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41年,中日战争僵持之际,苏、日两国于4月13日签订了.条约的签订,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民众也没有置之度外,纷纷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民众舆论的配合下,中国政府经过交涉,终于弄清了苏联签约的真正意图,明确了以后的外交方向.

  • 标签: 苏日中立条约 中外关系 战时国民外交
  • 简介: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中国国内自发涌现了许多国民外交团体,北京各团体国民外交联合会即为其中之一.该会通过举行集会、发表通电等方式宣传国民外交主张,联合全国公私各团体在上海发起全国国民外交联合大会,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国民外交 联合会 团体 北京 纪事 1919年
  • 简介:在冷战时期,为取得“人心之争”的胜利,美苏两国政府都打出“宗教牌”,积极利用各种宗教组织开展对外宗教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两国在指导思想上都将宗教视为一种外交工具,目的是为本国外交提供“合法性”,而开展的领域主要在舆论宣传领域.

  • 标签: 宗教组织 冷战时期 外交 美苏 交流活动 舆论宣传
  • 简介: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的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者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外交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的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的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的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的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的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的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的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 标签: 国民政府 日本 外交关系 “道义外交”
  • 简介: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外交活动是他这个时期政治、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侧面,深入研究他在这个阶段的外交实践和思想,对于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搞清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及其一些基本方针的历史渊源,是大有益处的。

  • 标签: 外交活动 外交实践 外交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 毛泽东 基本方针
  • 简介:林森,民国21-32年(1932-1943年)任国民政府主席,一生追随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矢志不渝。毛泽东曾以“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予以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抗战时期.他躬身践行并竭力倡导以天下为已任的国民精神,深受后人赞扬。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精神 国民政府 解放事业 中华民族 孙中山
  • 简介:今年的“两会”是新一届中央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年的头一件大事。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达,更是文明的昌蛊,文化的繁荣,是习近平所言的“国富民富”,是人民体面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是法治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国民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切实提升全体国民的幸福指数,无疑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 标签: 国民幸福 公共外交 资源 幸福生活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末,王缉思教授曾就中国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评论道:“研究客体即中国外交,尤其是其决策过程及运作过程,原始资料匮乏,难以对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这与对西方国家外交政策进行研究不可同日而语。”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很难说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前苏联以及中国和美国外交档案的解密工作都有所进展,为类似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最近十年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内“百花齐放”,译介、学习、论说、反思的重要时期。

  • 标签: 中国外交 外交决策 冷战时期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决策过程 90年代
  • 简介:"战时应作平时看"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教育的正规化,即现行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基本不变,而不是将各级学校办成"战时短期训练班".这一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没有被打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使战时高校科研继续发展,避免了人才断层,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战时应作平时看 教育方针 现代化
  • 简介:<正>一粮食问题的产生中国为一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小,正常情况下,粮食供需尚能协调。在抗战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统区并未产生粮食问题。抗战后方主要粮食市市场之一的成都市,在抗战爆发后的两年中,不但粮价稳定,且较抗战前略有下降。附表:成都市逐月米价指数(1937年7月—1939年8月)

  • 标签: 物价指数 粮食问题 国民党政府 市场 粮食供需 粮食政策
  • 简介:公共外交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民众,但是当外国民众对中国亲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普通民众,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将使普通民众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义,从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教育、说服、引导和规范四大功能,将促进成熟国民心态的形成,也有助于增进国内外国民的亲切感.

  • 标签: 公共外交 国民心态 成熟 普通民众 责任 培养
  • 简介:抗战初期大规模的厂矿内迁运动和战时后方地区工矿建设的勃兴,都与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有密切关系.在战争状态下建立和运作的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及工矿行政机构,根据国民政府制定的总体经济方针,参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战时工矿业相关的法规和措施,表现出若干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气象,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政府在发展后方工矿业中的积极作用和主动精神.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工矿行政
  • 简介:战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沦陷区教育工作。战教人员在艰苦与危险环境下利用各种灵活方式反对奴化教育,与日伪争夺教育权,为持久抗战做出了贡献与牺牲。同时,基层战教人员配合各招致站将大批沦陷区失学失业的知识青年送赴后方学习、工作,国民政府为战区招致青年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学业、就业保障。以教育部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为核心机构推行的战区教育工作,在避免民族文化弦歌断绝、坚持持久抗战和维系沦陷区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意识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记录与肯定的。

  • 标签: 战区教育 沦陷区 战区失学失业青年招致
  • 简介:摘要:战时伤兵安置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抗战的推进,伤兵数量增加,国民政府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伤兵安置措施。国民政府安置伤兵的方式从抗战初期偏重物质抚恤,即以恤金抚恤为主,逐渐在现实原因的影响下转向综合型抚恤,即将物质抚恤、服务型抚恤及精神慰藉相结合的抚恤方式。伤兵安置工作的推行和完善,对于稳定军心、提高军人的作战气势、稳定政局都至关重要。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伤兵 安置工作
  • 简介:<正>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时国民党政府执行的统制经济政策多持否定态度。近年来很多同志开始探讨该项政策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如何全面地进行评价,笔者发表管见于下。一、关于统制经济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采取何种经济政策,这是关系到民族抗战能否坚持下去和赢得胜利的大问题。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

  • 标签: 统制经济 国民党政府 抗战时期 合理性 经济政策 抗日战争
  • 简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战前的义务教育制度,以普及短期小学教育为首要目标,而自1940年初为配合"新县制"的实行开始全面向国民教育制度转轨,并在学校设置、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此前相异的某些特征.通观其在战时的整体成效,虽然使得西部各地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战前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但却因为政策制定的误区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初等教育政策
  • 简介:1943年5月12日,为接受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呈递国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从重庆歌乐山双和桥官邸乘车入城,前往国民政府办公处。不料,专车在行驶途中与美军卡车相撞,遂使林森突患脑溢血,卧床不起。8月1日,林森在双和桥官邸去世。林森的去世为蒋介石重任国民政府主席之职提供了机会,也引起了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体制的一些变化。但是,蒋介石为什么会接替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不太清楚的。本文对此略作探析,以期深化对抗战时国民党政治体制演变的认识。

  • 标签: 抗战时期 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 中国 政治体制 选举
  • 简介:1938年,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全大会",通过了设立总裁制、组织非常时期国民参政会和抗战建国纲领等议案,逐步建立了以蒋介石为党政军最高领袖、以国防最高委员会为决策和执行机关、以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民意机关"的战时党政体制。这一战时体制的建构,既造成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与个人独裁,又使各党派获得了建言议政的机会。两者互为矛盾,却又共存发展。

  • 标签: 抗日战争 蒋介石 “临全大会” 战时体制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抗战时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争长期为国内学术界所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项研究才开始起步,并形成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本文综合了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著述,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抗日战争 国民党游击战 研究