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了东亚地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一诗,便体现了附近国家夸耀本国所拥有汉文化的夸耀之情。但是关于此诗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日人滕木吉说,越南人胡季雄说,明人吴伯宗说,明初日本使者说。笔者今对诸说进行考证,力求找出该诗来源。

  • 标签: 吴伯宗 胡季犛 衣冠唐制度 礼乐汉君臣
  • 简介: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大都以西南土官为重点,对于甘青地区的土官制度研究只限于简单的阐述。明代甘青地区的土官制度有着自身的特征,它与明代西南地区的土官制度有着较大的区别。然而何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学术界讨论的并不多。本文认为明代甘青地区之所以实施以流为主的“土流参治”制度,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民族文化类型不同;二是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治理程度明显不同;三是明初西北、西南地区所面临的边疆问题不同。

  • 标签: 甘青 土官制度 原因
  • 简介: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 标签: 礼乐教化 儒家 “为仁由己” “仁” 恻隐之心 “礼”
  • 简介:李媛著《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3万字,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论六个部分,是关于明代国家祭祀制度、活动及其内涵研究的一部力作。本书系统梳理和考察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制度设置、机构管理、仪式规范、组成要素、信仰内涵、现世功用等问题,全面展现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运行面貌,并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系统地解读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基本精神,分析这一体系的信仰意识、价值意识和政治用意,指出祭祀体系内的诸要素与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地方社会权力空间等问题存在整体的关联意义。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家祭祀 制度研究 明代 政治文化 祭祀制度
  • 简介:一部中国音乐文化史,实际上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宫廷、各级官府到民间,乐在既有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娱乐、教育诸种功能的多种功用下贯穿前行,如此架构硕大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用乐体系。乐既反映和表达人的情感,也显现用乐的多种功能性意义。乐本无所谓礼与俗,当乐与礼制相须且固定为用形成常式与风格,成为“为用”理念下的定势,中国的用乐传统由此形成两大主导脉络或称两大体系,即礼乐和俗乐。有了礼制用乐方显俗乐意义,没有礼也无所谓俗。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对“国家”无意识,可以尽十榭予发宣泄,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感受到其国家与礼制因“必须”而存在,周公开国家意义上功能性用乐分类的先河。本文对学界既有撰史方式和理念进行反思,认定中国音乐文化史其实应该是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共同架构而成。

  • 标签: 周公制礼作乐 功能性 礼乐 俗乐 国家礼制用乐 民间礼俗用乐
  • 简介: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实地调查所见,对青海明代长城的修筑和清代对长城的补修情况,按照修筑时间序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明了青海明代长城的走向和与甘肃长城的连接问题,补充了民和县下川口长城的修筑时间和主持修筑者文献记载的缺失,纠正了贵德县明代长城修筑时间文献记载的错误,对于全面了解青海长城的修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青海 明代 清代 长城 修筑
  • 简介:明代夜不收军制的创制与发展,起于边防、战阵之需要,其实施运行并非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是视边防情势变动而不断调整,其分布范围亦因此渐由西北二边推至东南沿海及西南边境,折射出因时变革的精神。史籍中所载夜不收名目繁杂,且执行的任务众多,受此影响,学界多将其界定为刺探与传递情报的哨探或间谍,或是边防中之一般杂役。通过明代边关志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夜不收群体实际上也有区别:直属于镇、卫的夜不收,直接听从本官指挥,主要承担侦察事务,有时也会执行主官临时指令,甚至充当贴身侍卫及充作仪仗队;驻守及巡视墩台的夜不收,遇有敌情,传报腹里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 标签: 夜不收 明哨 暗哨 尖儿手 缉事军
  • 简介:为了保证公文的合法性和官方印信的权威性,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公文用印行为的制度和惩治措施,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影响,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违规用印行为。明代的违规用印现象及统治者的应对措施对现代公文立法及公文用印制度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 标签: 明代 违规用印 惩治措施 现实意义
  • 简介:众所周知,传世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容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明朝以来即有种种猜测,如谈迁"疑像"说等。其实,为朱元璋"易容",其子成祖朱棣是主要推动者。因朱棣信奉相人术,相学不仅被他用来自证其篡夺具有天命,也成为永乐朝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主要工具,朱元璋的历史活动被加进许多神异的元素。随着朱元璋传说的大量衍生,其容貌也被一些符合相理的奇异符号所改造,乃形成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异像"。这也证明,相学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认知世界、解读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相士,如袁珙、袁忠彻父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我们观察明代前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话语环境下,相人术成为一种标准,在选官、用人、立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中,相术也发挥了特有的影响力。

