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7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呼吸功能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干预组的呼吸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干预组肺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训练通过根据患者不同的阶段需求和时机,为其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强度做到循序渐进的递增,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与呼吸功能,还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 标签: 时机理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路径在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后带胆管出院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B超引导下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手术且带胆管出院患者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男14例、女29例,年龄(53.50±12.35)岁;试验组男16例、女27例,年龄(52.50±11.26)岁。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路径干预。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胆管自我管理行为调查表、患者满意度问卷测评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胆管自我管理行为、满意度及出院1个月内留置胆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24.74±4.0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0.81±4.45)分,试验组患者的胆管自我管理水平、满意度评分分别为(5.28±0.91)、(95.80±2.37)分,高于对照组的(4.09±1.27)、(91.70±4.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胆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胆道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4/43),低于对照组的25.58%(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后带胆管出院患者中实施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路径,可降低胆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就诊满意度。

  • 标签: 授权理论 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 经皮肝穿刺术 肝胆管结石 居家护理 管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护理模式对流感患者疾病知信行水平、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进行流感疾病的常规性护理干预。试验组47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知信行水平、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疾病知信行水平评分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疾病知信行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面对、回避及屈服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流感患者实施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加强患者疾病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信行水平,进而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流感 疾病知信行水平 并发症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对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2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评分与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功能康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功能康复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抑郁、迟缓、激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个人整洁、社会兴趣及社会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采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有益于改善患者应激障碍,减少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及功能康复。

  • 标签: 应激系统理论 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 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 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aslow理论的护理管理联合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淋巴瘤患者心境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淋巴瘤患者92例,依据建档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Maslow理论的护理管理联合结构式心理护理。统计两组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抑郁、焦虑)评分、慢性病自我效能(CDSES)、自我护理能力(ESCA)、应对方式(SCSQ)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研究组自我概念、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疾病管理自我效能、CDSES总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分值较干预前增高,消极应对分值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依从性(95.65%)、护理工作满意度(93.48%)高于对照组(80.43%、7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取基于Maslow理论的护理管理联合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淋巴瘤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调节患者心境状态及自我效能,提升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应对方式,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

  • 标签: Maslow理论 护理管理 结构式心理护理 淋巴瘤 心境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和延续组,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延续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障碍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后,延续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各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延续组患者的心理障碍评分情况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缓解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患者获取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循证理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延续性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生态系统理论(EST)为指导的家庭管理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在白血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2月—2021年2月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86例白血病患儿及其186名家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3例患儿及其93名家长。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EST为指导的家庭管理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方式。采用自制量表、中文版家庭管理量表(FaMM)、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儿家长相关知识掌握率、遵从医嘱率、护理健康教育掌握率、家庭管理情况、情绪与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家长相关知识掌握率、遵从医嘱率、护理健康教育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FaMM得分、正性情绪得分、负性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长FaMM得分、正性情绪得分、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EST为指导的家庭管理联合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于白血病患儿护理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儿家长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白血病 儿童 家长 生态系统理论 互动式健康教育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的随访式护理对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术后照护质量及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CCH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8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护理,试验组出院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知信行理论的随访式护理。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再入院率及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照护质量、照顾者自我效能(GSES)。结果随访期间,试验组再入院率2.63%(1/38)显著低于对照组18.42%(7/38)(P<0.05);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术后喂养、手术切口护理、术后活动、出院后用药、并发症预防、危急病情识别等照护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56±1.12)比(9.78±1.03)分、(10.92±1.05)比(9.96±0.98)分、(10.62±1.32)比(9.35±1.02)分、(10.95±1.03)比(9.97±0.99)分、(11.05±0.80)比(9.23±0.75)分、(10.56±1.35)比(8.95±0.99)分](均P<0.05);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照顾者G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知信行理论的随访式护理能提高CCHD患儿术后照护质量,降低再入院率,改善照顾者自我效能。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随访式护理 知信行理论 再入院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知觉压力、健康素养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T2DM患者1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连续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遵医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前后知觉压力〔压力知觉量表(PSS)〕、自我护理行为〔糖尿病自我护理行为量表(SDSCA)〕、健康素养、血糖控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改善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观察组压力管理、运动、饮食、用药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SS评分低于对照组,饮食、药物、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改善健康意愿、交流活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FPG、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应用于T2DM患者,有利于提高健康素养,减轻知觉压力,建立遵医及自我护理行为,降低血糖,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2型糖尿病 慢性病护理干预 压力与适应理论 知觉压力 健康素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授权理论的联动式健康教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进行糖尿病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60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对研究组患者行基于授权理论的联动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患者FBG、P2hBG及HbA1c水平分别为(3.34±0.68)mmol/L、(5.22±1.15)mmol/L及(4.65±0.63)%,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7.64±5.18)分及(73.37±4.35)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及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基于授权理论的联动式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有助于改善其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授权理论 联动式健康教育 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 自我管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基于家庭与自我管理理论的1型糖尿病(T1DM)青少年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治疗的T1DM青少年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一般资料、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并根据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判定标准将其分为达标组与不达标组。结果114例T1DM青少年患者中,不达标组有66例(57.89),达标组有48例(42.1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掌握自我血糖监测技能及糖尿病教育均为影响T1DM青少年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T1DM青少年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不达标率较高,且年龄较小、父母学历低于初中及以下、家庭月收入<3 000元、未掌握自我血糖监测技能及糖尿病教育较低的青少年患者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

