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迅速升高[1]。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是治疗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手段,但该手术难度较大、操作复杂,且术中出血、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较多。

  • 标签: 居民生活条件 男性发病率 膜部尿道 性功能障碍 膀胱颈 GLEASON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第九位,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膀胱癌多数以浸润方式生长,首次治疗后复发率高,约50%~70%,但目前仍无确切的可应用于临床的血清标志物来监测膀胱癌的复发、进展与转移,而应用影像学检查并不能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灶,因此近50%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临床确诊时已有微转移灶。

  • 标签: 浸润性膀胱癌 恶性肿瘤 应用 细胞检测 泌尿系统肿瘤 微小转移灶
  • 简介:急性肾损伤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在普通住院患者中AKI的患病率为3%~5%;而重症监护病房中更是高达30%~50%,引起长期或短期死亡率增加,并带来高额的经济负担[1,2]。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主要依赖于优化血流动力学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特殊的预防措施、治疗策略或者药物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成效[3]。ICU中重症患者AKI诊断的延迟,对于死亡率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增加[4,5],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肾毒性药物 重症监护 血流动力学 生物标记物 预防措施
  • 简介: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cell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上皮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UCC可分为上尿路上皮癌(uppertracturothelialcarcinoma,UTUC)和下尿路上皮癌,前者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MICRORNA 肾盂癌 肾集合管 miRNAs 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选。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增多,前臂动静脉内瘘建立愈加困难,针对此类患者,近年逐渐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传统的高位动静脉内瘘常选择肘上内瘘,我院于2010年开始行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即肘下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其交通支吻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临床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尿毒症患者 高位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手术
  •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laparscopicradicalcystectomy,LRC)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日益规范的微创治疗方法,但传统LRC由于解剖层次及手术步骤复杂、手术耗时较长、难度较大、学习曲线较长等原因,在多数医院一直难以常规开展。

  • 标签: 解剖性 CYSTECTOMY 手术耗时 盆腔淋巴结清扫 尿流改道术 PELVIC
  • 简介:目的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转移灶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5~2016年我院收治并接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单光子发射计算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检查的前列腺癌患者,对其中3例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未达到理想水平,MRI、CT以及骨扫描未能显示病灶,而PSMA-SPECT/CT可探测出这2例患者可疑转移淋巴结,1例位于右髂总血管旁,另1例位于左髂总血管旁及腹膜后淋巴结。1例并发膀胱癌的前列腺癌患者,左侧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病理来源不明,结合膀胱癌病理结果以及PSMA-SPECT/CT检查结果,推测髂血管旁淋巴结来源于前列腺癌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证实髂血管淋巴结转移来源于前列腺癌。结论本研究提示PSMA-SPECT/CT较现有影像学检查如MRI、骨扫描、CT等,可在PSA较低水平发现可疑前列腺癌转移灶。对于多器官肿瘤患者而言,若出现淋巴转移,PSMA-SPECT/CT可帮助判定淋巴转移病灶来源,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 前列腺癌 转移灶
  • 简介:目的探讨HPV-16感染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及基于HPV-16多肽微阵列芯片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来自HPV-16病毒的7个蛋白的胞外段序列进行叠瓦式切割,构建基于241条精细多肽库的微阵列芯片,对经病理确诊的7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8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血清学筛查。用微阵列芯片表达差异显著分析法筛选在前列腺癌患者和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中具有差异性表达的多肽(特异性多肽);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这些多肽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与PSA相比较。结果HPv-16多肽在两组血清中的抗体响应不同,与HPV-16多肽反应的自身抗体既存在于前列腺癌患者中,也存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其中存在15条多肽,与之响应的抗体在两组血清中呈差异性表达;对这15条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多肽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多指标联合的诊断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率,由15条多肽构成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在最佳临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75.3%,特异度为61.8%;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在最佳临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65.3%,特异度83.9%。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HPV-16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可通过HPV-16多肽微阵列技术加以检测。

