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进行对比,分析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甲乙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差异不大,但甲乙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切口方向 散光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对穿切口矫正术前散光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48例(7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切口位置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或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分为A、B两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0±0.66)D,术后3月为(0.67±0.59)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82±0.67)D,术后3月为(0.40±0.3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13D,而B组术后3月较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4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患者角膜散光度减小,视觉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源性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方法采用改良式的巩膜隧道式眉状小切口(长6mm),观察62例68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三个月内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变化。结果发现术后散光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1个月时散光基本稳定;3个月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的有48只眼中达75%。结论小切口手术能在术后早期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眉状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 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 11—1 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 的为 A组,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 的为 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情况。结果 B 组 患者术后 3d 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80.00% , 术后 1 月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94.00% ,明显高于 A 组的 56.00% 和 82.00% ;术后 7d 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1.12±0.55 ),术后 1 月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0.76±0.49 ),明显低于 A 组的( 1.39±0.55 )和( 1.17±0.52 ); 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 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术后视力恢复,降低对 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 标签: 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视力
  • 简介:目的分析个性化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90例(10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选择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11:00处的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9±0.15)、(5.0±0.1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8±0.18)、(4.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8±0.39)、(0.79±0.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2)、(1.5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大多存在〈1.5D的角膜散光。采用个性化角膜切口可降低白内障手术角膜源性散光,术后视力恢复好,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切口。(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68—169,172)

  • 标签: 个性化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位于120°与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白内障110例(11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依据散光轴向将患者分为顺规散光组40例(40只眼)和逆规散光组70例(70只眼),根据角膜切口位置每组又均分为切口位于120°(11点位)及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位两亚组。术后1周、1及3个月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散光轴位变化。结果顺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6,P=0.37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5,P=0.023)。逆规散光组中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值两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64,P=0.114);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轴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3,P<0.001)。结论对于角膜有顺规或逆规散光的患者,切口位于角膜散光平坦径线与切口固定于120°对术后角膜散光轴位无影响。白内障手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角膜散光轴位变化逐渐减小。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散光,屈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白内障术中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及行最陡角膜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方法将受试对象分两组。Toric组(21人3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最陡角膜切口组(25人30眼)在最陡角膜散光轴上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裸眼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球、柱镜度数,角膜曲率及ToricIOL旋转稳定性。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术前(P<0.001),且Toric组较最陡角膜切口组高(P<0.001)。术后Toric组裸眼远视力≥0.8有的比例(56.67%)明显高于最陡角膜切口组(20%)(P=0.003)。两组术后球、柱镜均明显低于术前,且Toric组术后残余柱镜值明显低于最陡角膜切口组(P<0.01)。Toric组术后角膜曲率散光值较术前增加0.32±0.43D,最陡角膜切口组较术前减少0.47±0.3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手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别(0.66D,0.61D,P=0.651)。术后ToricIOL平均旋转2.76±2.32°。结论最陡角膜切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部分矫正角膜散光及降低术后眼残余散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眼残余散光,旋转稳定性较好,与最陡角膜切口术相比,能更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眼残余散光,提高视觉质量。

  • 标签: 白内障 矫正角膜散光 Toric IOL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全角膜角膜后表面形态及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10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左眼随机等分为两组:鼻侧切口组和颞侧切口组,各50例(50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分别利用屈光力矢量分析法和角膜地形图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和形态变化。随访观察8周。结果术后2周和4周,鼻侧切口组全角膜散光平均J0和J45值明显高于颞侧切口组(P<0.05),但术后2天和8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地形图显示术后2天两组角膜整体呈楔形变平,切口周围角膜后表面变陡,鼻侧切口组更为显著。术后8周,全角膜角膜后表面的切口相关改变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手术颞侧与鼻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后8周角膜形态和散光度变化相似。

  • 标签: 散光 角膜 像差,高阶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角巩膜缘切口手术和透明角膜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8月来我院治疗白内障的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治疗组患者采用角巩膜缘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散光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角膜散光程度、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在实施超声乳化吸附、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时,采用角巩膜切口手术效果更明显,不仅能有效的发散视力和角膜散光程度,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

