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地形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地形与同步脑电图、CT检查作对比分析。结果在脑血管病诊断中,BEAM阳性率(75%)高于同步EEG阳性率(51.7%),尤其TIA患者,发作过后EEG无阳性,而BEAM多数有异常改变;在脑血管病诊断中,BEAM阳性率略低于CT扫描阳性率,尤其脑出血早期,CT在所有病例均为阳性表现,明显高于BEAM阳性诊断率。TIA患者CT扫描均为阴性,BEAM多数为阳性。结论地形弥补了CT扫描单纯反应形态改变而无功能改变的不足,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脑血管疾病 CT脑电图
  • 简介:摘要脑外伤是一组经突发造成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而脑电图做为脑外伤诊断中的一种方法,用于临床、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坐标。

  • 标签: 脑外伤 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监测
  • 简介:资料与方法重型颅脑损伤(SBI)患者46例,符合Teasdale和Jennett提出的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GCS≤8分)。男33例,女13例;年龄5—80岁,平均38.89±20.61岁,随机分为两组。①HBO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5~80岁,平均39.8±21.04岁;GCS评分:3~5分17例,6~8分8例;颅内血肿12例,广泛挫裂伤8例,脑干损伤5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电地形图 高压氧治疗 广泛脑挫裂伤 GCS评分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地形仪检测LASIK手术前眼散光及手术切削散光的差异;应用傅立叶分析瞳孔区3mm、6mm直径光学区像差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及波前像差仪观察的像差改变与角膜地形仪观测结果是否一致。方法选择LASIK手术后24例复诊病人48眼,术后19眼裸眼视力1.0,29眼裸眼视力1.2;所有眼均行角膜地形检查,Fourier(傅立叶)分析直径为3mm,6mm光学区像差。结果手术切削散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光轴变化不明显。术后3mm、6mm区像差均增加。高阶像差、Astigmatism、Coma术后表现为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foil、sph.aberration手术前后无变化。2~6阶的Zernike系数的改变表现为2、3、4、6阶均表现为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手术角膜散光的切削影响不显著。而高阶像差改变不对术后视力产生影响。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结论不同。

  • 标签: LASIK 角膜切削散光值 高阶像差
  • 简介:摘要通过对角膜地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析能清楚地显示LASIK术前、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变化,为术前筛查病人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术中激光切削提供了指导依据,为患者术后获得更完美的视功能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角膜地形图 LASIK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Alzheimer’sdisease,AD)功能和内神经递质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在近段时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AD)19例作为病例组,按同社区、同性别、同年龄段(±3岁)、同文化程度作为匹配条件,选择健康对照19例,利用脑超慢涨落(EncephalofLutuographTechnology,ET)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功能和内神经递质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AD患者功能和内神经递质变化的特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功能优势涨落平均功率空间的前后功率梯度逆转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和乙酰胆碱(Ach)3种神经递质显著降低(P<0.05);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3种神经递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患者功率的逆转率高于对照组,AD患者内神经递质存在GABA、Glu、Ach降低的变化。超慢涨落(ET)可检测功能和内神经递质水平,为AD的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老年性痴呆 脑功能 脑电超慢波涨落图技术 脑神经递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浓度可行性。方法纳入需镇静治疗CCU患者40例,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同时进行双频指数监测和RAMSAY评分,并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比较双频指数与效应部位浓度值、Ramsay评分相关性,以观察双频指数评价镇静深度准确性。结果随Ce增加,Ramsay评分越高、BIS过越低,BIS与CE、RAMSAY呈负相关(<0.05).结论BIS能准确反应镇静深度,可用于CCU镇静深度监测。

  • 标签: CCU 镇静 脑电双频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频指数对高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高龄鼻内窥镜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BIS组(A组)和常规组(B组),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B组(P<0.05),而且其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BIS监测可减少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高龄全凭静脉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长程视频监测(VEEG)应用在癫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实际意义,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的174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2、6、12、24h的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临床发作和癫痫样异常放电的关联。结果174患者中,共监测到115例出现临床发作现象,105例诊断为癫痫,56例无法明确诊断是否属于癫痫,另13例诊断为非癫痫患者。59例无临床发作的患者中,发作间期异常放电39例,癫痫不能排除;余下20例始终无异常放电,不能诊断是否为癫痫。在174例患者中,144例异常放电,其中12例是在清醒期,50例在睡眠期,还有82例是清醒期、睡眠期均同时出现异常放电。此外,105例确诊患者中,发作前均有异常脑电图改变,同时根据监测时相发现2h时相和6h时相的临床发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时相和12h时相的临床发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时相和24h时相的临床发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时相的异常放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的脑电图(EEG)监测,VEEG优势更加显著,能够显著提高癫痫样异常放电检出率和临床发作检出率,帮助临床医师确诊癫痫、明确分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 癫痫 时相 异常放电
  • 简介:摘要:癫痫手术的难点以及重点在于确定癫痫病灶的位置,而正无创法并不能精确的定位癫痫病灶,在手术前于患者颅内置入电极,并进行视频监测,这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难治性癫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选择于我院在近两年间(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入的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均给予颅内电极埋藏技术加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监测护理措施。

