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正>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 标签: 比较文学 比较学 比较研究 对象与方法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关系
  • 简介:黄志强教授的(香港新风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是一部系统研究佛家逻辑的学术专著.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因明研究中,作者坚持历史分析、实事求是和比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摒弃陈见,大胆探索,提出了许多启人颖思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作者的许多观点富有创见,值得因明研究者予以关注和重视.

  • 标签: 《佛家逻辑比较研究》 黄志强 因三相思想 因明论式
  • 简介:<正>五四运动已经七十周年了。如何评估五四运动的性质,这在史学界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1986年3月,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发行了由日本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的《五四运动史象之再检讨》一书,再次对五四运动性质提出了异议。作者都是日本关东地区五四运动之研究协作组的成员,他们经过持续数年的研究,不同意将五四运动说成彻底的反帝反

  • 标签: 五四运动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 中国革命 巴黎和会 日本帝国主义
  • 简介:梅县方言(或称“梅县话”)历来被视为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客家方言的“标准语”,是不少外地客家人维持或仿效的对象,原因在于:一、梅县话具备客家方言的典型特征,流行区域广。梅县所在的梅州市范围内的害家方言内部一致性很强,六县(梅县、蕉岭、平远、大埔、五华、丰顺)-市(兴宁)-区(梅江区)之间用客家话通话没有什么问题。

  • 标签: 梅县方言 评估报告 监测 客家方言 内部一致性 典型特征
  • 简介:《关雎》为风之始,对于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毛诗》说它是歌咏'后妃之德'的,欧阳修《诗本义》认为是'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之和乐'。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宫中之人见其(太姒)贞静之德'而作。今人多认为这是一首情诗,描写了一个青年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的爱慕与相思。《蒹葭》一诗在诗风粗犷奔放的秦风中以其婉转缠绵而独树一帜,对于它的主旨也颇多争论。姚际恒、崔述、方玉润都认为是招贤诗,胡承珙认为是'怀人之作'。从全诗看,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是一首情诗,写一个青年在露重霜浓的秋天,徘徊水边,思念情人。

  • 标签: 《蒹葭》 《关雎》 太姒 姚际恒 胡承珙 采荇
  • 简介:志书要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作用,为地方党政领导借鉴历史经验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准确地反映特点。而突出地方特点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对地方特点的足够了解和充分的把握。在编写《吉木萨尔县志》中,为保证志书质量,我们在拟定篇目,抓住本地特点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要求每一个编写人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方特点,不仅对县情要有透彻的了解和

  • 标签: 志书质量 吉木萨尔县志 编写人员 存史 地方特点 地方党政领导
  • 简介:当今世界性的国际化潮流里,跨国文化比较研究颇受重视。本论文基于中国人和韩国人之间的文化比较视野,将中国人与韩国人对祖先的祭祀礼仪作一比较。韩国人非常重视祭祖,几乎每家每户都保持着祭祖活动,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典范的一种文化现象;相对地,如今在都市中一般中国人的家庭里很少看到祭祖活动,但中国地区宗祠的庙祭颇为普遍,个别家庭的祭祖活动(忌日祭)也能考察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祭祖活动 祭祀礼仪 文化比较研究 中韩 韩国人 中国人
  • 简介:藏汉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汉藏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汉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 标签: 藏传因明 汉传因明 比较
  • 简介:中庸与中道,二者意义较为相近。中庸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美德这一观点.指出在实践事务上也和在感情事务上一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情形。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适度,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中庸与中道相比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诸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异同,本文将从中庸与中道的理论提出、思想内涵、达到途径等方面予以论述。

  • 标签: 中庸之道 中道美德 伦理思想
  • 简介:“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沧浪诗话》提出此论之后,后人着重讨论李杜之长处,而李杜优劣论逐渐消失了。尽管李杜优劣论往往褒贬过甚,但这种争论突现出两大诗人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互补特色。众所周知,李白、杜甫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形成了两大主流,他们各有各的成就。李白《蜀道难》一首中所提的蜀道地名只有太白、峨眉巅、清泥岭、剑阁四处,可见此诗作意不在于实景描写,而在于感情依托。与此相比,杜甫的蜀道诗按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以每个地名或景点来作题,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仙”与“诗圣”的差别。李白的《蜀道难》使人感到空灵;杜甫的蜀道诗让人觉得充实,李白诗好在于“空灵之美”;杜甫诗美在于“质实之真”。