  • 标签: 白内障 角巩膜缘切口 透明角膜缘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与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选择不同切口,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切口、上皮修复时间、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优于对照组。结论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效果更为突出,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白内障 角膜切口 角巩膜缘切口 超声乳化术
  •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2 mm微切口与3.0 mm标准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洛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6例(76眼)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2 mm微切口组,38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38例。术后随访4周,比较两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术后1 d,两组的角膜滞后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2.67,P=0.009;对照组:t=4.18,P<0.001)。研究组角膜滞后性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1.56,P=0.123),而对照组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0.55,P=0.588);术前和术后角膜阻力因子相比无明显改变(研究组:t=0.15,P=0.880;对照组:t=0.57,P=0.569)。研究组术后1 d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t=-3.25,P=0.002;t=-3.45,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 d和1周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2.2 mm微切口白内障手术和3.0 mm标准切口手术均会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改变。但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恢复较快。

  • 标签: 超声乳化术,切口,微,角膜,2.2 mm 特征,角膜生物力学 滞后性,角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94例21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三组.A组69眼,为上方角巩缘大阶梯切口,切口长度为11mm弦长(约120°弧度);B组71眼,为上方巩角膜切口,切口长度为5.8mm弦长;C组72眼,为距角巩缘3mm的反眉弓形巩膜遂道切口,遂道宽度示为5.8mm.晶状体核处理:A组采用双手压迫法将核娩出,B、C组均以碎核器将晶状体核分为两半后再用晶状体圈匙捞出.三组均为同一术者并用同种人工晶状体及逢线,术后处理也基本一致.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查视力及应用角膜曲率计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前A、B、C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81±0.33、0.84±0.30、0.79±0.29D.术后1周、1月、3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远视力≥0.5的眼数分别是:A组:4.31±1.37、3.56±1.24、2.46±1.18D,36眼,49眼,60眼;B组:3.54±1.05D,3.03±1.03D,2.35±1.01D,42眼,55眼,65眼;C组:1.72±0.43D,1.36±0.41D,0.88±0.36D,56眼,61眼,70眼.经t及χ2检验,三组间以上二种参数分别进行比较,术后1周及1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A组及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与A、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遂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龄白内障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2 200例(2 200眼)高龄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 215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组(985眼)行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t=12.699,22.649,P=0.000,0.000)。术后7天,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t=34.828,25.444,P=0.000,0.000);观察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t=24.929,P=0.000);观察组泪液分泌试验低于对照组(t=21.611,P=0.000);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高于对照组(t=20.977,P=0.000)。结论高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手术效果优于透明角膜切口手术。

  • 标签: 白内障 高龄 超声乳化术 角膜缘 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手术切口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切口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行小切口囊外摘除,观察组行超声乳化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散光屈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除术后3d外,其余各时间段散光屈光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微创切口可以有效改善角膜原有散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白内障手术切口 角膜 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开展手法小切口与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角膜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治疗顺序随机分为小切口组(34例)及微切口组(34例),其中小切口组患者开展手法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微切口组患者开展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术前、术后24h两组患者切口角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0d微切口切口角膜厚度显著小于小切口组(P<0.05),同时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不同阶段两组患者组内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法小切口与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角膜的厚度、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均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白内障 手法小切口手术 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度及高度近视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SMILE手术的中度近视31例(62只眼)及高度近视22例(44只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的关系。结果中度及高度近视术后各时间点实际切削深度均低于预计切削深度(中度近视组,t=5.900、2.121、3.693及12.107,均P<0.05;高度近视组,t=-2.851、-2.095、-3.261及-5.244,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高度近视组切削偏差均大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高度近视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在各时间点均成线性相关(中度近视,r=0.834、0.638、0.712及0.887,均P<0.001;高度近视,r=0.464、0.326、0.412及0.449,均P<0.05)。结论中度及高度近视SMILE术后不同时间中央角膜实际切削深度均低于预计切削深度,高度近视切削偏差更大。对于高度近视,SMILE术后中央角膜切削偏差具有较好的可预测性。

  • 标签: 激光,飞秒 近视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实际切削深度 预计切削深度 切削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