  • 标签: 难治性癫痫 颅内电极埋藏 视频脑电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联合仿生刺激仪干预后的整体效果。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纳入患者一共具有50例,纳入时间为2年(2019年1月-2020年12月);应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分组,分别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常规组n=25)和循证护理联合仿生刺激仪(实验组n=25),对比分析两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 NHISS 评分及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Barther指数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联合仿生刺激仪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充分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循证护理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生活自理能力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突发意识障碍患者动态监测结果,研究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5例突发意识障碍患者,将其24h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脑异常24例,其中痫样放电8例。结论对于突发短暂意识障碍就诊患者,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意识障碍 动态脑电图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刺激治疗痉挛型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痉挛型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生物刺激对双下肢进行肌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E功能区进行站立和行走的功能评定,应用日常生活评分(ADL),同时应用肌电图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刺激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生物电刺激 肌电图 痉挛型脑瘫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在意识、精神行为、认知功能异常方面的应用。方法对120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行为、认知功能异常的病人讨论分析。结果有害气体中毒、药物中毒、代谢障碍、低血糖、脑炎等88例、癔病25例、发作性睡病2例、癫痫持续状态5例。结论意识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但其结果都是功能的全面降低,脑电图的表现有一些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 标签: 脑电图 意识障碍 精神行为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利多卡因对丙泊酚与琥珀胆碱麻醉时休克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7月本院收治的精神病住院患者39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20~60岁患者按年龄从小到大间隔10岁配伍成四个区组,分别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成五个处理组,即预注生理盐水组(A组),利多卡因0.50(B组)、0.75(C组)、1.00(D组)、1.25mg/kg组(E组)。依次静推丙泊酚1.5mg/kg,氯化琥珀胆碱0.8mg/kg,电休克治疗,记录各组患者发作时间(ESD)、运动抽搐时间(MSD)、ADEQ值及不良反应。结果D组和E组ESD值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SD和ADE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与ESD呈负相关(r=-0.967,P<0.01)。结论在预防改良休克(MECT)丙泊酚和氯化琥珀胆碱注射痛、肌痛时,利多卡因推荐剂量为0.75mg/kg。

  • 标签: 利多卡因 改良电休克 脑电发作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血流以及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以及生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干听觉诱发I级、Ⅱ级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刺激可以明显的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血流、生理情况。

  • 标签: 盐酸纳洛酮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出血昏迷 脑血流 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侧桥A5区对呼吸的影响。方法刺激家兔的腹侧桥A5区,向腹侧桥A5区注射L-谷氨酸钠,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分别观察对呼吸的影响。结果①刺激家兔腹侧桥A5区,膈神经呼气相明显延长,呼吸频率降低,而且刺激强度越大呼气相延长越明显。②向腹侧桥A5区内注射L-谷氨酸钠,呼气延长,且不影响吸气时间。结论刺激腹侧桥A5区可使呼气延长,该区内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参与了呼气延长。腹侧桥在呼吸节律的调整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腹侧脑桥 电刺激 家兔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生物反馈仪测试及其儿童多动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4月-2017年6月)搜集的111例临床疑似多动症患儿的一般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脑生物反馈仪测试方法测定多动症儿童分型(其中有43例确诊为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所有患儿均经过生物反馈加以治疗。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多动症患儿的综合注意力商数、反应控制商数。结果生物反馈仪治疗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之前,综合注意力商数为(63.05±12.44),治疗2个疗程后,综合注意力商数为(102.93±7.05),治疗4个疗程后,综合注意力商数为(108.86±8.65),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治疗前后的综合注意力商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次后,43例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的好转率为65.12%(28/43),治疗40次后,43例注意缺陷型多动症患儿的好转率为88.37%(38/43),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仪测试能够准确测量多动症患儿,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提高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

  • 标签: 脑电生物反馈仪测试 儿童多动症 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