。

  • 标签: 牙周鲁菲尼神经 PGP9.5蛋白 正畸力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测量猪下颌骨方法,即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BCT)进行线性测量及体外直接测量。材料和方法:通过充填有古塔胶孔洞来标记出7个下颌骨6个骨横截面。使用CT设备扫描下颌骨,随后使用带锯沿着古塔胶标记点进行截面。接下来.使用手持数字卡尺对每一个骨界面进行4次直接测量(DIR),古塔胶标记点作为参考点。随后.使用专门软件来测量相对应横截面的放射影像(RAD)。一共测量168个位点。分别计算每对RAD和DIR测量值之间差别[△(RAD-DIR)]。结果:△(RAD-DIR)平均值为-017±053mm(范围为-142~10gmm)。在36%位点中.CBCT值要高于直接测量值;8%位点(95%可信区间,38%~122%)表现出+O,5mm及+1mm误差.18%位点(95%可信区间.-02%~3.9%)表现出超过+1mm误差。结论:CBCT和直接测量值之间有良好相关性。然而,有相当大比例位点误差至少高出05mm.这表明当使用CBCT来设计手术方案,例如E:I腔种植治疗时,必须预留出安全余量。

  • 标签: 精确度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种植牙 尺寸测量 体外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犬下颌骨镍钛记忆合金持续牵张成骨表达.及HIF--1α在持续牵张成骨作用及与局部血管生成关系。方法成年Beagle犬12只.实验组10只.双侧下颌骨制造1.5cm×1.0cm矩形缺损并在其近形成相同大小骨传松盘(采用保留骨松质骨皮质切开术).行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持续牵张术,于术后第1、4、7、10、15天取材.每组2只:对照组2只,下颌骨相同部位行相同大小骨皮质切开术后未行骨牵张术,术后10d取材。RT-PCR法检测HIF-1α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VEGF蛋白表达,CD34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新生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HIF—1αmRNA和HIF-1α蛋白在术后第4、7、10、15天呈阳性表达,两者主要在牵张区成骨细胞内表达.皆在第7d达最大值。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术后第4、7、10、15天呈阳性表达.VEGF在牵张区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内表达,从术后第4天至第10天不断增加,术后第10天达最大值.新生微血管密度在牵张期逐渐升高、术后第7天达峰值(P〈0.05)。对照组HIF—1αmRNA及蛋白和VEGF皆未见明显表达。结论HIF—1α在犬下颌骨持续牵张成骨中高效表达,牵张末期是其发挥作用关键时期.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促进牵张成骨局部血管生成过程。

  • 标签: 牵张成骨 HIF-1Α 血管生成 镍钛记忆合金
  • 简介: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难点之一,而根尖偏移是根管预备过程较容易产生医源性错误。根管预备过程中产生根尖偏移会破坏根管原有的解剖结构,造成根管清理不彻底,产生微渗漏,甚至导致根管治疗失败。近年来,根管预备中所引起根尖偏移越来越引起学者重视。临床医生充分了解根尖偏移原因及危害,将有助于其在根管预备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根尖偏移发生。

  • 标签: 根尖偏移 根管预备 弯曲根管
  • 简介:目的:研究四种不同方法制备钛粉末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激光立体成形时粉末利用率,用来指导适于激光立体成形钛粉末制粉方法选择.方法:选取氢化脱氢(HDH)法、动态氢化脱氢(DHDH)法、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PREP)法及气雾化(GA)法制备钛粉末,采用激光立体成形装备,分别在相同工艺参数下进行粉末单层单道熔覆试验,计算四种粉末粉末利用率;同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各种粉末输送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相同工艺参数下粉末利用率出现差异原因.结果:各种方法制备钛粉末利用率由高到低顺序为GA法(均值为88.07%)>HDH法(均值65.37%)>DHDH法(均值43.43%)>PREP法(均值为37.47%).总体均数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粉末输送过程高速摄影实验观察到GA法制备钛粉末流具有较好会聚性和稳定性是一致.结论:和另外3种方法制备钛粉末相对比,GA法制备钛粉具有最高激光立体成形粉末利用率.

  • 标签: 粉末 激光 口腔修复体 术中 制备 立体
  • 简介:研究目的:研究植于垂直骨增量螺旋种植体在行使多年功能后稳定性。材料和方法:对33位患者使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牙槽骨进行垂直骨增量.在骨增量植入91个螺旋种植体并进行平均15年随访,评估种植体表现。结果:共有88个种植体保持功能(存活率97%).然而有9个种植体表现出种植体周围炎(99%)。在基线评估(负载后1年)和最终随访(13~21年后)之间.X光照片上测得平均102mm骨丧失。结论:植于垂直骨增量螺旋种植体可以在行使多年功能后保持稳定。

  • 标签: 螺旋种植体 骨增量 随访 引导骨再生技术 种植体周围炎 基线评估
  • 简介: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高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它可以通过对组蛋白3第27位赖氨酸(H3K27)甲基化实现对相关基因表达调控,进而沉默抑癌基因。EZH2功能与肿瘤起始、化疗耐药、肿瘤细胞远处转移及肿瘤干细胞干性维持及分化密切相关,是基于表观遗传治疗肿瘤一个非常有前景靶点。本文就EZH2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功能及EZH2抑制剂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标签: EZH2 癌基因 肿瘤 抑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RECK(reversion—inducingcysteinerichproteinwithKazalmotif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两者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9例成釉细胞瘤(原发AB45例,复发AB24例)、6例成釉细胞癌和16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r,KCOT)RECK、MMP-2蛋白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ECK在KCOT、AB和成釉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发ABRECK表达显著低于原发AB(P〈0.01)。MMP-2在AB和成釉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KCOT(P〈0.05),且MMP-2表达在AB与成釉细胞癌以及原发AB与复发AB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ECK与MMP-2在AB表达呈负相关(r=-0.431,P〈0.001)。结论:RECK与AB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控MMP-2参与AB浸润、复发和恶性转化过程。

