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胎儿窘迫的胎盘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6例被诊断为胎儿窘迫的产妇,结合胎儿窘迫发生时间分为两组,分别是妊娠晚期组(n=33)、分娩期组(n=33)。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病检结果,对胎儿窘迫的胎盘病理检查结果、胎盘主要病理改变情况、胎盘感染和新生儿窒息、感染的关系情况比较进行观察。结果 从胎儿窘迫胎盘病理检查中发现,有12例未见异常,有54例发现病变。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绒毛膜羊膜炎,占比为53.03%;接下来依次是间质水肿,占比为12.12%;绒毛间质纤维化,占比为10.61%;绒毛间质纤维化,占比为10.61%;其他,占比为3.03%;胎盘钙化和绒毛间血栓,占比均是1.52%。妊娠晚期组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45.45%、间质水肿发生率为9.09%,分娩期组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60.61%、间质水肿发生率为15.15%,妊娠晚期组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间质水肿发生率均要低于分娩期组,(p<0.05)。妊娠晚期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为15.15%,分娩期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为6.06%,妊娠晚期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要高于分娩组(p<0.05)。在胎盘感染组中,新生儿窒息率为17.14%、新生儿感染率为8.57%;在对照组中,新生儿窒息率为5.26%、新生儿感染率为0.00%;胎盘感染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胎盘感染和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有着紧密联系。结论 胎儿窘迫发生和胎盘病理改变存在紧密联系,胎盘炎细胞浸润、渗出、纤维化是胎儿窘迫的病理机制之一,是增加新生儿窒息、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胎儿窘迫 胎盘病理学改变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CC)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情况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肿瘤医院存档的12例乳腺AdCC标本,其中经典型腺样囊性癌(C-AdCC)8例,实性-基底细胞样腺样囊性癌(SB-AdCC)4例,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组织形态学检查示,C-AdCC呈梁-管状、筛状生长,并见特征性的真腺腔和假腺腔结构;SB-AdCC呈巢团状、实性生长,细胞中-重度异型性,可见坏死及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8例C-AdCC明显表达CK7、CK5/6、p63、S-100,4例SB-AdCC弥漫表达CD117、CD10。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示3例C-AdCC具有MYB基因断裂;二代测序检测示2例SB-AdCC具有NOTCH1基因突变。8例C-AdCC患者术后均未见淋巴结转移,4例SB-AdCC中2例术后淋巴结转移。结论C-AdCC组织细胞形态以梁-管状、筛状生长为主,细胞轻度异型性,预后较好,部分患者有MYB-NFIB融合基因改变;SB-AdCC以巢团状、实性生长为主,细胞中-重度异型性,可见坏死及较多的核分裂象(>5/10个高倍镜视野),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有NOTCH1基因突变。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腺样囊性 生物学标记 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诊断情况。方法:对2019年5月-2022年5月尸检的30例心源性猝死死亡案例进行法医组织病理诊断,回顾分析诊断实际情况。结果:冠心病和心肌病为心源性猝死最多见原因,心源性猝死死者中男性较多,30岁到59岁较多,11月份例数较多,主要发生在监管场所,诊所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地方。14例冠心病猝死中I级1(7.14%)例,II级3(21.43%)例,III级4(28.57%)例,IV级6(42.86%)例。镜检能够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和陈旧性瘢痕形成。结论:通过法医组织病理诊断能够明确死亡原因,减少医疗纠纷,死亡猜忌,同时还能及时排除家族病例,值得重视和采纳。 

  • 标签: 心源性猝死 法医组织病理学 诊断 分析
  • 简介:摘要:在病理病理理学中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和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培养出一批信念坚定、品质优良和专业技术过硬的医护人才。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其中也难免发生一些医疗事故。由于医疗事故难以被鉴定责任,就需要法医病理进行干预,我们称这类医生为法医。通过法医病理尸检,有利于帮助大众还原医疗事故的真相,帮助认定责任。尸检是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法医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更加仔细,这对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公正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法医病理为主题,分析了了法医病理尸检在司法鉴定当中的意义

