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育口述作为一项学术实践的兴起,与当代哲学发生实践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研究视野有关,是一种将自述、记录、整理和分析验证相结合的教育史研究方法。口述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表现为自然的、自为的和自觉的教育口述三种形态,在呈现教育生活、下移历史重心和重构社会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口述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当代教育史学科建设、促进公共教育史学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学术拓展意义。

  • 标签: 教育口述史 公共教育史 教育记忆 质性研究
  • 简介:陵川县田庄村流传两段口述:一是大禹治水,二是田庄人创作了《蝴蝶杯》.在历史结构与功能的视解下考察这两段口述史可以发现,前者是田庄村农耕历史的描述,后者是对农耕文明价值内涵的阐释.在村落历史与空间遗产中,口述史展示出了村落的立体影像,是村落过去的记忆,更是当下村落文化的载体.

  • 标签: 农耕文化 村落 结构-功能 口述史
  • 简介:2018年4月18—19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举行各区改革开放口述及成就卷编写工作培训班。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副主任谢黎萍,全市各区党史部门负责同志和编写人员,以及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秘书处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班。

  • 标签: 编写工作 改革开放 培训班 口述史 成就 上海
  • 简介:1984年,冯骥才写过一篇题为《雪夜来客》的小说,还自绘一幅水墨插图,画面是小说结尾的场景,白雪飘飘,一对夫妇在门口目送远去的朋友,雪地里是朋友渐行渐远的身影和一串长长的脚印。小说写的是非常年代中,两年未见的老友被“放出来”后雪夜造访的故事。他们千言万语在心头,可是,那一天,吃菜品酒以及几句简单的感慨,除此之外,“他至走什么也没说”。

  • 标签: 冯骥才 作品阅读 口述史 札记 心灵 历史
  • 简介:口述是一种收集和利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史学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其中包括青年研究领域。在青年运动吏和青少年热点问题研究中,口述相对于档案、调查报告等文字资料更具亲历性和情感性。基于同一个话题的不同采访对象,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维的视角来探寻和丰富对青年运动的感知,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当下青年的所思所想。基于此,本刊将特设青年口述专题,从口述历史的角度,探究青年研究的新路径。

  • 标签: 上海人 青年团 第一书记 学雷锋运动 曹荻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一位乡村小学男性特岗教师的口述,研究我国乡村小学男性教师婚恋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扎根乡村小学的男性特岗教师L老师在8年的择偶过程中,原本"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却"被动了奶酪",最后多次降低择偶标准也未喜结良缘。究其原因,男性"婚姻挤压"是乡村小学男性教师婚恋困境产生的现实推手;"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是乡村小学男性教师婚恋困境产生的文化变量;"知识分子"的婚恋诉求是乡村小学男性教师婚恋困境产生的心理桎梏。

  • 标签: 乡村小学 乡村教师 男性特岗教师 婚恋困境 口述史
  • 简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文化注重考查历史中的文化因素,用文化的观念解释历史,多方位借鉴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范式,通过语言、符号等文化象征的手法解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其研究的理论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人类学中获得了文化的概念,二是在文学理论中获得了文化阐释理论和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框架。新文化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对我国教育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育课程要直面语言学转向问题,注意从文化视角阐释,注重跨学科研究。

  • 标签: 新文化史 教育史课程 文化转向 文化阐释
  • 简介:通过对近年来所主持并参与的音乐口述资料采录、汇编个案的描述与总结,对这项工作的学术必要性、田野采录作业形式、文本呈现方式、成果书写格式以及合式存放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此类技术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音乐口述史 口述资料 采编实践 近现代音乐史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南省汨罗市关工委结合本地实际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在青少年中积极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 标签: 国史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文化自信 伟大复兴
  • 简介:科学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质疑精神、独立人格与科学辩证思维的培育。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不能简单介绍史实,不能强调偶然发现,而应该还原真实的科学发现情境与历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不易,学习科学家的质疑精神、不畏艰难的研究精神等。

  • 标签: 创新素养 科学史教育 批判性思维
  • 简介:摘要数学是一门极其讲究思想的学科,然而事实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倾向于教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忽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的教学难度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相比确实是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数学思想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 标签: 数学史教育初中数学思想策略研究
  • 简介:通过综合国外在线口述档案题材、在线平台、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分析国内在线口述档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在线口述档案的路径和需要重视口述档案受访者权益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 标签: 在线口述档案 技术平台 利用
  • 简介:口述历史文献是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有益补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文章简述了口述历史的发展概况,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创建口述历史文献的紧迫性、主要内容和方式,并从团队、资源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创建口述历史文献的策略。

  • 标签: 高校图书馆 口述历史 特色文献 资源建设
  • 简介:数学追溯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演变与发展,能对数学教育实践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追问贡献智慧。数学启示我们,数学学习的终极意义是学习如何理性地思考,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失的学习方式;数学难学,是因为有时需要超越自我的认知边界;在数学里不仅要学习如何证明,也要学习如何猜测、如何归纳、如何类比;依托直观才能建立真正的数学理解。

  • 标签: 小学数学教育 基本问题 数学史
  • 简介:摘要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将数学的研究与应用从幕后推向了台前。将数学应用于数学课堂,可以指导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既使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又使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标签: 数学史教学应用价值与作用
  • 简介: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改革,我国数学教育模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数学的融入,有效的改善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但是,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依旧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很少使用数学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无法达到当前教育的目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此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重点对数学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说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标签: 教学史 初中数学 实践探索
  • 简介:自2012年阿坝州启动“口述历史”纪录片拍摄以来,截至目前,汶川县已拍摄制作《震中新生》《追剿匪首宋国太》《八旬老人入党记》《羌山红遍》《三江鹞子山“养生堂”》《羌医》《汶川姜维城》《禹的传说》等8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和《三江盘龙山坠机案》《新生》等历史资料片。今年7月3—4日,2018年度全州口述历史工作推进会在红原县召开,汶川县在会上作《以“五个精细化”为抓手,推动汶川口述历史纪录片拍摄制作新常态》的交流发言。

  • 标签: 历史纪录片 口述历史 汶川县 拍摄制作 《新生》 历史资料
  • 简介:口述方法是历史学研究中搜集史料、构建史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将这一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将不同于以往从某一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本体出发的静态研究和研究者“自上而下”传统观看视角.而是强调“眼睛向下”的民间研究视角,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和发展纳入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之下进行考量性研究。口述通过将几千年来基于口传心授记忆之中的民族文化转换成文字材料、进而有效获取非遗的最基本材料,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起到弥补文献资料不足,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口述同其他领域的口述相比.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重庆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人李昌义口述为例,从田野实践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口述方法应用于非遗研究中田野调查工作的必要性,试图建立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及理论标杆,力求突破非遗口述史研究中传承人的客位身份,以带动深入研究口述,同时,以传承人视角关注非遗传承现状,不仅为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留下技艺存活的可能,也希望能实现从田野到理论再到非遗保护机制的新思考。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口述史研究 传承人 社会历史变迁 传统手工艺 历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