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大通史》在内容方面有这样一些新特点。第一,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避免以具体事件为标志截然断限,除了史前文化外,特别强调周秦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这样几个重大的变化时期,以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变化为标准,以宗家结构的农耕生产方式为主要线索来判断不同阶段的社会性质,注意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宗家结构的农耕生产方式之不同表现形式的共存。第二,在充分认识到暴力革命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革命前的长期积累过程,强调量变现象在历史上的作用,注意历史变化在革命前的积累和在革命后的长期延续。同时并不避讳暴力活动的某些负面效果。第三,在涉及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以及关于后者的方方面面时,应把它们放在与汉人地方政权同样的地位上,作为一个共存的区域或并《中国大通史》体例结构的创新立的政权来混同撰写,以凸显它们的独特性。第四,在社会阶级结构方面,除了两大对抗阶级以外,对各种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社会集团,诸如职业集团、性别集团等也给予重视,重视跨集团的空间组织,比如家庭、家族、社区,注意它们的层间流动和空间流动;与此同样的是,经济方面的部门经济和区域经济,文化方面的传承与传播等。第五,对包括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闲暇娱乐等在内的社会生活施以较多笔墨,在论述精英的思想文化成就的同时,特别注意民间文化和社会思潮。简言之,从纵的方面来看,对以往习用的社会形态划分方式加以变化;从横的方面来看,对以往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分块进行调整。

  • 标签: 社会经济结构 通史 中国 创新 少数民族政权 社会阶级结构
  • 简介:民族和疆域是中国通史编纂的基本问题。中国通史编纂是白寿彝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事业。他对民族、疆域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从而奠定了其主编中国通史的理论基础。他关于中国历史的民族理论可以概括为"四类范型,一个趋势"。四类范型指中国历史上的四类统一范式———各民族内部的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民族统一。一个趋势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民族关系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为统一是主流,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发展。在疆域问题上,他明确地说,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作为编写中国通史的地理范围,而对皇朝史观在疆域问题上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批评。白氏中国通史是中国史学家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中国通史话语体系的标志性著述,反映了中国史学家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爱护和自信。

  • 标签: 白寿彝 民族 疆域 中国通史编纂 特色
  • 简介:编者按:重视通史编撰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中国通史编撰的热潮,撰写了众多有影响的中国通史著作。这些通史著作,与中国传统史家编撰的通史著作有着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既体现在因历史观的转变而引起的对中国历史理解的不同,也体现在因体裁的变革而出现的书写方式的不同。民国时期的中国通史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既有许多依据进化史观审视中国历史转进程而书写的通史著作,也有许多依据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而书写的通史著作,还有不少接受民生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民族文化史观影响而书写的通史著作。多样化的通史书写体现了多样性的历史认知和多样化的书写方式。民国时期中国通史书写的诸多经验,颇值得深入探究。这里选载的三篇文章,便是集中研讨的初步成果,本刊期待更多学者参与讨论。

  • 标签: 中国通史 民国时期
  • 简介:陈恭禄(1900-1966),曾在金陵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及南京大学任教,在中国近代史及近代史史料的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在民国时出版的《中国近代史》颇受学界赞誉,直至今天仍被推崇。但他除了写有大量近代史的论著外,还曾写过《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并著有《中国史》第一、二册及《中国通史》④,在写法及史观上也极具特色,体现了陈氏通史思想的特点。本文即从他的中国通史著作出发,考察其通史理论内涵及其著作中的传统与西方史学的成分,关注其表达通史观念的方法。

  • 标签: 《中国通史》 编纂思想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史》 金陵大学 武汉大学
  • 简介: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撰述,是为了应对末法时代来临和皇权强大造成的危机感,以砥砺信仰;具览佛教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下的兴衰变迁,以为借鉴;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记述和总结。其编纂体例诸如内容详略、纪年方式、叙史技巧等,直接受到传统编年体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的影响,又具有佛教史独有的特征。其史料来源浩瀚繁多,佛教史家广征博引佛籍文献,参互稽考儒道典籍,更扩展史料范围,採摭诏令、碑铭、表、记、序等文字,以撰成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通史性著作。

  • 标签: 编年体佛教通史 撰述动机 体例特征 史料来源
  • 简介:许结先生著的《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已于2016年由凤凰出版社刊行。(1)全书凡十八章,分为理论总述、理论流变、理论范畴上中下三篇,几近百万字,结构宏阔,内容丰富,体大精深。许结先生多年来,潜心专注于赋学,贯通古今,覃思精虑,《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在中国辞赋理论史的撰写方面是空前的。自二十世纪末以来,赋学史论著以马积高先生《赋史》、龚克昌先生《汉赋研究》声名最显,已具有经典意义,

