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探析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介入成功率。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冠心病120例患者。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路径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心律失常、尿潴留、造影剂肾病、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护理干预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观察和做好相应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冠脉介入手术 术后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降低并发症。方法整理并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因急性综合征而于我科就诊并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在密切关注其病情发展前提下积极配合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35例患者,33例病人无伤口出血,仅2例有轻度伤口处皮下渗血;35例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与术前无差异;35例术后左上肢皮温色均正常;术后无发生腰痛、腹胀、排尿术后无发生腰痛、腹胀、排尿困难。平均住院天数8天。结论经挠动脉途径介入诊疗的优点是不需要卧床,病人可立即行走,减轻了动静脉瘘及抗凝药物引起的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提高了患者的活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 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消除手术前、中、后患者害怕、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负担,及时、有效、顺利完成手术。方法对行DSA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前访视和手术操作路径讲解及术后心理指导。结果通过术前心理护理、术前访视、临床路径讲解、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手术、配合手术,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地完成手术。结论通过护理人员认真的疏导、讲解,降低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及应急反应,并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也提高满意度。

  • 标签: 心理护理 介入手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探讨血管缝合器在介入术后病人的舒适度及临床效果,得出结论通过使用血管缝合器能明显减少迷走神经反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等并发症。血管缝合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止血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血管缝合器 压迫止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对253例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213例行肝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术,31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术,9例直接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253例患者经过介入以及保肝、水化、对症等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介入治疗肝癌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癌 介入手术 灌注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法与自制肱动脉止血器法止血效果。方法将我科2006年7月—2012年9月经肱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51例随机分成肱动脉止血器组(23例)和绷带加压包扎组(28例),对比观察止血效果、操作时间、压迫止血总时间、术后2小时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主观不适等。结果自制肱动脉止血器在止血效果、操作时间、压迫止血总时间、术后2小时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主观不适等方面明显优于绷带加压包扎组。结论自制肱动脉止血器用于经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是一种省时、简单、安全、高效、副作用少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肱动脉 冠脉介入术 压迫止血器 绷带加压包扎
  • 简介:经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诊治冠心病必不可少的手段,该技术因其损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研究引起关注。本文旨在归纳最新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总结老年人桡动脉途径的优势及存在优势的原因,为进一步推进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在全国的开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 标签: 老年人 经桡动脉途径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临床试验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s)内应用与静脉内应用在急性综合征(ACS)经皮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2年第9期)、Ovid、CBM、CNKI和VIP,收集内应用GPIs与静脉内应用GPIs比较治疗AC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9月30日。同时手工检索最近1年国内已发表的有关文献,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而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RCT,共3553例AC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初始剂量常规静脉给药相比,GPIs初始剂量给药能降低给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OR=0.54,95%CI(0.34,0.85),P=0.008]、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OR=0.62,95%CI(0.39,0.97),P=0.04]、血运重建发生率[OR=0.59,95%CI(0.36,0.97),P=0.04]及心衰发生率[OR=0.52,95%CI(0.32,0.84),P=0.008],但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1,95%CI(0.58,1.14),P=0.23]。②与初始剂量静脉给药相比,GPIs初始剂量给药的轻微出血及严重出血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轻微出血:OR=0.94,95%CI(0.75,1.19),P=0.63;严重出血:OR=1.18,95%CI(0.76,1.84),P=0.47]。结论与常规静脉给药相比,GPIs初始剂量给药能更好地改善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介入治疗 冠脉 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变情况及行介入治疗(PCI)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PCI的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患者58例为治疗组,非墓碑样心电图改变患者7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的情况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病前出现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变血管多位于左主干(LM)及左前降支(LAD)近段(67.24%34.17%,P<0.01),合并有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病变明显增高(41.38%26.58%,P<0.05;25.86%36.7%,P<0.05),治疗组PCI前TIMI血流分级0-1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34%49.36%,P<0.01)。结论治疗组患者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多靠近于LM及LAD近端,同时有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保护。PCI是目前针对此类急性致死性病变的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对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尚需进一步统计。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墓碑样心电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介入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125例,在发病72小时内及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舒张末容量的变化分为心室重构组与无心室重构组。分析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对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左室重构组与非左室重构组在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左室重构组CK-MB、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左室重构组(P<0.05);CRP、NT-proBNP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K-MB、TnI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左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冠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肱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介入诊治的护理观察。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96例根据单纯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经皮肱动脉穿刺途径或经皮股动脉途径完成手术。对比观察两组术后止血效果。结果解除绷带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穿刺部位止血效果达到Ⅰ级、Ⅱ级和Ⅲ级的百分数分别为83.0%、14.9%、2.1%与89.8%、10.2%、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经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准备工作简单,术后止血效果好,患者舒适感增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积极认真的护理干预是经皮肱动脉穿刺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肱动脉 止血 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H)在经皮介入治疗(PCI)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适合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A组,LMW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LMWH;B组,U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UH;C组,交叉抗凝组,即PCI手术前用LMWH,手术中应用UH,手术后用LMWH。观察30d内三组临床效果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结果c组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脏性死亡、中风、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急性再次血运重建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少量出血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出血,特别是需要输血的患者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室使用LMWH的A组患者出现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结论LMWH和UH都各有优缺点。LMWH无需监测活化凝血时间,无需静脉持续输注,而UH用药期间需要监测APTT,有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应用LMWH的个别患者会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交叉抗凝临床效果,如反复心绞痛发作较高,在出血不良事件方面也有增加趋势。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接受PCI治疗的10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发生主要心脏事件分为有事件组(n=74)和无事件组(n=30),将两组中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两组的比较分析中,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事件组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及高血压病家族史、高血糖、高总胆固醇(TC)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发生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且有事件组心电图病理性Q波出现的导联数目明显增多,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较多患者初次入院即存在心衰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OR498,P=002)、TC(OR247,P=002)、LDL-C(OR247,P=003)、病理性Q波(OR154,P=001)、LVEF(OR094,P=003)与AMI患者PCI术后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呈密切正相关。结论高血压病史、高TC血症、高LDL-C血症、多导联病理性Q波及LVEF下降,是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介入治疗肝脏疾病时近十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其特点是在影像学的指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等非外科手术方式治疗

  • 标签: 肝癌介入 焦虑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的护理配合以取得高质量的CT图像,提高冠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通过检查前评估、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调整监测心率、有效训练呼吸、使用注射方案为高压注射器的B—A—B模式。结果检查成功率97%,效果满意。

  • 标签: 冠脉 CT 护理
  • 简介:摘要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多发生在心外膜冠状动脉起始部位,穿过心肌层,又称“隧道动脉”。本文通过回顾心肌桥的解剖,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及其检查方法,治疗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就心肌桥引起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下降、传导阻滞和猝死等临床表现作一综述,以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并且对此类病人选择正确的检查手段和完善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动脉硬化 缺血 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