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岳麓书院藏秦简律令文书中出现了不少秦代郡名,其中有3个涉及到了赵国。结合简牍、封泥及文献材料综合考证,张氏赵国的属郡应为5个,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3个,此五郡均从秦帝国承袭而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记载了初中央直辖县道约270余个,其中有6个曾被误认为属于赵国。据《秩律》记录,赵国的南界应较大幅度北移,相应地疆域也比原来认识的缩小了约1/5。

  • 标签: 岳麓书院秦简 《二年律令·秩律》 汉初赵国
  • 简介:黄老思想指导了西汉前期的主要政治活动,汉高祖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与民休息”政策.其实质就是黄老“无为”政治的集中体现。由于“无为”政治的持续推行,以至于在景帝末武帝初年出现了百姓丰衣足食,国家府库余财的繁荣富足局面。黄老“无为”政治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都能从消极处世的黄老思想中找到根源。

  • 标签: 黄老思想 与民休息 墨守成规 反对革新 安于现状
  • 简介:7)户律、兴律、厩律 相萧何承秦六篇律,[20]二年律令中亦有杂律篇目,秦律 汉律 律名 九章律 初创 开放

  • 标签:
  • 简介:初七十年间,专制松动,诸子复兴,儒生活动积极,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儒家学术的社会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儒生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立功、立言、立体、著述、制作五类。与后世儒生相比,儒生具有积极进取、思想包容、通权达变三个方面的特点。

  • 标签: 汉代 儒生 立功 立言
  • 简介: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帛书《易传》总体上属于《归藏》系统,而《史记·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 标签: 韩婴 子夏 司马迁 《韩诗外传》 帛书《易传》
  • 简介:刘邦早年向往薛地任侠文化。国初建,刘邦任用叔孙通制礼乐。叔孙通深受薛地礼乐文化的熏陶,在秦朝廷从事过礼乐工作,他和学生、齐鲁儒生、秦乐人共同制作了郊庙乐、上皇宗庙乐、汉高祖宗庙乐等。叔孙通在的制乐活动持续时间较短,所凭借史料有限,再加之受到楚乐和其他地方音乐的挑战,没能完成制作礼乐的工作。但叔孙通重视礼乐教育,大力培养礼乐人才。汉武帝复兴礼乐时,这些人才取到了积极作用。初一个世纪,礼乐在曲折中复兴,汉文化发生巨大的转变。叔孙通的制乐活动对晋唐的郊庙乐和宗庙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叔孙通 汉初 制乐
  • 简介:本文主要引据《史记》的历书和前后《汉书》的历志,试图用现今较易明白的表述方式,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制订历法的基本原理有所阐明,谈不上什么研究,主要是自己学习,写出来成文,或者可以省读者的翻检寻绎之劳。

  • 标签: 中国 历法 天文学 制订原理
  • 简介:秦统一天下,将原秦国的政治一社会模式加诸六国,这与六国士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秦以强力推行其文化政策,引起了士人阶层的普遍反对.反秦战争中,士人积极参与,对亡秦兴功莫大焉.然而,,士人却多不见用.他们备感失落之余,却未沉沦,通过"为学"和"为客"两个途径,达成了自身的个体自觉,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事功精神,完成了由"士人"向"士大夫"的过渡.

  • 标签: 西汉 士人 政治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24
  • 简介:梁孝王刘武曾经吸引天下名士集聚于梁,  《史记·梁孝王世家》说,墓主应当是梁孝王刘武和其王后

  • 标签: 文化风景 梁国文化 汉初梁国
  • 简介:摘要汉代初期,政治统治比较宽松,各种教育思想又重新活跃了起来。思想家们在教育的作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君主的教育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汉初 教育思想 教化
  • 简介:前人论及文化时,多关注陆贾、贾谊对秦灭亡教训的总结。本文认为,统治者在思考秦因暴力统治而迅速败亡的同时,却在政治思想、朝廷礼仪、职官设置等层面移植秦文化,将其作为汉家文化建设的基础,这也成为文学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

  • 标签: 秦文化 秦礼汉用 文学语境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发现于江苏徐州、山东曲阜、河北满城和河南永城的西汉刘氏家族诸侯王墓中的一些精美玉器进行讨论,指出玉器的大量使用意味着当时人们对宇宙和身后的观念发生了丕变。

  • 标签: 汉朝初年 宗教信仰 诸侯王墓 葬玉 墓葬 随葬品
  • 简介:关中定都是刘邦集团战略选择的结果,受当时新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定都关中将新王朝放在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其实现巩固政权的战略目标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而且对西汉后来政治经济文化及后世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城长安以关中经济为依托,以关东经济为奥援,以全国经济为背景,以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为契机,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城市和最文明昌盛的国际都会.进而将中国古都文明推向一个发展高峰.

