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与γ-GGT及AL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来我院健康门诊接受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ALP(碱性磷酸酶)、γ-GGT(谷氨酰转移酶)和抗线粒体抗体(AMA)。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抗线粒体抗体与γ-GGT和ALP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γ-GGT和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60例患者中,56例患者的抗线粒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对照组则均为阴性(P<0.05)患者γ-GGT和ALP的水平越高,抗线粒体的阳性检出率越高。结论抗线粒体抗体、γ-GGT及ALP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指标。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可能与患者γ-GGT和ALP的升高有关。

  • 标签: 抗线粒体抗体 &gamma -GGT ALP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钙水泥与自体治疗SanderⅢ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SanderⅢ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自体治疗,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水泥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磷酸钙治疗SanderⅢ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自体骨植骨治疗 SanderⅢ型跟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在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层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BMSCs成分化中β-catenin、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以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取第三代BMSCs,检测AGEs对其增殖的影响。将BMSCs分为对照组、AGEs组、Wnt3a组、AGEs+Wnt3a组;对照组、AGEs组、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抗体组;对照组、AGEs组、AGEs+PTH组;对照组、PTH组、PTH+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β-catenin、ALP蛋白的表达。结果BMSCs的增殖可以被AGEs抑制。0.2 g/L AGEs干预BMSCs 7 d,AGEs抑制β-catenin、ALP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给予Wnt通路促进剂Wnt3a后,AGEs作用被抑制,β-catenin、ALP蛋白表达较AGEs组增加;加入10 mg/L RAGE中和抗体共培养,与AGEs组相比,β-catenin、ALP蛋白表达增高。加入PTH后可以逆转AGEs的负性成作用,β-catenin、ALP蛋白表达增高;加入Wnt通路阻滞剂DKK1共培养,β-catenin、ALP蛋白表达较PTH组增加。结论AGEs-RAGE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大鼠BMSCs ALP蛋白表达;PTH逆转AGEs对β-catenin、ALP的负性作用。

  • 标签: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β-catenin 碱性磷酸酶 甲状旁腺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治疗SanderⅢ、Ⅳ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选取SandersⅢ、Ⅳ骨折患者43例,这些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植入同种异体治疗,术前术后选用Maryland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43例均获随访,时间(20.8±5.1)个月(12~30个月)。未发现关节面塌陷、复位丢失、螺钉固定不良现象。功能及疗效按照Maryland评分系统评价:优28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90.1%。结论:跟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治疗SanderⅢ、Ⅳ骨折效果良好。

  • 标签: 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 跟骨解剖锁定钢板 同种异体骨 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目的探讨OSTEOSET(R)人工在治疗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OSTEOSET(R)人工治疗塌陷胫骨平台骨折15例,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4个月,所有病例都取得性愈合,无不连、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OSTEOSET(R)人工材料术后1个月开始吸收,术后3个月基本或完全吸收,术后半年和1年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OSTEOSET(R)人工材料在手术治疗塌陷胫骨平台骨折中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植较佳方法,从而可使患者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OSTEOSET(R)型人工骨 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跟锁定重建钛板加自体髂骨植治疗治疗Sanders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SandersⅢ骨折患者采用跟锁定重建钛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男21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39.6岁。结果全部3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6个月(8~24个月)。优16例,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跟锁定重建钛板加自体髂骨植治疗治疗SandersⅢ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锁定重建钛板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自体髂骨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段滑移修复治疗肿瘤大段缺损、重建肢体完整性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对35例骨肿瘤行手术彻底切除后,用段滑移技术修复缺损。其中对6例恶性肿瘤采用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从X线片、感染率、再骨折率、肿瘤再复发等方面统计,得出段滑移修复骨肿瘤切除术后大段缺损优势。结果随访2-6年,平均37个月,其中30例骨折端达到骨折愈合标准,3例骨肉瘤患者复发,2例骨肉瘤患者随访期内死亡。结论段滑移修复治疗肿瘤大段缺损方法可行,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骨段滑移 肿瘤型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提高溶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方法对10例病理诊断溶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及临床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巨细胞瘤以骨质破坏为主。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年龄,可对溶巨细胞瘤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 标签: 青少年 溶骨型 骨巨细胞瘤 X线诊断
  • 简介:摘要成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一种以脆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由COL1A1/COL1A2基因突变引起,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和组织病理学特性可将其分为Ⅰ~Ⅳ,但ⅤOI患儿中未发现Ⅰ胶原基因突变。ⅤOI患儿具有OI的共同特征:如多次非暴力性骨折、身材矮小、骨骼畸形等,但蓝巩膜发生概率较小,大多没有牙质形成不全和听力障碍。影像学表现以尺桡骨和/或胫腓骨间膜钙化、桡骨头脱位、增生性痂为特征。致病突变位于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5'-UTR),一个碱基C转换成T(c.-14C>T)。IFITM5基因在OI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ⅤOI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方面予以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