  • 标签: 法医病理 尸检 司法鉴定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生物大数据信息分析、分子病理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等技术进步及其应用,临床医学发展迈向精准诊疗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诊断病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在向“下一代诊断病理(next-generation diagnostic pathology)”迈进。下一代诊断病理病理形态和临床信息为诊断基础,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智慧制样与流程质控、智能诊断与远程会诊、病灶活体可视化与“无创”病理诊断等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主要特征,以多组学和跨尺度整合诊断为病理报告内容,实现对疾病的“最后诊断”,并预测疾病演进和结局、建议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反应,形成新的疾病诊断“金标准”。未来,需要激发病理科创新活力,加快下一代诊断病理成熟和应用,重塑病理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发挥诊断病理在疾病“防、诊、治、养”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 标签: 人工智能 下一代诊断病理学 生物大数据 计算病理学
  • 简介:摘要妇科病理形成于19世纪后期,从早期的探索开始,就极大地推动了妇科学的发展。在130多年的发展完善中,妇科病理工作者始终结合当时先进科学技术,和妇科学者密切合作,使得妇科病理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我国妇科病理起步晚,不同医院差距大,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未来,国内妇科病理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以下问题:(1)不断提高女性下生殖道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原位腺癌的诊断准确率;(2)关注激素相关病变尤其是瘤样病变的正确诊断;(3)关注临床痛点,解决临床治疗不断的新需求;(4)积极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5)规范诊断术语及提供必需的预后参数。

  • 标签: 妇科病理学 历史 培训 诊断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戈谢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戈谢病1型3例病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及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患者3例,例1男性,例2和例3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2、23和26岁。组织学观察,在脾窦、肝窦和骨组织中充满戈谢细胞,呈簇状或片状聚集,组织结构破坏。戈谢细胞体积大,有1个或多个小而深染、偏位的胞核,胞质丰富,呈纤维状或“皱纹纸”状。电镜观察,胞质内有大量特征性的膜结合管状结构的溶酶体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戈谢细胞均呈CD68、CD163、CD4、CD11c、CD31、CD45、HLA-DR、溶菌酶和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1%。例3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有复合杂合性GBA c.1226A>G,p.N409S和c.115+1G>A剪接突变。结论戈谢病病理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有助于诊断,最终还需基因检测确诊。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课堂思政渗透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基于病理病理理学的学科特征,将思政要素充分导入病理病理理学教育活动中,尝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一同发展,培育德育兼备高水平医护人才。