  • 标签: 中国文化史
  • 简介:大凡考试之前都要进行复习,以便取得理想成绩。如果不做任何通知,不让学生有丝毫复习机会,来个“突然袭击”,很多学生自然会惊诧万分——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更会有末日来临之感。而那些成绩优秀者,却没有多大反应,在他们看来,什么时候考,考什么,都不会影响他们的成绩。因为,他们平时的学习与复习已经到位,做好了随时迎考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零复习”。

  • 标签: 什么时候 平时 认读 教师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 课堂教学质量
  • 简介: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为考察文本,从文化史之史料、文化史之分期、文化史之编纂三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具体实践及学术思想,认为这些文化史著作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探索,对今天的文化史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上半期 中国文化史 史料 分期 编纂
  • 简介:摘要小学英语的复习,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查漏补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小学英语复习课程的有效开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小学英语复习课程的开展应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 标签: 小学英语有效复习策略
  • 简介:2018年5月7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南通史》在海口举行新书发布会。该套书共计约270万字,是海南首部翔实的通史著作。

  • 标签: 人民出版社 通史 海南 著作 首部 三十年
  • 简介:今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学科适应时代需要也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建设,尤其对于高三来说,更是关键的一年,关系着学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对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实现高三历史高效复习,本文就此进行浅谈和分析。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通过研读近三年考纲和高考真题,了解高考考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关注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

  • 标签: 历史复习课 高三 高效课堂 高考考点 新课程改革 时代需要
  • 简介:圆,是几何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也是初中几何中不多见的曲线图形.在这一章中,知识点众多,很多同学学得较为吃力.本文通过一组例题来为大家梳理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 标签: 专题复习 “圆” 几何图形 初中几何 知识网络 知识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要进行系统整理;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 标签: 小学数学 整理与复习
  • 简介:复习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课型之一,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型,但广大一线教师往往对复习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复习课功能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导致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或者是习题讲评课。真正的复习课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

  • 标签: 小学数学 复习课 基于学习者
  • 简介:2004年12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1套4枚,分别为:东汉-乙瑛碑,东汉·张迁碑,东汉·曹全碑,东汉·石门颂。其中“东汉·石门颂”这枚邮票(图1)的内容出自享誉中外的陕西汉中“石门汉魏十三品”之东汉摩崖石刻。

  • 标签: 《石门颂》 中国书法 邮票 交通史 精品 世界
  • 简介:汉中是蜀道的枢纽,在这里形成了蜀道陆路交通与汉江水路交通的交接。作为联系西北与西南的文化中枢,汉中曾经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汉文化最初发生与早期发育的历史进程中,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文化、楚文化与齐鲁文化在汉代实现融汇,形成了汉文化。汉中曾经是维护联系的通道,也是实现沟通的中间站。汉中人张骞对于促进汉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凿空"之功,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伟大贡献。汉初与汉末时隔400余年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段,汉中两度辉煌,这与汉中地方重要的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地位有关。

  • 标签: 汉文化 汉中 交通 军事
  • 简介:《中国大通史》将中国历史大致做出如下划分:史前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这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等同于前文所说的人类化、文明化和现代化三个阶段。这一层级的划分依据以生产力形态为主要标准的社会类型,应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普遍经历的三个阶段。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史前社会,属于采集渔猎生产方式,后经新石器时代革命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方式,呈现出文化多元发展的特点。所谓“人类化”(humanization),就是从人类在地球上产生,逐渐进化和扩散,使得一个以前无人的星球,慢慢地布满了人类的足迹。人类通过发明工具,使自己生存下来,延续后代,营造社会,成为地球诸生物中最具统治力的力量。在今天中国的版图内,可以肯定在20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存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到1万多年前,已出现了史前农业,此后的新石器文化时期遗址便已星罗棋布。黄河中下游、辽河、海河流域形成了北方粟作文化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南方稻作文化区,东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狩猎采集文化区,岭南地区亦大体是渔猎采集文化区。这一漫长的过程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大体告一段落。

  • 标签: 中国历史 农耕社会 文明化 家国同构 历史分期 历史进程
  • 简介:中考冲刺在即,如何有效进行初三英语的总复习是每个教师关心的问题。复习不仅是温故,还是知新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中考制胜的关键环节。结合英语新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话题”复习模式,并阐述其原则、特征和具体的运用。

  • 标签: 英语 有效复习 “话题”复习模式
  • 简介:1859年4月,撒丁王国以割地为代价,与法国缔结反奥军事同盟,发动了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5月,撒、法联军在马真塔击败奥军,迫使奥军退守明乔河一线;6月24日,双方在索尔弗利诺决战,奥军惨败,被逐出伦巴第。

  • 标签: 意大利 红十字会 世界通史 邮票图 军事同盟 独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