  • 标签: RECK MMP-2 成釉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口外弓作用.方法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非拔牙矫治 口外弓
  •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数字化扫描、设计和制作不加饰瓷新型全锆冠在前牙修复应用前景。方法:结合2例要求前牙修复患者,1例常规牙体预备,分别采用不加饰瓷全程数字化新型全锆冠和传统数字化切割二氧化锆内冠加人工饰瓷方法制作全瓷冠,对比两种修复体在口内修复效果差异。1例采用微创牙体预备,保存牙髓活力,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完成新型全锆冠,唇侧冠厚度仅为0.6mm。结果:新型全锆冠可通过在唇侧上透明釉方式,或在冠唇侧厚度仅为0.6mm情况下,获得较为自然仿生美学效果。结论:新型数字化全锆冠在获得较为良好美学效果同时,能完成微创修复和咬合关系不良等一些复杂病例修复。

  • 标签: 全程数字化 全锆冠 全瓷冠 修复
  • 简介:目的:检测维甲酸(Retinoicacid,RA)诱导小鼠胚胎腭裂模型胎鼠舌体发育过程肌相关microRNAs(MyomiRs)、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cregulatoryfactors,MRFs)以及Pax基因表达变化,探究MyomiRs在舌肌分化过程调控作用,推测RA致胎鼠腭裂伴发舌异常可能机制。方法:建立RA诱导小鼠胚胎腭裂模型,分别在E13.5、E14.5、E15.5收集胎鼠舌体组织,用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检测舌体MRFs和Pax基因表达;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舌体MyomiRs表达。结果:胎鼠舌体发育过程,正常组miR-1和miR-206相对表达量均持续上升,RA诱导组二者变化趋势与正常组相似,但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miR-1结果在E14.5和E15.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06结果在E13.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RA诱导组胎鼠舌体MyoD和Myf5相对表达量都在E14.5达到峰值,随后下降。RA诱导组MyoD表达在E14.5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在E15.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RA诱导组Myf5表达在E15.5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和RA诱导组胎鼠舌体Pax3表达均在E14.5达到峰值,Pax7表达均在E15.5达到峰值。RA诱导组Pax3表达在E14.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ax7表达则在E13.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在舌肌分化过程以及RA诱导腭裂胎鼠舌发育异常,miR-1/miR-206与Pax3/Pax7及Myf5/MyoD表达趋势具有相关性。RA可能通过下调miR-1/miR-206而靶向上调Pax3/Pax7,进而下调MyoD/Myf5表达,从而抑制舌肌分化,导致舌肌发育异常。

  • 标签: 维甲酸 舌异常 肌相关microRNA 成肌调节因子 Pax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胚抗原I(UCAl)mRNA在舌鳞状细胞癌表达及其与舌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关系。方法:采用SYBRGreenII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验方法.从6种基因筛选出在40对舌鳞癌组织及配对正常舌组织样本中表达有明显差异基因UCAl.扩大样本量至93例.检测UCAlmRNA在两者表达。应用SPSSl3.0软件包分析UCAlmRNA表达量与舌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结果:UCAlmRNA在93例患者肿瘤组织中平均表达量为0.7213,在正常舌组织为0.2756,表达量有显著差异fP〈0.001):UCAl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舌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CAlmRNA高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对舌鳞癌诊断、判断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UCA1 肿瘤分子标志物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术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术(endoscopy-assistedtranscervicalminimalincisionplusosteotomyoftheverticalramusoutsidethemandibular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 标签: 内镜 咽旁间隙 肿瘤 经口入路 经颈入路 下颌骨离断术
  • 简介: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是一种复杂、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多基因多因素遗传病。现已发现很多与唇腭裂相关基因,包括TGFα、F13A、BCL3、MSXl、RARA、TGF-β3、SHH等。本文综述了TGF-β信号通路2个与唇腭裂发病相关热点基因TGF-β3和TGFBR1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TGF-β3和TGFBR1在腭部发育作用,拟为唇腭裂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TGF-Β3 TGFBR1 唇腭裂
  • 简介:内毒素(1ipopolysaccharides,LPS)是牙周致病菌主要毒力因子之一,能刺激多种细胞合成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造成牙周组织破坏。在牙周炎漫长发展过程,内毒素长期刺激可能会使机体对后续刺激反应性减弱,即产生耐受性。本文将就内毒素耐受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牙周炎 内毒素 内毒素耐受
  • 简介: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mRNA及其蛋白在舌癌组织及转移颈淋巴结组织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舌癌预后和颈淋巴结转移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1例舌癌组织及41例颈部淋巴结标本CXCR4表达及定位.用半定量RT.PCR检测各标本CXCR4mRNA相对表达值。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舌癌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表达CXCR4,正常舌组织不表达CXCR4或仅呈弱阳性表达,正常淋巴结不表达CXCR4:RT-PCR结果显示.舌癌以及转移淋巴结表达CXCR4mRNA,正常舌组织和正常淋巴结不表达或低表达CXCR4mRNA。结论舌癌组织及转移颈淋巴结中有CXCR4mRNA及蛋白表达,其表达与舌癌预后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 标签: CXC趋化因子受体4 舌癌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