  • 标签: 西汉 建都 长安 关中 洛阳
  • 简介:摘要:秦亡立,的统治者对秦朝实施的法家思想敬而远之,奉行主张的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这一思想的转变使得的思想和政治环境得以宽松,从而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本文就统治思想的变化以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更深刻地理解的统治思想。

  • 标签: 汉初 统治思想 思想变化
  • 简介:对张家山汉简中官吏犯罪与处罚的研究,可以发现官吏犯罪分为职务犯罪和自身犯罪,涉及官吏的法律规定有几个特点:首先,对官吏犯罪有从重处罚的倾向;其次,涉及官吏的律文大多沿袭于秦;再次,涉及官吏的规定数量很多,说明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十分严格。对官吏的某些犯罪施行从重处罚的理念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对于某些涉及职务犯罪的行为,可以借鉴的做法,加重处罚力度以形成威慑。

  • 标签: 汉初 张家山汉简 律文 职务犯罪 处罚
  • 简介: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夺取政权的胜利,代之而起的则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营造新的上层建筑,选择、确立新的统治思想的艰巨任务。秦王朝未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的封国制度,推行了在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确认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度;同时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修驰道,实行“行同伦,书同文,车同轨”。这些措施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生产的发展,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他在选择、确立新的统治思想方面却打了个大败仗,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取得了全国政权

  • 标签: 统治思想 秦王朝 车同轨 封国 书同文 奴隶主贵族
  • 简介:服色经历了从"尚赤"到"外黑内赤"的变化。这是汉朝建立过程中先后袭用楚俗和继承秦制的结果。刘邦起事于沛,属于楚地,为获得楚人的支持,其利用了楚人尚赤的习俗。至二年,政权以秦朝的继承者自居,将水德作为汉朝的德运,意在稳定秦地、吸纳秦人。根据五德终始说,水德的服色理应尚黑,但是汉朝并未放弃尚赤的楚俗,最终导致"外黑内赤"的服色格局出现。由于"赤"和"黑"分别是楚人和秦人崇尚的颜色,"外黑内赤"这一服色格局也隐约反映了政权中秦、楚两大集团间的博弈与调和。至汉文帝时期,旧的服色体系先后遭到贾谊、公孙臣等人的挑战,持"外黑内赤"说的丞相张苍遭到了罢免,"改正朔、易服色"的政治举措得到了实施。虽然文帝的改制最终由于新垣平案的发生而不了了之,但终止了对秦朝水德尚黑的因袭。这为后来汉武帝改制确定汉朝土德、服色尚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汉初 服色 五德终始
  • 简介:从纪王镇的镇名说起在今闵行区的吴淞江边,有一个集镇,叫纪王镇。镇名起源于庙名。

  • 标签: 功臣 汉初 起源 闵行区 集镇
  • 简介:摘 要:以广泛分布在汉滨区境内的乡土品种-滨米核桃实生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海选、初选、复选和决选,筛选出坚果品质、经济性状、生物性状和环境适应能力均优良的单株-汤圆米核桃,并以引进当地综合表现最好的中晚实品种清香为参照对象,进行嫁接繁育及区域性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滨汤圆米核桃与对照比较,嫁接成活率无明显差异、亲合力好,嫁接后年生长量及长势、抗旱抗寒性无明显差异、均表现良好;抗病性(尤其黑斑病)优于对照,环境适应性更强,产量提高22%,成熟期早对照3-5天。

  • 标签: 核桃 品种选育 汉滨汤圆米核桃
  • 简介:通过结合《奏谳书》中十六个的案例,可以分析出官吏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主要是依据口供和各项证据作出的认定.而官吏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主要还是以主观观念,即“五听”为手段,并且遵循的传统价值观念为标准.在法律适用方面,大部分的案例直接援用当成文法律,如《张家山二年律令》的相关条文作为断案依据.还有一部分采用了比附的方法,比照成文法律来酌情适用,表现出司法官员对法律适用的娴熟,在没有能完全适用的成文法来规范时,能够根据犯罪的共同特征自觉比附类似成文法以达到适用.

  • 标签: 奏谳书 法律适用 事实认定 汉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