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正>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理的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相一致,就证实了理论;科学理的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不一致,或者相悖,就否证了理论。这种观点是过于简单化的,实质上是错误的。它没有了解科学理的检验结构及其复杂性。为了检验一种科学理,就必须导出种种可与观察经验相比较的预言(用科学方法论的术话来说,称作“检验蕴涵”),然后,拿这个预言与实验观察相比较,看它们是

  • 标签: 辅助假说 爱因斯坦 科学理论 逻辑 商务印书馆 不相容
  • 简介:这是一篇思想随笔,我们节选出上下两篇。在自问自答、玲珑剔透的语言中,作者带我们游历了一次思想故国,中国的,西方的,是的,但他要告诉我们的:在欧亚大陆两端起源的思想王国也是我们共同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重读思想史的新路径,颠覆了两大文化板块静态对立的线性认知模式。法国汉学家、哲学家F.于连是文化对立模式的典型代表,作者因此将他的各种公设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 标签: 翻译思想 相似 思想随笔 欧亚大陆 认知模式 文化板块
  • 简介: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和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
  • 简介:在马克思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本土化的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思想就作为一种陌生化的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的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的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的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思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的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的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作为一种政治的修辞学,翻译其实是一种面对读者的再创作过程。

  • 标签: 翻译 政治性 本土文化 陌生文化 不确定性
  • 简介: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中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的经典表述之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的混用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自己的文法疏忽引起的翻译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中的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上的一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的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一尚未被辨明的区别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的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与“阶段”之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的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 标签: 社会历史演进 形态 FORM 阶段 Stufe 翻译
  • 简介:存在问题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取得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在“何谓存在”问题上,围绕“存在”是不是个体的属性从而是不是逻辑谓词的争论呈现出三派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从一阶逻辑出发,认为“存在”不是逻辑谓词,而是量词;皮尔士、斯特劳森等结合精致的自然语言分析,认为“存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达了个体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谓词;自由逻辑学家则从自由逻辑的角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何物存在”问题上,蒯因“存在就是约束变项的值”的本体论承诺标准机智地揭示了存在问题语言实质。可以说,利用一阶逻辑解释存在问题的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如果将弗雷格、罗素的一阶语言扩展到高阶语言,则既能与蒯因的理论连贯一致,又能避免无谓的“存在”本体论纷争。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存在”具有了层次性的特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

  • 标签: 存在 谓词 量词 属性 命题函项 约束变项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的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的思想家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对人文学术之重构的巨大影响;指出齐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决定论的抵制。

  • 标签: 心灵 语言 范式转换
  • 简介: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 标签: 想象 空间 广延
  • 简介:<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精神激励与利益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精神激励,批判一手软一手硬的倾向,另一方面重视利益激励,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的理论。一、明确奋斗目标,引导群众为自身利益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 标签: 利益激励机制 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物质利益 精神激励
  • 简介: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的命题做出明确的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的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的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的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的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的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的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的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的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的本意造成了扭曲。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创造历史 结构化理论
  • 简介:<正>自中共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来,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现实功能便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深刻的昭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包括诠释、论证和创造性应用在内的广泛而有益的研究

  • 标签: 社会生活 生产力标准 现实性 宏观把握 政治标准 相结合
  • 简介:毛泽东的宗教思想在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面均有理论创新,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的战略思想,也包括具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决策。这些理论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理论创新
  • 简介:《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 标签: 《伦敦笔记》 货币理论 社会再生产 危机
  • 简介: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对右翼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作了最为犀利的批判。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多个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逻辑地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

  • 标签: 柯亨 诺齐克 分配正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数学素质教育(MathematicalEclueation)现在已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理论上则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不能不涉及人的认知,不能不涉及认知理论。实际上,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教育”下的一种认知过程。所以,数学素质教育与认知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 数学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创造性思维
  • 简介:2003年12月20-2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于广州隆重召开.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基本上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视角,在如今西方实践哲学复兴和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探讨.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展开不断深化,和清晰化,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现就会议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 实践理论 理论哲学
  • 简介:<正>1994年9月下旬,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社会主义新人与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一、“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与会者首先探讨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新人”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新人”的质的规定性,“四有”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特征。一些同志还认为,“四有”不如提“德、智、体、美”较为全面,因为“四有”的规定面窄了些,只反映了“德”和“智”的要求,没有反映“体”和“美”的要求。还

  • 标签: 社会主义新人 思想道德教育 理论研讨会 述要 道德建设 当代青少年
  • 简介: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关于“浪漫诗”的理论旨在强调精神自身的发展、变化,反对当时站在强势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关于把历史纳入逻辑的形式框架中的诠释,突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等特质,把历史视为变化着的生命体的运动。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的“行动”哲学,目的在于使传统哲学在其自身内所不可克服的主客关系矛盾在有限和无限的永恒“生成”中达到统一,其方式是采用“断片”的形式以对抗理性主义的“体系”,他的主张和理论诉求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哲学所继承。

  • 标签: 浪漫诗 历史 生成 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