  • 标签: 相人术 明代前期 袁忠彻 袁珙 朱棣 谈迁
  • 简介: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产盐历史悠久。到明代,温州已形成五大产盐场,制盐方法虽延承前代,但产盐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盐业生产、销售的管理,明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各级盐务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具体管理盐业生产资料的分配、盐税的征缴和私盐的缉查,为保证温州盐业的国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明代 温州 盐业 管理机构 职责
  • 简介:凤阳这个小地方,最初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多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其老家从一个小县升置凤阳府,视其为龙兴之地.她也曾成为南京的陪都,其历史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凤阳府的设置,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原因,当时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在明初政治军事社会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凤阳因其地理位置、凭借其地理形势,发挥着重要屏障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传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促成了凤阳在明初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凤阳府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明初政府的设置两方面,来考察凤阳府设置的历史地理原因.

  • 标签: 明朝 凤阳府 历史地理
  • 简介:广西青秀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代时许多骚人墨客在青秀山放歌长啸,赋诗联句,流传至今大约有70余首名篇。这些诗篇是青秀山开发建设的重要史料,对挖掘青秀山的历史人文价值以及打造青秀山国家5A级风景区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明代 广西 青秀山 诗文 分类 汇编
  • 简介:青山关位于明迁安县城西北110余里。碑刻及文献资料表明,明代青山关及附近青山驻操营等城堡属蓟镇董家口提调管辖。青山关及附近关口组成了环(或扇)状防御单元,若干个防御单元组成大体呈东西走向的蓟北防御带。明代九边军马过于分散,往往难以抵御蒙古等的重点进攻。但另一方面,明代总兵、副总兵、参将、提调等将领及所辖军队,在防守上要各守其土,互相配合,所以善用兵者也能出奇制胜。

  • 标签: 明代 青山关 蓟镇防御
  • 简介:分析了明代戏曲、小说《庄子》接受的具体情况,认为明代戏曲、小说中的《庄子》接受呈现出文人性和世俗性两个特点,分别体现了对文人《庄子》接受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世俗性表现为对《庄子》典故的选择、改编和世俗化庄子形象的塑造.文人化表现为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作目的的个体化回归、本然庄子的艺术再现和文人的集体认同.

  • 标签: 戏曲 小说 《庄子》 接受美学
  • 简介:本文通过朝鲜使臣所创作的诸多"朝天录"为研究文本,先后分析了使臣们笔下的江南女性形象、社会底层女性形象、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形象,特别是朝鲜使臣关于秦良玉的描绘,充实了明史对秦良玉的记载。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朝鲜使臣眼中的明代中国形象。

  • 标签: 朝鲜使臣 明代中国 女性形象
  • 简介: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临近终结时期的表现形态,明代书法理论的主要趋向,一方面是重复、总结前人书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张扬强化书法艺术的审美形态、追求感性愉悦效果的美学理念。清人梁巘认为明代书法的特征是"尚态",但是,明代书学也主张"求韵"。通过对明代书法论著的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明代书学的新走向是"以态为韵"。

  • 标签: 书法美学 明代 以态为韵
  • 简介:明代是广西官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官学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还是从儒学教育系统的完备性而言,均远超前代。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点。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在广西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之功。

  • 标签: 明代 广西 官学
  • 简介:《禅真逸史》、《禅真后史》的作者“激水清溪道人方汝浩”是浙江兰溪人的观点,要比学界普遍认为的河南洛阳人的看法更加可信;《东度记》的作者清溪道人为荥阳(郑州)潘氏,世居南京。因此,《禅真逸史》、《禅真后史》的作者清溪道人与《东度记》的作者清溪道人应是不同的两个人。

  • 标签: 《禅真逸史》《禅真后史》 《东度记》 清溪道人 身份
  • 简介:明代的赎罪之法,其所具有的赎罪方式之繁多、适用范围与对象之广、适用程序之严格和规范等特点,充分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赎刑制度构建的高度重视和极力维护。明代赎刑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完备性,是其以往和后世各代所难以企及的。研究分析明代赎刑,不仅能对我国封建赎刑制度予以宏观把握,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明代法律的社会角色和政治使命。

  • 标签: 明代赎刑 律赎 例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