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MVA)的相关性,评估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价PTC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69例,按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cm组、1~2cm组、〉2.0cm组,按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及MVA,并与定量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1)PTC结节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MVD及MVA均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14.95±4.96vs22.67±6.11,970.01±263.20vs1798.35±563.67,118.91±31.32vs206.27±39.58,8.58±2.68vs18.47±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0、-11.061、-14.377、-20.532,P均〈0.05);(2)随着PTC结节增大,各组Peak及AUC、MVD及MVA依次增加,且不同大小3组结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cm组与1~2cm组比较:t=0.000、0.000、0.000、0.000;〈1cm组与〉2.0cm组比较:t=0.027、0.044、0.033、0.000;1~2cm组与〉2.0cm比较:t=0.027、0.044、0.033、0.000,P均〈0.05);(3)淋巴结转移组Peak、AUC、MVD及MVA值高于未转移组(16.86±4.36vs13.80±3.55,1128.16±290.85vs874.39±192.27,114.12±30.69vs103.67±22.19,10.30±2.44vs7.5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4.366、6.336、4.742,P均〈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AUC与MVD呈正相关(r=0.506、0.478,P均〈0.05),Peak、AUC与MVA呈正相关(r=0.648、0.653,P均〈0.05);灌注参数TP、MTT与MVD与MV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eak、AUC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与MVA,可无创性评价在体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对PTC的临床诊断及其�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微血管
  • 简介: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方法,以64例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为48.17±25.4个/HP,腺癌为69.32±27.2个/HP,小细胞癌为77.66±23.2个/HP。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小细胞癌(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定量(54.5±13.5个/HP)明显低于有转移组(76.3±14.6个/HP)。提示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定量高的肺癌可能预后不良和易发生转移。

  • 标签: 肺癌 微血管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定量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及无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以及某些心肌梗死病人在成功PCI后病变血管没有发现残余狭窄或一定时间后复查冠脉造影未见新的狭窄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但仍出现慢血流现象或持续的胸痛等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成为“X综合症”,亦成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Angina,MVA)。现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 标签: 微血管 心绞痛 X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48例采取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并作为对照组,另48例采取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并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比较两组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疼痛和手术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缓解评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及总体疗效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3年和5年,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严重程度分别是[(0.55±0.39)分和(0.94±0.61)分,t=7.572,P=0.011],[(0.81±0.61)分和(1.19±0.83)分,t=7.513,P=0.012]和[(1.13±0.65)分和(1.55±0.91)分,t=7.837,P=0.010]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分别是[(0.39±0.28)分和(0.67±0.49)分,t=7.290,P=0.014],[(0.65±0.37)分和(0.94±0.55)分,t=7.353,P=0.013]和[(0.80±0.35)分和(1.13±0.64)分,t=7.475,P=0.012]分;总体疗效为两类疼痛和手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分别是[(0.72±0.35)分和(1.33±0.56)分,t=7.701,P=0.009]分,[(1.21±0.49)分和(1.78±0.70)分,t=7.580,P=0.011]分和[(1.46±0.55)分和(2.24±1.03)分,t=8.026,P=0.007]分;观察组上述三项评分在1年,3年和5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 立体定向射频温控热凝术( PRF ) 与微血管减压术( MVD )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 64 例 三叉神经痛患者 ,随机分为 2 组,各 32 例 。对照组采用 MVD ,观察组使用 PRF ,比较两组术后情况。 结果 两组 VAS 评分均降低, P< 0.05; 观察组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略低 , VAS 评分、 复发率略高, P> 0.05。 结论 PRF 与 MVD 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均确切, MVD 复发率低,而 PRF 并发症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ereotactic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PRF) and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s : 64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2 in each group. MVD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PRF was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T he VA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P < 0.05), the effective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lightly lower, the VAS scor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slightly higher (P > 0.05). Conclusion: B oth PRF and MVD a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the recurrence rate of MVD is low, 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PRF are few.

  • 标签: [ ] 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向射频温控热凝术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射频热凝术(PRF)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P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分别行MVD与PRF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PRF组痊愈率为65.0%,低于MVD组85.0%,比较差异明显(P<0.05);PRF组总有效率为87.5%,MVD组为9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VD治疗PTN相较于PRF临床疗效更优,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射频热凝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分支三叉神经痛(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0例。其中疼痛累及范围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V1)分布区者7例,第2支(V2)分布区者23例,第3支(V3)分布区者27例,V1~V2分布区者29例,V2~V3分布区者64例,V1~V3分布区者50例。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分标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分析影响疼痛缓解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1.5%(183例)、83.0%(166例)及67.0%(134例);其中166例累及分支包含V2支组的上述3个时间点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9.8%(149例)、81.3%(135例)及64.5%(107例),34例累及分支未包含V2支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0%(34例)、91.2%(31例)、79.4%(27例)。两组比较,术后1年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分支包含V2支是TN患者MVD后疼痛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88,95%CI:0.474~0.996,P=0.048)。结论累及分支包含V2支的TN患者,MVD后疼痛缓解率相对低于未累及者。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温控热凝术(PRF)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MVD,观察组使用PRF,比较两组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略低,VAS评分、复发率略高,P>0.05。结论 PRF与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均确切,MVD复发率低,而PRF并发症少。

