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苏区大部沦陷,中共中央、红军总部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经一年多的辗转磨难,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从此中共中央以西北为新的革命战略基地,对内及时制止了陕北根据地肃反扩大化,积极整编队伍扩大革命武装,对外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进行东征、西征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同时开展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分化了敌人,稳定了陕北的局势。

  • 标签: 长征 革命战略基地 艰难抉择
  • 简介:全球化带来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治理。树立全球治理理念,对于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新的思维应对之,包括新的利益观,新的发展观,新的作为观。新的国际观和新的外交观。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外交 新思维
  • 简介:阐述习近平关于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实践,包括阐述和平发展的内涵;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我党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的条件的认知、对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阐述中国要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把握中国自身利益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阐述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指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且和平发展道路是需要通过必要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 标签: 习近平外交思想 和平发展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
  • 简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分别从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协同治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 简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党的初心和使命,经过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施工图”,明确了路径和举措。

  • 标签: 新时代 共同富裕 路径
  • 简介:就朱光潜公开发表的文章看,其最早提及马克思可以追溯到1922年,但是直到1948年前后,朱光潜才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朱光潜对马克思主义的犹豫态度,从接触、疏离到接受,其间经历了26年,这是由朱光潜的思想性格和学术品格决定的。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和纯粹的学者,这决定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理层面的,而不是政治层面的;也正是基于此,朱光潜在建国后将研究重心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上面来,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细读和钻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朱光潜 马克思主义 自由知识分子 学术品格
  • 简介:“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紧紧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构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资源。

  • 标签: 邓小平 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利益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形成和提出,既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点的一系列正确思想的结果,也是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湖湘文化当中的许多精华,诸如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担当精神、原道精神等,在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湖湘文化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密切结合,使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从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毛泽东 群众路线 湖湘文化
  • 简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有四大创造:着重思想建党,这是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胜利的法宝;发扬三大作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民主"新路和两个"务必",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同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也存在一大失误,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不断开展党内路线斗争,这一失误曾使党的建设一度陷入严重迷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上述四大创造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是我们党90年来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总结。

  • 标签: 毛泽东 政党建设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制造商品的短缺来增加私人财富,大自然在私利的驱使下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罗德戴尔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

  • 标签: 财富悖论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 生态破坏
  • 简介: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文艺发展的关系,从回顾"五四"后三个三十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总结了九十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文艺规律
  • 简介:马克思黑格尔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尔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尔。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尔主义的而是非黑格尔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键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指导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发展,开创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科技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简介:<正>布莱希特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希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德国学者克劳斯·弗尔克尔曾说,布莱希特的"全部教育剧是他学习阶段的产物。他对这些作品的不断修改表明了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方式方法。他的教育剧不适用于对外推广共产主义

  • 标签: 布莱希特 异化劳动 克劳斯 弗尔 哲学手稿 类本质
  • 简介:国外毛泽东研究以西方文化发展为背景,在自身的理论逻辑推演中完成了研究模式的更新,在后现代的话语背景下从"直接阅读"转向"扩张式阅读","先入之见"获得合法性,"读者"地位不断凸显。从诠释学维度反思国外毛泽东研究可以发现,"读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经验主义,"作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扩张式的过度诠释,合理建构应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 标签: 作者 读者 诠释学 经验主义 后现代
  • 简介:毛泽东的新闻话语观是毛泽东对新闻话语的性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具有丰富的内涵。毛泽东始终将新闻话语同融媒传播实践有机统一起来,结合受众实际创新话语内容传播途径。这有力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和乡村始终占据着新闻舆论的制高点,有力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新闻话语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新闻内容、形式传播途径,对发展融媒时代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和加强舆论宣传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新闻话语 融媒传播 实践
  • 简介:毛泽东最早提出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主导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前途,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主导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毛泽东思想在领导抗战中成熟,领袖地位在领导抗日战争中确立。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是伟大领袖"这一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伟大作用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口述长征、笔记长征等形式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长征期间毛泽东留下的诗词也成为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剖析长征原因,再现长征过程,定位长征意义,是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实践,为长征历史传承保留了珍贵史料,奠定了长征评价的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为提炼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形。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长征 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