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尽管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呈繁荣兴旺景象,各种著作相应问世,如《文学翻译原理》、《现代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简史》等,但大多数是对翻译活动的过程及与其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而对翻译活动的理论研究还几乎是一个空白。直到今天,许钧的《文

  • 标签: 文学翻译批评 翻译活动 理论批评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过程 现代翻译理论
  • 简介:《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一书利用传播学、翻译学与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历时地梳理了中日两国的文学经典作品在对方国家的传播与翻译情况,用"互读"的新视角看待文化误读与文化选择的现象,并探讨了翻译方法的相关问题。

  • 标签: 中日文学经典 传播 翻译 互读
  • 简介:文学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古代文论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择要而论: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是孟子提出的读《诗》方法,意谓读诗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推测作者的本意,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作者思想生平。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是说文学要从艺术形式六方面入手及于内容。三,“披文入情”,“深识鉴奥”。是说文学要作审美体验,感其情,又要作理性思维,识其理。四,比较研究,显示特色。文论家常用此法研究各种文学现象的异同优劣,显示其特色和价值。

  • 标签: 赏评方法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先标六观 深识鉴奥
  • 简介:草堂杜像丁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冯至语)的杜甫草堂,是保存有关杜甫的文物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其收藏保存的杜甫像,就造型手段而论,有石刻、雕塑和绘画等,以艺术风格而言,则体现出古今艺术家们对诗圣的思想、性格的不同理解以及各自鲜明的艺术个...

  • 标签: 杜甫 艺术风格 历史人物 傅抱石 造型风格 刘开渠
  • 简介:看野岩的画,常觉静雅之气直入心扉,这种感觉于时下并不多有。在校期间,野岩师从陈玉圃先生,现在的作品送不时露着陈先生的痕迹。而他平时谈的更多的是陈先生的人品,是其超脱淡泊的修为。野岩的画所以有平和脱透之气,舆陈先生之言傅身教不无直接关系。所谓"画品即人品",斯言不虚。我很注意野岩画中的款识,小行书舆画作极协调,同样透着静雅之气。他很重视童画的书写意味,常说“古今大家鲜有画佳而书不佳者。”野岩的画中,水墨之外,线是很重要的构成元素,生动而富有内涵,显示了他的书法功底。而今不少画家的作品虽也可观,却总觉的多了些制作气,少了些国画味,大概缺的就是这一课。

  • 标签: 品赏 在校期间 构成元素 书法功底 作品 人品
  • 简介:野岩是我看好的青年画家。他有足够绘画才份,书法也很好,笔下线条有逸气,整个画面有空灵之气,山水、花鸟都有过人处,依他目前的谦谨与努力,前路当未可限也。我一向主张热爱并躬事国画的年轻同道们,多向传统讨生活,深入研究一下前贤的艺术来路,找到自己与传统的那个最契合点。有人入手就学黄宾虹或者八大山人,不是说不可以,但他们是高秋老树上长熟了的红果,甜则甜矣,我们吃了后却不仅没变成果儿那样红,还容易为了所谓的虚荣或面子,搞些红妆料涂染双腮以招摇画坛,最终自己还是个苍白的底儿。许多悟性很好的年轻道友就这样给毁了,陶渊明所说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移用到这里,倒真有点合适。

  • 标签: 品赏 青年画家 八大山人 契合点 黄宾虹 陶渊明
  • 简介: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 标签: 文学翻译 标准 过程 译者素质
  • 简介:水车窑,又称梅县窑青瓷,是客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器皿,兴盛于唐代中晚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的出现是梅州手工业史和外贸史的里程碑,更是客家文化史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车窑青瓷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梅县水车镇瓦坑口等几处唐代窑址被发掘,水车窑才慢慢受到关注。