  • 标签: 优劣 杜甫 李白 《蜀道难》 诗美 诗仙
  • 简介:在中国,我们至今还没有一本真正让法语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有效可行的文学教材。而在法国,在法语学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法语教材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选择。本文对中法两国的文学教学进行大纲和教材的比较,旨在学习法国文学教材的先进之处,为完善和改进我国的文学教材提供一个参考。

  • 标签: 文学教材 文学教学
  • 简介:2005年10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5位史学界专家、学者相聚于安徽芜湖,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及安徽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在瞿林东教授的主持下,刘家和教授、王世华教授、邹兆辰教授、蒋大椿研究员、张文杰研究员、杨豫教授在大会上先后做了发言。在分组讨论中先后又有46人做了小组发言。

  • 标签: 理论与方法 学术研讨会 历史比较 史学界 研讨会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评估生物污染的受害程度,必须从民族文化出发,并因民族而异,不同的民族对待同一污染物种具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各民族评估生物污染的受害程度也不相同。本文通过分析苗族对待紫茎泽兰和傣族对待橡胶树这两个案例来证实上述观点,并呼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生物污染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同时为制定防治生物污染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生物污染 受害程度 评估 民族文化
  • 简介:过去,国内学者在进行家庭比较时,往往侧重于中西方家庭的比较,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国内尚无出现过任何一篇有关中犹家庭对比的文章。笔者在平时大量阅读资料时发现,传统的犹太家庭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它有许多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的地方。如果把中犹传统家庭进行一番比较,对于中国现代家庭的改进与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之需要无疑是有帮助的。

  • 标签: 传统中国 家庭成员 血缘关系 现代家庭 商品经济 家庭伦理
  • 简介:本文对宋金《礼志》进行比对,考证出《金史·礼志》脱漏亡佚礼目数十条。《宋史·礼志》、《政和五礼新仪》之礼仪,金朝大致都实施过,未见《金史·礼志》栽录者,实为脱漏或元人修史时未修入内。金朝主动模仿或说移植汉制礼仪,始于熙宗;主动实施汉制礼仪且有一定规模者,当是海陵王;世宗、章宗两朝则集其大成,并尽可能按照唐宋礼典实施。《金史·礼志》缺漏有关农业的礼目,或与女真族起于渔猎有关。然金朝入主中原后,也逐渐重视农业生产。一些应该具有的皇朝礼仪,金朝阙而不栽,当是史料缺佚所致。宋朝特有礼仪,金朝并未施行,其情可以理解。金朝未设某些礼仪,还可能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因此,金朝实行的是汉制五礼制度体系。

  • 标签: 宋朝 金朝 礼志 礼制 五礼制度
  • 简介:耻辱观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当人们在社会上的贫富强弱尊卑的差别出现以后,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施辱,就使弱势群体感到羞耻。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对待耻辱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态度,即有不同的耻辱观。儒、道两家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他们的社会人生观也截然不同。今就儒、道两家的耻辱观进行比较研究,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仁和方家。

  • 标签: 社会精神文化 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 先秦时期 道家学派 儒家学派
  • 简介:<正>中法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法两国的学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国有博士称号则始于公元前220年,法国有博士称号则始于公元8世纪。两国的学位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改革过程,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现行学位称号。然而两国学位的结构和级别,都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级高等教育的职能而设置的,相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结构,相同的级别也有不同的内涵。同是一个学位称号,学术水平也有差

  • 标签: 学位条例 高等教育 法国 博士学位 学位制度 比较研究
  • 简介: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中国封建社会,后妃是指帝王的母、妻、妾。在“男尊女卑”、“女不干政”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她们不可能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但由于身处统治集团的核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跻身于或被推上权力的宝座。或自任女皇,或垂帘听政、临朝称制,或积极干政。这一部分后妃是本文所提及的女主。女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并非一种个别现象。据有人统计,中国封建时代的二千多年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时期是由女主统治或男、女主共同执政的,即便是绝对的男主统治,权力的交接与分配也常与母后、妃妾有关。女主政治历经各个朝代。

  • 标签: 皇权政治 《续资治通鉴长编》 封建宗法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 世家大族 外戚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