  • 标签: 课堂思政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 作者: 王灿铭 徐晨阳 姜珊 周镪 蒋智君 程国平 吴梅娟 冯婷婷 尹文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杭州 310022,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肿瘤学系,温州 325035,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海宁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海宁 314400,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杭州 31120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杭州 311499,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内科,杭州 31002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PDAC)肿瘤免疫相关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192例PDAC患者的病理样本及临床信息,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形态学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免疫相关蛋白,结合患者治疗及生存信息,统计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92例PDAC中,非特殊型腺癌163例(163/192,84.90%),腺鳞癌18例,(18/192,9.37%),其他少见亚型共11例(11/192,5.73%);110例(110/192,57.29%)见神经累犯,86例(86/192,44.79%)见血管侵犯;84例(84/182,46.15%)伴重度慢性炎;52例(52/192,27.08%)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数量(TII-N)多,60例(60/192,31.25%)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34例(34/192,17.71%)主要为粒细胞浸润,98例(98/192,51.04%)为混合浸润;缺乏CD3+T细胞者124例(124/192,66.31%),缺乏CD8+T细胞者152例(152/192,79.5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MHC-Ⅰ)表达下调156例(156/192,81.25%);PD-L1阳性[综合阳性评分(CPS)≥1]者46例(46/192,23.96%)。统计学分析发现TII-N与脉管瘤栓(P=0.035)、神经累犯(P=0.002)、分期(P=0.004)及长期饮酒(P=0.039)呈显著负相关;免疫细胞种类(TII-T)与胰腺慢性炎呈正相关(P=0.002),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P=0.024);CD8+T细胞与CD3+T细胞(P=0.032)、MHC-Ⅰ表达(P<0.001)、PD-L1表达(P=0.001)呈正相关,与长期吸烟呈负相关(P=0.016)。单因素分析发现组织学非特殊型(P=0.013)、TII-N多(P<0.001)为PDAC的良性预后因素,脉管瘤栓(P=0.032)、神经累犯(P=0.001)、分期晚(P=0.003)及长期饮酒(P=0.004)为其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II-N是PDAC的独立良性因素,而神经累犯为其独立的不良预后风险因素。结论PDAC中,TII-N与多种因素相关,它是PDAC独立的良性预后因素;长期饮酒及吸烟可能导致PDAC患者的肿瘤免疫功能受抑。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HCM,即表现为心肌肥厚状态的一种心脏疾病状态,该种类型的疾病在国际范围内被认定为一种引发心源猝死(SCD)的重要原因,且该种类型的疾病在青壮年群体当中发病的比例较高,很多猝死者发生猝死情况前大都身体外在表现健康。本文就该种类型疾病发作群体在机体分子方面的集中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为猝死法医检验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判断依据。通过对相应的基因进行检测,能够在法医检验中迅速准确确认死亡者的死因是否为HCM,因此本项研究对法医相关检验工作能够发挥极为有效的作用。

  • 标签: HCM基因研究 SCD检验 法医病理学
  • 简介:摘要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使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子宫颈腺癌相对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子宫颈腺癌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形态、病因学、分子驱动因素和临床结果的异质性肿瘤,有效的病理分类系统对其防治策略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将病因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国际子宫颈腺癌诊断标准和分类(IECC)和基于浸润模式的Silva分类系统对子宫颈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分子病理研究进展为子宫颈腺癌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证据,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分类和预后评估工具,并为确定适合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子宫颈腺癌病理分类进行综述。