  • 标签: [] 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向射频温控热凝术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血管减压术(MVD)、微球囊压迫术(PMC)实行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治疗的7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开展临床分析,选择于2017年6月-2018年12月,按照抽签法分组,一组入组35例,PMC组实行微球囊压迫术治疗,MVD组实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有效计算率、复发计算率、术后不良反应状况。结果PMC组临床有效计算率、复发计算率对比MVD组,未证实数据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暂时性感觉减退例数、咀嚼肌无力例数多于MVD组,PMC组单纯疱疹例数少于MVD组,证实数据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或微球囊压迫术(PMC)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微球囊压迫术(PMC)的术后并发症更多。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微球囊压迫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3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16年8月-2017年6月),对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其中一组给予一般护理,另外一组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与6.67%,P<0.05。结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依据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操作,便于将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护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简介: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MVD术中行异常肌肉反应(AMR)和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acial—MEP)监测的76例面肌痉挛患者资料,并分别在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不同AMR监测结果(消失、波幅下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后疗效及Facial—MEP监测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术中发现单个责任血管60例,多个责任血管16例;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AMR波形,术后1周和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5%(65/76)、92.1%(70/76)。其中AMR消失组的有效率高于AMR波幅下降组,但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MR消失组和波幅下降组的近、远期有效率均优于AMR无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面神经 诱发电位 运动 异常肌肉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术(MVD)和伽马刀(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以及其预后分析。方法以本院150例被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采用MVD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81例采用GKS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缓解率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使用MVD治疗患者,痊愈率高于GKS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疼痛缓解率,MVD组也高于GKS组,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VD和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都可以对疼痛有所缓解,但是总体上MVD的疗效好于GKS,可以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治疗方式。GKS也可治疗身体状况稍差不能承受手术或者年龄较大的患者。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伽玛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神经内镜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例)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59±10)岁;病程4~240个月,病程中位数36.0(9.5,54.0)个月;术前合并脑梗死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10例术前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2例术前行射频治疗;疼痛分布以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为主。术前及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进行评分;术前行头部MRI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序列)明确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13例患者术前BNI疼痛分级:Ⅳ级4例,V级9例;经MRI及术中所见均符合VBD特征,三叉神经受压移位明显;责任血管分布为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椎动脉4例;12例单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SPPR)。(2)13例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64个月,平均(48±13)个月。13例患者术后即刻均有效(BNI分级I级),其中1例术后出现同侧听力下降;1例术后1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例术后3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1例患者均为随访有效(BNI分级I级)。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VBD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较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因样本量少,且VBD属慢性进展性疾病,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治疗。结果53例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3例无明确责任血管。56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并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面部感觉迟钝和麻木感。随访0.5-3年,无疼痛复发病例,48例仍有轻度的面部麻木,8例无面部麻木。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是安全有效,如果在术中能确定有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时,在行减压术的同时对病变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行定向毁损术,是降低复发率和取得长期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定向毁损术
  • 作者: 肖俊彦 曲艺 赵潺 宋航 梁安怡 张美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眼底疾病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730 肖俊彦现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PU组SCP(H=-13.857、-25.500,P=0.043、P<0.001)、DCP(H=-15.333、-31.595、P=0.007、P<0.001)血管密度和CCD-1.0(H=-14.000、-16.214,P=0.040、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组、NC组CRT、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5,P=1.000、0.661)。与NC组比较,对侧眼组SCP、DCP血管密度均降低,其中DCP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262,P=0.004);两组受检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NC组比较,PU组SFCT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2,P=0.004);与对侧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552,P=0.2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D-1.0、CCD-1.5、CCD-3.0与FAZ面积(β=-0.494、-0.527、-0.566,P=0.015、0.009、0.010)、CRT(β=-0.322、-0.466、-0.342,P=0.026、0.002、0.028)呈线性相关;CCD-1.0、CCD-1.5与DCP血管密度(β=0.277、0.275,P=0.047、0.045)呈线性相关。结论安静期PU患眼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均存在异常;未受累对侧眼可能存在黄斑循环障碍。

  • 标签: 儿童 葡萄膜炎 黄斑 微血管结构 血管密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具有较强侵袭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现有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侵犯(MVI)是HCC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MVI的金标准为病理学检查。现从MVI概述、预后、术前预测及治疗方案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