  • 标签: 成骨不全 基因突变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融合术治疗Ⅳ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共收治跟骨折25例,其中严重骨折(切开复位无法修复距下关节面)13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及跟钢板内固定关节融合取髂骨植术(46%)治疗。手术入路选用外侧入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68个月,平均26个月,优良率达82.4%。结论跟骨折常合并有严重粉碎骨折和跟后关节面或距后关节面的软骨损伤,很难自行愈合。即便愈合后易可能早期形成性关节炎,因此应早期行关节融合术且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骨折 关节融合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ALP试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时,试剂放置在仪器冰箱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所检测值成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是试剂暴露在空气中无色的磷酸对硝基苯酚分解产生黄色的对硝基苯酚所致试剂空白吸光度逐渐增大所致。由于生化试剂较贵,而实际上试剂还在有效期内,大批试剂丢弃造成严重浪费。为避免浪费,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探讨继续使用这些试剂的可能性及其对结果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对试剂和仪器原理进行分析,进行精确度、准确度、线性试验和对比试验。提出在适当范围内可以用蒸馏水稀释此试剂,从而避免因空白吸光度过高仪器情况,并提出最佳稀释比例。结论:经最佳比例稀释后的试剂精密度、线性良好,与符合要求的新试剂结果一致,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 标签: 稳定性 空白吸光度 磷酸对硝基苯酚 硝基苯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切开复位AO跟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异体植术治疗Sanders分的跟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Sanders分的跟骨折患者中,抽取12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3组,每组各40例,A组接受自体髂骨植治疗,B组接受异体治疗,C组接受未植治疗,观察各组治疗状况,并对比分析。结果对比C组与A组、B组跟宽度,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跟高度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Gissane角、Bolher角、跟宽度、跟高度,组间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结论临床治疗Sanders分的跟骨折症状,切开复位AO跟板内固定联合植术,可促进Bolher角和跟高度恢复,但异体植可控风险性较小,且痛苦小,创伤性,建议临床可将此方式列入到首选行列中。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4例(27足)跟骨折患者,按Sanders分,Ⅱ8足,Ⅲ19足。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自体髂骨植术。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全组优良率为95%,其中SandersⅡ优良率为97%,SandersⅢ优良率为93%。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固定加植是治疗跟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钢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折(SandersⅡ、Ⅲ)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应用外置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跟骨折患者的护理。 方法 选取 2018年 6月~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 94例采用外置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跟骨折患者予以分组,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应用外置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跟骨折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获得明显改善( P<0.05)。 结论 对应用外置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跟骨折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改善足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采纳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 ] 跟骨折;外置解剖锁定钢板;护理; 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fracture treated by external anatomical calcaneal locking plate. Methods from June 2018 to January 2020, 94 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anatomical calcaneal locking plat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7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nursing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udy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knowledg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anatomical calcaneus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us fra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mprove the foot joint function, reduce complication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doption and promotion.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