  • 标签: 腺癌 子宫颈癌 病理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9例腹壁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腹壁透明细胞癌患者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6岁。5例患者腹壁包块位于剖宫产术后手术瘢痕处,无特殊病史;4例患者有透明细胞癌病史。所有患者均行腹壁包块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由胞质透明的细胞组成,呈囊管状、乳头状及实性生长方式,可见鞋钉样细胞。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病例合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HNF1β、Napsin A、细胞角蛋白7及PAX8,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病例肿瘤间质CD10阳性。7例患者随访时间3~48个月。无透明细胞癌病史的3例,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有透明细胞癌病史的4例,2例患者术后复发,1例患者出现了网膜转移。结论腹壁透明细胞癌罕见。腹壁透明细胞癌可来源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性转化,也可来源于盆腔器官透明细胞癌的腹壁转移。需积极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止其发生恶性转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周细胞肿瘤,肾脏 血管球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09—2020年5例宫颈ACC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YB基因断裂重排结果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发病年龄为41~72岁,平均年龄为64岁,2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表现为经期延长,2例体检发现;2例为单纯性ACC,3例为混合性病变。3例混合性病变中1例ACC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级,ⅠB期手术+放疗,术后43个月无复发及转移;2例ⅡA期手术+放化疗,其中1例ACC伴“高级别转化”(呈未分化癌形态)、腺样基底细胞癌(ABC)及HSIL/CIN3级,术后4个月肝转移,总生存期12个月;另1例ACC伴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总生存期25个月。ACC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4例CD117阳性,5例p63、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7阳性,5例嗜铬粒素A、突触素、CD56阴性;5例均呈p16弥漫强阳性表达,4例HPV16 DNA PCR+膜杂交阳性,1例因组织量有限未进行HPV DNA检测;5例荧光原位杂交MYB基因断裂重排阴性。结论宫颈ACC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涎腺ACC相似,但不是MYB基因断裂重排相关的真正的ACC,而是HPV相关性的多表型癌,是具有腺样基底样特征的高级别恶性肿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因涉及患者死亡的医疗纠纷在法医病理尸检以及临床病理中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死亡的原因和情况。方法:对200例患者尸体全部进行了法医病理解剖检验,尸体由具备独立尸检的部门受理,由经过尸检训练的病理医师或法医进行解剖,标本由福尔马林固定,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和快速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微病理检查,法医毒物分析,血清学检查。然后在光镜下观察。结果:2012年到2018年共发生医疗纠纷案例共200例,病理性死亡165例(82.5%),非病理性死亡30例(15%),未找到死亡原因5例(2.5%)。其中2012年到2015年63例,2015年到2018年137例,2015年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尸检案例明显增多,比之前有大量提升。结论:法医尸检的临床病理分析能准确判断死亡原因,说明死亡与疾病的关系,帮助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减少矛盾,对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医疗纠纷 死亡原因 法医尸检 临床病理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各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病理结构特征,分析黄斑前膜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在台州医院路桥院区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的IMEM患者60例(62眼),根据OCT图像4期分期方案分为1期IMEM组、2期IMEM组、3期IMEM组及4期IMEM组。将术中剥除的带内界膜的IMEM标本HE染色后进行膜平铺及切片观察,并进一步行SMA、GFAP、S-100、CD34、CD68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Masson染色等特殊染色检查。记录各组膜组织类型、病理组织学结构特征、主要细胞和纤维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各组膜组织类型分布及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细胞密度比较。结果:将膜组织类型分为致密型及稀疏型,4组膜组织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P=0.006)。切片观察组织病理特点发现:从1期到4期组织的细胞聚集度降低,细胞的胞质减少,组织内胶原纤维由致密变得疏松。4组间细胞密度总体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73,P=0.003),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期与4期的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9,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4均阴性表达,GFAP均阳性表达,部分膜组织表达SMA、S-100、CD68,但各组间SMA、S-100、CD68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弹力纤维染色及Masson染色提示各组的IMEM纤维成分均为胶原纤维,从1期到4期纤维逐渐扩张增厚。结论:IMEM属于非血管性纤维增生组织,其主要细胞成分为胶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各期细胞成分相似,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在疾病发展后期细胞密度下降,整个过程纤维呈逐渐扩张状态。

  • 标签: 黄斑前膜 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旁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2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切除病例(11例)及外院会诊病例(8例),经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确诊。结果19例患者,年龄37~84岁,中位年龄57岁。临床初步诊断为精索/腹股沟肿物(9例)、阴囊肿物(7例)和腹股沟疝(3例)。6例为复发病例,均发生在肿物局部切除后,其中1例为盆腔原发肿瘤局部蔓延所致。组织学类型包括10例高分化脂肪肉瘤(WDLPS)和9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PS)。WDLPS以脂肪瘤样-硬化性-炎症性亚型混合存在多见(6例),4例为单纯脂肪瘤样;DDLPS有低级别(3例)和高级别(6例)去分化,呈黏液纤维肉瘤样、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样、纤维肉瘤样、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样结构。5例WDLPS和2例DDLPS有明显炎性细胞反应。3例伴有骨化,包括2例WDLPS和1例DDLPS。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脂肪分化细胞、WDLPS区的梭形间质细胞和DDLPS区的去分化细胞均表达MDM2(8/10)和CDK4(10/10);S-100蛋白表达于脂肪分化细胞(10/10);CD34在高分化区域的梭形间质细胞及去分化区域弥漫或局灶表达(10/10)。MDM2基因FISH检测显示多拷贝点簇状扩增(12/12)。结论睾丸旁脂肪肉瘤以WDLPS和DDLPS多见,其组织学表现复杂多样,染色体12q14-q15区域(含MDM2和CDK4基因)扩增有助于确诊。

  • 标签: 睾丸肿瘤 脂肪肉瘤 疝,腹股沟 原位杂交,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