  • 标签: 客家先民 工业史 客家文化 越窑 简明陶瓷词典 国家一级文物
  • 简介:水车窑瓷器中有诸多精品,本栏目继续选取部分器物进行赏,力求全面展示水车窑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 标签: 品赏 青瓷 文化价值 制作工艺 瓷器
  • 简介:从对言语活动的行为本质属性出发,阐述了言语行为框架及其形式、功能、情景间的运作规律;以此为观照,作者对翻译过程与译本特征开展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翻译这一言语行为较之于原文创作时情景的改变,译者与作者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涵化下形成的不尽相同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译者的主观性因素作用和贯穿于原文解码和译文编码之始终,这样译本无论在意义(功能)上还是言辞表征(形式)上都常常与原文不完全一致。就文学翻译而言,基于如上的原因和文学的本质与语言个性,文学作品的复译就应运而生,不同译本呈现出面貌上的千人千面并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文章从对不同译本的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翻译并不是"怎么样都行",而是在"原文"制约下的"创造性叛逆"——忠实于原文神韵、精神和意旨,而不是拘泥于对原文字眼的亦步亦趋。

  • 标签: 言语行为框架 翻译过程 文学翻译
  • 简介:形临,即写实地临写字帖,注重形似,是向经典法帖学习技法语言的途径,以此获得原碑帖的笔法运作技巧和结字方法。形临是学习技法的阶段,那就意味着临帖时要严格按照原帖法则来写。一要笔法准确,二要结构准确。总之形临的终极目标是准确无误地再现原帖。所谓意临,实质上也就是得原帖意蕴神采。大凡有所成就的书法家,对传统的学习皆以意临为之,多以自己的书法语言特色来再现原帖的风神,若这时书家对原贴的理解能够达到神思散逸的程度,临作或许更精妙。意临在拟其意态风神的基础上,可以夸张笔画粗细对比以及结字的疏密、欹侧,使它更充满生机。郭子绪先生临作《祭侄稿》帖,皆以其善长的沉着笔致来体现原帖的风神意韵,可谓是从形临到意临过渡阶段的佳构。要做到形神兼备,必须具备很好的形临基础,并且还要有丰富的读帖、临帖经验以及对书法持有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三者缺一不可。意临是书法学习从临摹到创作的最好训练方式,是锻炼思维能力和建立自己书法思想、书风语言的不二法门。如果一味只是形临,而没有熔铸百家的思想与窍门,哪怕临得再像,临过的法帖再多,法帖在脑海里至多呈块面陈列罢了。意临,读帖的环节不可忽视。读行书字帖,着眼在于一个“势”字,应细细品味其笔势是如何运作的。...

  • 标签: 侄稿 祭侄 稿赏
  • 简介:如果说,画味是有韵致的笔墨,剧味是有情境的冲突,那么,诗味应该是什么呢?我以为,诗味是有真挚的情感,尤其是叙事诗。

  • 标签: 《牵手》 短诗 自然 叙事诗 诗味 情境
  • 简介:时下很多讲评课变成了"批斗会",一是记低分,让学生在分数面前抬不起头;二是各种挑刺,挑语病、挑句病,挑得学生的习作伤痕累累;三是动不动就发回重写,写得学生信心全无;四是将批评进行到底,批得学生的习作一无是处。这严重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和信心。如何实现讲评课的美丽转身?那就是教师要学会欣赏。由此,"课"应运而生。"课"就是以欣赏以主的习作讲评课。其核心价值是欣赏、唤醒、激励和鼓舞,而不是批评和压制。讲评课,要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下面简要谈一谈课的三个基本策略。

  • 标签: 教师 教育工作者 教学管理 教育事业
  • 简介: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再创造,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艺术活动,应视作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在当今世界上,它起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巨大作用;对于相关的国家,则要么弘扬传播它的文化,要么丰富它的文化宝库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生

  • 标签: 翻译批评 翻译文学 文化宝库 艺术再创造 审美鉴赏 文学魅力
  • 简介:陈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重要将领,青年时期还是一位译者。1921年,陈毅从法国回到国内,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到北京,再进中法大学文科班读书。在这里,一个偶然的机缘,使得陈毅有了一段译介和创作文艺作品的经历。陈毅最早翻译的,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

  • 标签: 陈毅 中国共产党 文学翻译 大学文科 革命活动 青年时期
  • 简介: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坚持三十年用英语写作,创作出许多轰动欧美文坛的作品。虽然他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与他的文学创作相比要逊色得多,但仍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本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进行论述和评析,从而指出他在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 标签: 林语堂 文学翻译 英语写作 《浮生六记》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