  • 标签: 前列腺癌 HPV-16 多肽微阵列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线环固定法在腹腔镜引导下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全麻后右上腹穿刺建立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0-12mmHg,穿入10mmTrocar导入腹腔镜,腹腔镜引导下经脐下3-5cm经左旁正中线穿入10mmTrocar,用3-0丝线对折后镶入20ml注射器针头内,并在腹腔镜直视下经皮穿刺入腹腔,将线送入腹腔,形成一线环,将腹透管经左下腹Trocar穿过经皮置入的线环后置入盆腔,再将线环固定腹透管于前腹壁,包埋深部cuff于腹直肌鞘内,最后遂道针建立皮下隧道。结果:所有腹膜透析管均置管成功。置管时间35-55min,平均(44.2±7.4)min,术后腹平片显示所有腹透管位置准确,术后7d开始间歇性腹膜透析,10d后改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无渗漏、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6月,平均(3.3±2.0)月,导管通畅率100%,无漂管、堵管、导管感染等发生。结论:腔镜引导下经皮线环固定法行腹膜透析管植入术方法简便安全、定位精准、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增加额外的设备和成本,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腔镜 肾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共8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将F5输尿管导管盲端自侧孔处剪除,修整平滑,PCNL术中用于灌注液体制造人工肾积水,灌注美蓝及插入斑马导丝协助寻找输尿管入口(UPJ),逆行放置安全导丝,引导斑马导丝留置双J管。结果8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5min。无插管导致的损伤和出血。术中寻找UPJ困难者10例,6例经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插入斑马导丝后循导丝找到UPJ,4例经灌注美兰后找到UPJ。无通道意外丢失。经皮肾通道顺行留置双J管困难者13例,均通过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逆行置入斑马导丝引导下留置双J管成功。结论PCNL术中采用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安全、方便,能协助处理术中遇到的一些意外困难。

  • 标签: 经皮肾镜碎石术 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 双J管 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们进行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45例,术中先用超声刀在肿瘤区域预标记切缘为A线,后经Trocar置入腔镜B超探头,行肿瘤区域扫描明确定位为B线,比较术中A线、B线的重叠情况,以两线最大差距≥2mm为有差异,〈2mm为重叠。按R.E.N.A.L.评分系统的5类进行独立评估分析。结果术中超声辅助定位能在后腹腔镜下明确瘤体生长姿势、边界及血供情况,引导切割方向以保证肿瘤包膜完整性,尤其在完全性内生肿瘤方面发挥更大的辅助效果。结论术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手术辅助效果明显。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术中超声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由于术后患者永久性尿流改道,需终身佩戴集尿袋,腹壁造口的存在造成身体形象改变,导致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浸润性膀胱癌 术后患者 根治性 延续护理 腹腔镜 尿流改道术
  • 简介:目的观察邯郸地区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随腹膜透析时间延长,应用生理钙透析液(DianealPD4)对其血钙、血磷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parathyroidhormone,iPTH)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首次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并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治疗大于12个月的77例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应用生理钙透析液(钙浓度为1.25mmol/L)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并配合口服碳酸钙及骨化三醇条件下,观察透析后3、6、12个月血钙、血磷、iPTH、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血白蛋白、总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分析透析前后校正血钙、血磷、iPTH、ALP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使用生理钙透析液有无低血压、抽搐、不宁腿、瘙痒等不适。结果患者血钙、磷、尿素、肌酐、尿酸、白蛋白、血红蛋白在生理钙透析液透析后3、6、12个月与透析初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后3、6、12个月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iPTH在腹透开始后逐渐上升,但在透析后3、6个月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12个月后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LP和总白蛋白水平在透析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邯郸地区应用生理钙透析液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患者,在配合口服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制剂情况下,可有效改善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从而防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及肾性骨病的发生。

  • 标签: 腹膜透析 生理钙透析液 钙磷代谢 继发性甲旁亢 肾性骨病
  •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的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上皮癌(U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的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的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上皮癌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及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上皮癌尤其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尿 病因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尿脱落细胞检查 尿路上皮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