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翻译至少包括三个过程:阐释过程、表达过程和接受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表达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阐释过程和接受过程都是为了表达过程服务的。当然,这里的接受过程指的是翻译者在完成了跨语表达之后,为了进一步润色而回过头来审视,以便进一步修正,让译文更为完美。作为翻译过程第一步的阐释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到位地为表达过程提供意义,为表达过程服务。阐释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的表达。因此,翻译中的阐释和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般意义的阐释主要是为了理解、衍生阐释对象的意义,而翻译的阐释行为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跨语表达。尽管翻译阐释和一般意义的阐释存在着目的上的不同,但它们毕竟都属于阐释行为,所以不妨借用一般性阐释学中对阐释过程的描述来探讨翻译的阐释过程。不过,在这里,这种探讨方式是回溯式的,只能借助翻译的结果来还原出译者在获得翻译结果之前的阐释行为,因为直接考察实施翻译行为的翻译者的内心阐释活动不易做到。

  • 标签: 阐释学 翻译者 翻译行为 训诂 接受过程 翻译过程
  • 简介: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 标签: 隐喻 认知研究 三种认知理论
  • 简介: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有它本身的特殊性,也有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特殊性。译者在处理两种语言形式上的矛盾、两种文化内在的矛盾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交错矛盾时,经常运用随文阐释或注释这两种手段。阐释和注释都是译者对原作理解的派生物,往往融入译者对异族文化特性的主观

  • 标签: 派生物 两种文化 异族文化 解释性翻译 文末注 原文信息
  • 简介:本文在对英语意合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英语的社会变体、情景变体和功能变体的角度,论述了意合存在的种种情况,重点分析在功能变体中的意合,并将此类意合划分为经济型意合和美学型意合。从语用的角度看,社会变体中的意合是下意识的,功能变体中的意合则是有意识的,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简洁或某种美学价值,而情景变体中的意合,其主观性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 标签: 英语意合 文体学 阐释 语体学 功能变体
  • 简介: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信息,这些人文信息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不同层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层面。在语言研究中,人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饮食文化。研究饮食文化和语言的人很多,但很

  • 标签: 饮食文化 语言 符号阐释 符号体系 词汇 英语
  • 简介:调核(或称句重音)与焦点并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焦点往往取决于说话者,而调核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语言规律,与语法、语义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的语句类型,AP(A)结构的调核位置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即调核落在哪一个成分上,不仅取决于论元(A)的数量和位置,还取决于论元和谓词(P)之间的相对语义分量对比。

  • 标签: AP(A)结构 调核位置 语义分量
  • 简介:语法学者对“HOME空间构式”(如gohome)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受传统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副词;另一种受生成语法影响,认为home是“光杆名词”或“轻名词”,构式中存在“虚位介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HOME构式的形成机制,认为home是路径-背景合并型的卫星语,是语言内在的语法机制(词汇化、标记性)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典型范畴、认知突显、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广义的“运动动词+空间名词”构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HOME构式 词汇化 标记性 认知机制
  • 简介: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意象图式对“have+-en”构式义进行剖析,指出:“have+-en”构式兼具状态现在时、习惯性现在时、瞬间现在时、结果义、存在义以及持续义六大语义特征。该构式在表达持续义时,中心动词须为持续动词,其他情况下也可为非持续动词。“have+-en”构式存在具体例示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进行结果义、存在义与持续义间的转换。结果义与瞬间现在时、存在义与习惯性现在时、持续义与状态现在时的结合分别为建构该构式的意象图式提供了基础。“have+-en”构式的意象图式刻画加深了该语法构式的理解并对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have+-en”构式 意象图式 构式义 现时关联
  • 简介:本文以汉语影视作品中的317个人物指称为语料,考察了汉语会话中人物指称的使用形式及分布情况,揭示了人物指称选择和社会语言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会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同等因素影响人物指称的选择。

  • 标签: 人物指称 社会地位 年龄 性别 等同
  • 简介:本文旨在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中两大认知现象(隐喻与转喻)的理论并阐述两者关系。作者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对外语学习的启发。作者认为现代外语学习应把隐喻与转喻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在内,以便能使学生转变思维,向英语思维靠近。

  • 标签: 隐喻 转喻 隐喻与转喻能力 外语学习
  • 简介:自20世纪70至90年代,国际译学界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反映出西方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视野。这场革命以文化转向、理论渗透、学科整合为特点,其理论追求正是德里达所谓的"视野融合"。它告别传统的"翻译语言观",转而将翻译视作文化现象,微观的结构描写遂让位于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有鉴于此,本文以王维《鹿柴》诗做个案研究,通过语言训诂、文化解读及其翻译的多维阐释应和上述理论主张,希望会对我国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 标签: 译学范式 文化转向 语言训诂 翻译的多维阐释
  • 简介:社会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与社会、人类关系的科学,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深刻的社会符号学思想基础。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无疑是翻译理论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通过社会符号学理论,特别是通过其核心的意义传递和信息传递理论,能更好地认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而深刻理解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符号转换过程的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

  • 标签: 社会符号学 功能对等 奈达 翻译理论 意义传递 跨文化交际
  • 简介:凯瑟淋·曼斯菲尔德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同为英国现代派女作家。写作上的共同追求及生活上的相似命运使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灵犀”,并相互成为对方写作上的“知音”,从而,她们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相同问题的关注。两位女作家在其作品和书信目记中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自我象征:“苍蝇”和“飞蛾”。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与伍尔夫的随笔散文《飞蛾之死》都通过作家的自我象征以不同的文本形式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并对生与死的关系做出了哲理性的阐释。“苍蝇”和“飞蛾”在与巨大的毁灭力量的抗争中共同演绎了生命的意义,揭示出生命意义的本质就在于那不断的挣扎与抗争之中。两个小文本以不同的曲调形式演奏了两曲相似的生命乐章,实具异曲同工之效。

  • 标签: 苍蝇 飞蛾 挣扎与抗争 生命的意义
  • 简介: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人类在拯救地球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灵魂的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并尝试在精神领域寻找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变异"和"贫困"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本文的出发点.

  • 标签: 托尼·莫力森 精神生态 精神污染 精神变异 精神贫困
  • 简介:那天,我去听课。授课的老师告诉我,要讲"Friendship"一课。我在路上就想,老师会怎样导入呢?现在流行的模式是使用课件,几张图片、一段录像,就可以引入任何课程。进了教室,发现有点混乱。原来,一个学生流鼻血了,另两个同学帮他擦拭,并陪他去医务室。当两个同学回来时,上课铃响了。教师似乎无心开始上课,而是关切地询问流鼻

  • 标签: 流鼻血 上课铃 在路上 告诉我 英文歌曲 语言学习
  • 简介:英国汉学家雷蒙·道森的《论语》英译本面向普通读者,语言平实无华。译者尊重原文,在词语翻译、句式翻译和义理阐释等方面均运用了"陌生化"的翻译策略,较为充分地传达了原文的"他性"。同时,在义理方面,道森的《论语》译本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但遗憾的是,译本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字义、句式及语义理解方面的误读和误译,较大程度上损伤了译本的整体质量。

  • 标签: 《论语》 雷蒙·道森 典籍英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新课标"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于是主体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走势。如何发展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许多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沃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倡导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方式和智能发展上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设计多元智能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认知英语、发挥潜能。

  • 标签: 智能发展 英语新课标 英语学习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 主体性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