  • 标签: 家庭与自我管理理论 1型糖尿病 自我血糖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TTM)的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的干预,探究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南京脑科医院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后的92例冠心病(CHD)患者,按照组间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两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同时以TTM为指导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各46例。比较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CHD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及血浆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D、BN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LVEF、6MWT、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S量表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3维度评分与总分、SAQ量表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行CABG的CHD患者采取基于TTM的心脏康复护理能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行为转变理论 心脏康复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的中医健康教育及护理对肺肾虚寒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肺肾虚寒型COP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的中医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钟用力呼吸量(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VC[(87.52±3.26)mL]、FEV1[(82.04±4.82)mL]及MVV[(64.02±2.24)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89±2.88)mL、(71.16±4.67)mL和(56.93±2.1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5、-10.25、-14.37,均P < 0.001);呼吸症状[(24.42±5.21)分]、活动受限[20.22±6.45)分]及SGRQ分值[(18.43±5.9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7.25±4.63)分、(32.16±7.28)分和(30.90±7.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4、7.76、8.48,均P < 0.00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50%(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 < 0.05)。结论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的中医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肺肾虚寒型COPD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医学,中国传统 健康教育 护理 干预 生活质量 呼吸功能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干预联合路径化健康教育对膀胱癌靶向治疗患者疾病"知信行"水平、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膀胱癌靶向治疗患者126例,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效能理论干预联合路径化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知信行"水平、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实施自我效能理论干预联合路径化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知信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面对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屈服、逃避应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膀胱癌靶向治疗患者采取自我效能理论干预联合路径化健康教育干预后,可显著改善其逃避、屈服的应对方式,提升患者"知信行"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自我效能理论干预 路径化健康教育 膀胱癌 靶向治疗 疾病"知信行"水平 应对方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框架下的积极心理学访谈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IDS患者67例,依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两组,常规组(33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34例)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框架下的积极心理学访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中文简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中文版医学应对问卷(MCMQ)、幸福感指数量表(IWB)、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HIV-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DASS-21中焦虑、压力、抑郁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后MCMQ中面对评分较干预前升高,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屈服、回避评分较干预前降低,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IWB、WHOQOL-HIV-BREF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框架下的积极心理学访谈应用于AIDS患者中,可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促使患者采取积极方式应对,改善其幸福指数与生存质量。

  • 标签: 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 积极心理学访谈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的指标体系。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3月以4R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科学方法初步拟定指标框架,对16名来自手术室护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疾病预防控制及传染病领域的医疗、护理专家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筛选和确定各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优序图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形成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结果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提出意见的专家分别占68.75%和31.25%,专家权威系数为0.906 3,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25,2轮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28、0.322、0.288和0.252、0.406、0.326(均P<0.01)。最终形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64项三级指标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且指标权重分配合理。结论构建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突发急性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体系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护理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标签: 手术室 传染病 护理应急管理体系 4R危机管理理论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围手术期干预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漯河市中心医院推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围手术期干预时间(2018年7月)为节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行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同类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围手术期干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康复指标、术后24 h疼痛程度[改良McGill疼痛问卷(SF-MPQ-2)]及两组干预前及出院时的心理状态[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健康素养(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生活质量[胃肠疾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GIQLI)],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SF-MPQ-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的GAD-7、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及同组干预前,HPLP-Ⅱ评分、健康素养、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及同组干预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围手术期干预能够促进行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健康素养及行为,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生活质量 并发症 肝胆外科 计划行为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针对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患儿治疗效果、心理状态及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93例PNS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采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针对性综合管理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心理状态、行为问题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焦虑评分量表、抑郁评分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行为问题评分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针对性综合管理护理可明显提升PNS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改善异常行为问题。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目标管理理论 心理状态 行为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的106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运动及神经干预,对研究组患者行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 w及9 w,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0.53±1.16)分及(5.03±1.35)分,且头晕目眩、痰多而黏及偏身麻木维度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1.13±0.23)分及(1.01±0.14)分及(0.91±0.24)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GQOLI-74评分为(79.82±4.4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3.46±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辨证施护 缺血性脑卒中 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